摘要:上海静安区一栋价值数千万的别墅前,两位老人手持房产证争执不下。
这房子是我的!”
“我住了十六年,凭什么给你?”
上海静安区一栋价值数千万的别墅前,两位老人手持房产证争执不下。
63岁的陈建国整理妻子遗物时,意外发现26年前买下的300平别墅房产证。
当他赶赴上海,却发现房子早已被赵桂兰一家居住多年,对方同样持有合法证件。
一套别墅为何会有两本真房产证?这场跨越二十多年的产权迷局,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01
“走了三个月了,该把东西清一清了。”
2023年正月,一栋老旧居民楼内,63岁的陈建国正独自整理妻子遗留下的物品。
他翻到角落的一只旧皮箱,他掀开盖子,里面堆着证件和褪色的票据。
忽然,一本红色的本子出现在眼前。
他的手有些发抖,把它取出。
“房产证?”
他盯着封面,神情骤然僵硬。
细看之下,证书写着:上海市静安区江湾花园,别墅,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登记日期1995年11月15日,产权人——陈建国。
“这……什么时候的事?”
他跌坐在椅子上,脑子一片混乱。
戴上老花镜,他逐页检查,红印、钢印、编号都无可挑剔,看不出作假的痕迹。
嘴里不断重复:“江湾花园……”
某段被遗忘的往事被勾起。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儿子电话。
“爸,怎么了?”小陈的声音透着疑惑。
“你知道我们在上海有套房子吗?”陈建国急切问。
“房子?没有啊,爸,你开什么玩笑?”
“可我手里有房产证,300平米别墅。”
对方沉默片刻,才低声说:“爸,那时候您和妈都在厂里,哪来的几十万买别墅?是不是弄错了?”
挂断电话,他靠在椅背,脑海逐渐浮现二十多年前的情景。
1994年底,夫妻俩在机械厂下岗,为了维持生活,凑了一万多元南下上海,在普陀区的小商品市场摆摊。
凌晨进货、深夜收摊,虽然辛苦,却收入颇丰。
短短一年,他们竟攒下二十多万。
“对了,是那时候。”
他喃喃回忆起当年批发市场的景象——人声嘈杂、灯火通宵。
他想到一个细节:老客户老李曾劝他们,“赚了钱,别光存着,买房子才保值。”
那句话此刻在耳边回响。
他眼神逐渐清晰起来。
1995年秋天,确实有人带他们去看过楼盘。
江湾花园当时刚开发,绿化和环境都不错。
两人最终挑了一套顶层复式,总价二十万。
那笔钱几乎是他们全部积蓄。
陈建国急忙翻找皮箱底部,又抽出几张发黄的收据和合同。
纸张早已斑驳,但依稀能辨认出购房的字样与签章。
他指尖摩挲着那行模糊的字迹,心脏怦怦直跳。
“原来是真的,我们真的买过……”他低声自语,眼眶渐渐泛红。
02
手机突然响起,是外甥小李打来的。
他在上海做房产中介,平日里与陈建国联系不多。
“舅舅,新年好,您身体还行吧?”小李语气亲切。
陈建国顾不上闲谈,直接问:“你帮我查下静安区江湾花园的房价。”
“江湾花园?您打听这个做什么?”
小李有些疑惑,“那地方现在是高档小区,均价九万一平,别墅更贵。三百平的别墅起码两千七八百万。”
陈建国听得心口一震:“多少?”
“舅舅,不夸张,现在那片是核心地段,交通方便,配套齐全,十几年一直在涨。”小李解释。
陈建国深吸一口气,沉声说:“我手上有房产证,写的是江湾花园别墅,1995年买的。”
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吸气声:“舅舅,您是认真的?那房子现在至少两千多万啊!”
