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佛协通报撕破脸:释永信把少林寺功德箱当成了提款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3:47 1

摘要:好家伙,河南佛协这四个字“六根不净”,简直比十八铜人阵的棍子还狠,一棍子下来,直接把释永信方丈几十年的金身给敲碎了。

好家伙,河南佛协这四个字“六根不净”,简直比十八铜人阵的棍子还狠,一棍子下来,直接把释永信方丈几十年的金身给敲碎了。

这哪是通报啊,这分明就是一篇写给千年古刹的“檄文”。

曾经,他就是少林寺本身

这事儿,你不能只看今天。

你得把时间往前倒个十几年,回到2010年,少林寺1500周年大庆那会儿。

那时候的释永信,是什么排面?

这么说吧,红地毯从山门外一路铺到塔林,两边站的都是荷枪实弹的武警。天上有无人机盘旋,地上是中外记者的长枪短炮。他穿着一身金线袈裟,站在大雄宝殿前,气场比任何一个电影巨星都足。

地方领导,排着队跟他握手;商界大佬,捧着钱想跟他合影。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方丈,他是登封的财神爷,是河南的活名片,是把“Shaolin Temple”这个词卖到全世界的超级IP操盘手。

那时候,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一个破败的古寺,在他手里变成了年入十几个亿的商业帝国。武校开了几百家,电影拍了好几部,连网游和文创都搞得风生水起。

他让八百多口僧人有饭吃,让山下几万口百姓有活干。从这个角度看,他好像是个“功臣”。

可谁都忘了,聚光灯太亮,会照不清脚下的路。甚至,会让人忘了自己是谁。

金山之下,原来是个无底洞

辉煌的袍子,终究是藏不住里面的虱子。

2024年,审计组一进去,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这件华丽的袈裟。

好家伙,里面的景象,简直触目惊心。

一年门票、香火、武校学费、文创产