“证书就在我手里,可这些年我完全想不起房子的情况。”陈建国望着那本红皮证书,声音发颤。
小李沉默片刻,郑重说道:“舅舅,这事不能拖。您明天来上海,我陪您一起查清楚。真要还在,您可就发了。”
夜里,陈建国辗转反侧。
二十多万在1995年是他们拼命赚来的全部积蓄,如今竟可能变成两千多万。
他想起当年在上海做生意的情景:凌晨进货,深夜收摊,摊位灯光昏黄,人潮拥挤,钱来得快而累。
然而好景不长。
1997年金融风暴袭来,市场骤冷,生意一落千丈。
货物卖不掉,欠下的账越来越多,供货商天天堵在门口要钱。
他和老伴彻夜失眠,心力交瘁。
最终,在一个雨夜,他们收拾简单行李,匆匆离开,回到老家,从此断了与上海的联系。
此后二十多年,他和妻子为生活奔波,房子的事完全被遗忘。
直到今天整理遗物,才被证书重新唤起。
“若是真的还在……”
陈建国轻声自语,心脏怦怦直跳。
这份遗产足够他养老,也能让儿子过得宽裕。
第二天清晨,他将房产证和相关单据小心装入包中,提起行李,准备启程前往上海。
03
沪宁高铁上,陈建国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随着飞快后退的景色移动,心情复杂。
二十六年后,他再次踏上这座既让他曾经赚到第一桶金,又让他倾家荡产的城市。
小李在旁边提醒:“舅舅,别太激动,要考虑各种可能。”
陈建国转头:“你是说会有问题?”
“没准房子早被人占了,也可能涉及产权纠纷,甚至被拆迁重建。”小李说得很直白。
陈建国心里一紧:“可我有房产证啊。”
“证件是真的,我已经核实过。但最终情况,还是得去实地确认。”
列车驶入虹桥站,庞大的候车厅、川流不息的人群让陈建国心头一震。
二十多年前,他离开上海时,根本没有这些场景。
那时候,他和老伴是坐长途大巴离开的。
出了站,小李叫了辆网约车。
司机是本地人,一听去江湾花园,立刻笑道:“那可是不一般的地方,静安的好地段,住的都是大户人家。”
小李随口问:“您熟悉那里?”
“当然,常去接送客人。环境好,物业管理严,房价高得惊人。我朋友前年买套小户型,才120平,就花了一千万。”
陈建国听得心跳加速,如果三百平的别墅还在,那得值多少?
车子穿过高楼林立的商圈,他望着窗外陌生的天际线,完全认不出二十多年前的样子。
曾经做生意的普陀区也早已变成了林立的楼宇,而静安区更是成了上海的核心区域。
“到了,江湾花园。”司机停下车。
陈建国下车抬头一看,只见大门宽敞,岗亭整洁,保安穿着统一制服,绿化修剪齐整。
门口几辆豪车一字排开,和他印象中那个刚建成时的普通小区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真是江湾花园?”他有些怀疑。
“您看门口的石碑。”小李指着花岗岩石刻,上面刻着四个金色大字。
紧邻小区门口就是一家中介门店,橱窗贴着房源广告。
陈建国无意中扫到一张:江湾花园别墅,300平,售价2800万。
“2800万……”他低声念着,心脏像被重击一般。
小李也怔住:“舅舅,如果房子还在,您这回真是翻天了。”
他们走到大门口,保安上前询问来意。
小李解释是来看房的,随即登记了信息。
陈建国拿出房产证对照:“我们要看B区的别墅。”
当班的保安王师傅五十多岁,在这里干了多年。
听到是B区,神情明显有些异样。
“B区?你们是打算买房,还是……”他顿了顿。
“不是,我们是房主,要看自己的房子。”陈建国开口。
王师傅愣了一下,盯着他看了几眼,迟疑着说:“可那栋别墅不是赵大妈在住吗?”
陈建国心里猛地一沉:“赵大妈?谁?”
04
“就是赵桂兰,她已经在那栋别墅住了很多年。”王师傅迟疑着开口,神情带着困惑。
陈建国与小李对视,心里立刻涌起不安。
若房子一直空置,怎么会有人长期居住?
“王师傅,能具体说说吗?”小李客气地追问。
“事情挺复杂。”王师傅叹口气,“你们真是房主?”
陈建国把证书递过去:“这是房产证。”
王师傅翻看后,皱眉更深:“奇怪了。赵大妈也说这房子归她,她确实在里面住了十多年。”
陈建国急切问:“她哪来的凭据?”
王师傅摇头:“我不清楚,你们直接去看看吧,就在前面左转。”
走向B区的路上,环境安静整洁,绿树成行,院落间停满豪车。
小李安慰道:“舅舅,别担心,不管怎样,总能理清楚。”
陈建国点头,却难以平静。
房子空置二十多年,怎么会变成这样?
很快,他们按照房产证上的门牌号找到了别墅。
陈建国愣住了。
独栋三层,欧式外观。
和陈建国记忆中的轮廓一致,但已被重新修缮:外墙粉刷一新,窗户换过,花园里种着花草,车库停着一辆红色轿车,显然是有人在正常生活。
“房子保养得很好。”小李观察着四周。
陈建国却愈发疑惑:“为什么会有人住在这里?”
他正犹豫是否敲门,屋内有人先推门出来。
那是个六十多岁的女人,穿着整齐,神情谨慎。
“请问找谁?”她打量着两人。
陈建国心头一紧,意识到这就是赵桂兰。
他深吸一口气:“您好,我叫陈建国,这栋别墅是我的房子。”
“什么?”女人愣住,语气中带着质问,“你说这是你的?”
“对,我有房产证。”陈建国当即拿出证书。
赵桂兰快步走上前,把证书抢过,盯着反复查看。
片刻后,她的脸色骤变,声音里带着愤怒:“这不可能!这房子明明是我的!”
陈建国眉头紧锁,心口发沉。
他终于直面眼前的现实——属于自己的别墅,竟被另一个人占据多年。
05
赵桂兰紧握着陈建国的房产证,神色复杂。
她来回看了几遍,似乎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破绽。
“这房子我住了十六年,怎么可能是你的?你这证书哪来的?”她声音发抖。
陈建国强压住情绪:“别急,我有凭证。这是我1995年买的房子。”
小李站在一旁,暗自皱眉。
作为中介,他处理过不少纠纷,但这种一房两主的情况并不常见。
“1995年?”
赵桂兰冷笑,“那年我还在老家种田呢,根本不认识这地方。我是2007年买的,花了九十万!”
“九十万?”陈建国愣住。
他当年花二十万买下,如今竟翻了几倍。
赵桂兰提高了声音:“对,九十万!我和老伴省吃俭用才买下来的。房产证在房管局备案,你凭什么说是你的?”
说完,她转身进屋,不一会儿拿出一本同样的红皮证书,放在陈建国手里的那本旁边。
“你看,这是我的,2007年办的,章子都在。”她语气坚决。
小李低头仔细比对,惊讶发现:地址一致,面积一致,只是时间和产权人不同。
“怎么会这样?一套房怎么会有两本房产证?”
他们的争执引来周围邻居。
一个中年男人凑过来问:“什么情况?”
赵桂兰立刻说道:“刘大哥,你来看看,这位老人说我住的房子是他的。”
刘大哥翻了翻证书,满脸疑惑:“这事真怪,同一处房子怎么能有两个业主?”
另一位戴眼镜的老太太也开口:“赵大妹在这里住这么多年,大家都知道。水电、物业都是她在交,房子也是她在维护。”
“对啊,”
旁边有人附和,“我们搬来时,她就住这儿了,少说也十年了。”
陈建国听着这些话,心里更乱。
他明白邻居们说的没错,赵桂兰确实住在这里很久。
可自己明明在1995年买下的房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他压下心里的急躁,缓声解释:“大妹子,我不是故意来抢房。95年,我和老伴在上海做生意,确实买了这套别墅。后来生意失败,我们回了老家,房子一直空着。”
“空着?”
赵桂兰质问,“既然是你的,这些年你怎么不回来?没来交费,也没管过,凭什么说这房子是你?”
这一连串的追问让陈建国无言以对。
他心里清楚,自己确实二十多年没有过问过这处房产。
06
小李见舅舅语塞,立刻开口:“这里面肯定有情况,得去房管局查档案才行。”
“查就查!”
赵桂兰毫不退缩,“我的房产证是正规渠道办的,不怕核实。倒是你的证书,来历才可疑。”
陈建国脸色一变:“你怀疑我的证件是假的?”
赵桂兰冷声回应:“我没说是假的,但你二十多年都没出现过,现在突然冒出来认房子,难道不奇怪吗?”
争执还在继续,小区物业经理闻讯赶来。
他四十多岁,神情老练:“怎么回事?”
小李简要说明。经理听完,眉头一紧:“赵女士确实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交费记录齐全,从没出过问题。”
“你听见了吧?”赵桂兰声音更硬。
经理补充道:“但如果陈先生的证书真实,那问题就严重了。产权纠纷不是我们物业能解决的,最好去房管局核实。”
就在这时,陈建国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爸,找到房子了吗?”
陈建国沉声说:“找到了,可里面有人住,还拿出了另一份房产证。”
电话那头顿了片刻:“爸,您别慌,肯定有原因。先去查档案,看看官方记录。”
挂断电话,陈建国转向赵桂兰:“既然你也不怕,那我们去房管局查清楚。”
赵桂兰盯了他一眼,还是点头:“好,走吧。”
三人离开小区,驱车前往静安区房管局。
陈建国一路沉默,心里翻涌。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也担心手中的证书是否真能经得起检验。
房管局大厅人潮不断,他们排号等候了一个多小时。
接待的是一位姓李的中年工作人员,神态严谨。
陈建国和赵桂兰把两本证书递过去,李主任一看便皱起了眉。
“这种情况不常见。”
他抬头扫了两人一眼,“我先调出档案。”
办公室里只听见键盘敲击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陈建国额头冒出了汗。
大约二十分钟后,李主任抬起头,神情凝重。
“结果出来了。”
陈建国和赵桂兰同时追问:“怎么样?”
李主任缓缓开口:“档案显示,这套房子在1995年确实登记在陈建国名下。但在2007年,又出现了一次产权变更,登记人为赵桂兰。”
“产权变更?”陈建国震惊,“我从来没有去过房管局,更没有签过字。”
“这就是问题所在。”
李主任点点头,“按照规定,产权转移必须经过原房主签字或授权。但系统里显示的手续,是代理人代办的。”
赵桂兰急切地问:“那代理手续合法吗?”
李主任解释:“在当年的制度下,这样的代办是允许的。但从现在看来,材料存在明显缺陷,没有陈先生本人的确认。”
话音落下,三人都沉默了。
陈建国的心在剧烈跳动,赵桂兰的脸色也不再强硬。
显然,这已不是单纯的记忆混乱或证件真假,而很可能涉及产权被冒用。
07
“那我的房产证怎么办?”赵桂兰声音发抖。
李主任平静地解释:“两本证书在系统里都有记录,手续看似齐全。但2007年的那次变更明显存在程序漏洞。”
陈建国追问:“那接下来该怎么处理?”
“建议你们报警,由公安调查。这类情况很可能涉及刑事问题。”
走出房管局,几人心情沉重。
陈建国沉默不语,赵桂兰神色复杂。
小李开口:“报警吧,只有查清楚,事情才能有个结果。”
赵桂兰犹豫:“要是真的被骗,我那九十万怎么办?”
陈建国叹口气:“我们都可能是受害者,真相出来,自然会有说法。”
下午,他们来到静安区派出所。
接待室里,王警官认真翻看两人的房产证。
这位四十多岁的民警经验丰富,神情凝重。
“情况我明白了,”
王警官放下证书,“很可能涉及房产诈骗,我们会立案调查。”
“警官,能查出来吗?”陈建国不安地问。
“会的,但要时间。这类跨越十几年的案件,环节多,需要逐一核实。”王警官回答。
赵桂兰低声说:“要是我真被骗了,骗子还能找到吗?”
“我们会尽力追查。”
王警官点头,随即开始做笔录。
陈建国先讲述自己的情况:“1995年,我和老伴在上海做小商品生意,有个中介推荐江湾花园,说房价会涨,我们一次性付了二十万。”
“您记得那个中介吗?”王警官追问。
“记得,好像姓钱,四十来岁,当时开了一家‘诚信房产’。”陈建国努力回忆。
接着,王警官询问赵桂兰。
“2007年我和老伴想买套养老房,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中介。他说房主急着卖,价格合适,我们看了觉得不错,就买下了,花了九十万。”
“那人叫什么?”
“也姓钱,五十岁左右,说是房主委托他卖的。手续看着没问题,我们也就信了。”
听到这里,王警官皱起眉头,意识到两段经历可能有关联:“你们说的,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他合上笔录:“我会去调查这家‘诚信房产’及相关人员。你们先回去等消息,有结果会联系。”
离开派出所后,三人在附近找了家茶餐厅坐下,气氛压抑。
谁都没想到,一套房子的归属,竟会牵出长达十几年的迷局。
08
“若真是同一个人骗了我们,那胆子也太大了。”赵桂兰咬牙道。
陈建国安抚:“无论如何,真相要弄清楚。若你确实被骗,我不会让你吃亏。”
小李也劝慰:“别太担心,警方介入后肯定能追查出来。”
这时,小李的手机响了。
他接起电话,里面传来同行朋友的声音:“你是不是在打听‘诚信房产’?”
“对,你知道情况吗?”小李问。
“当然。老板叫钱志远,是出了名的骗子,2010年因房产诈骗被判过五年。”
“他现在人在哪?”
“早就放出来了,听说换了行当,具体位置不清楚,但确实有前科。”
挂断电话,小李立刻把消息告诉了陈建国和赵桂兰。
两人心头一震,先前的猜测得到了印证。
“必须告诉王警官。”陈建国当即决定。
第二天,派出所传来电话,三人被叫去补充调查。
王警官拿出资料:“我们调到了‘诚信房产’的档案,公司法人确实叫钱志远。并且,他不仅骗了你们,还有多起类似案件。”
“什么意思?”赵桂兰追问。
“他利用原房主长期不在,伪造手续,把房子重复卖给不同买家。”
陈建国听得五味杂陈,既有真相大白的轻松,也对赵桂兰心生同情。
“那房子究竟归谁?”陈建国小心地问。
王警官答道:“从法律角度看,陈先生是合法产权人,因为1995年的登记最早、手续完整。”
话音一落,赵桂兰脸色惨白:“那我付的九十万怎么办?我在这里住了十六年怎么办?”
王警官解释:“你可以起诉钱志远,追讨损失。至于你在房子里的投入,可以向陈先生主张补偿。”
陈建国望着她无助的神情,心里发酸:“别急,我们慢慢商量,能解决的。”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走进来,神色紧张:“妈,你没事吧?我一听说就赶过来了。”
“阿伟,你怎么来了?”赵桂兰看到儿子,眼泪立刻涌了出来。
来人是她的儿子小伟,一名律师。
得知母亲卷入房产纠纷,他从律所赶来。
听完事情经过,他神情凝重:“案件确实复杂,但不是无解。”
赵桂兰急切地抓住他的手:“阿伟,有什么办法?”
09
小伟分析:“从法律角度,陈先生是登记业主,但我们也能提出抗辩。第一,母亲是善意购买,不知情。第二,16年来陈先生未主张权利,可涉及诉讼时效。第三,母亲长期居住,已形成事实。”
王警官摇头:“这些理由难以成立。产权登记显示陈先生合法持有,他没主张是因为不知道房子被占。”
小伟不服:“那至少能主张装修和维护费用。我母亲这些年投入不少钱。”
“这点确实可以讨论。”
王警官转向陈建国,“您觉得怎么处理?”
陈建国望着赵桂兰母子,心情沉重。
法律上房子属于他,但赵桂兰多年居住,确实花费了心血。
就在气氛僵持时,外面传来动静。
接待室的门被推开,几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走进来。
“谁是陈建国?”为首的人开口。
“我在。”陈建国站起,显得紧张。
“我们是市房管局督查组的,接到举报说有人伪造房产证。请您配合我们调查。”工作人员严肃地说。
听到这话,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陈建国更是如遭雷击:“什么?伪造房产证?”
来源: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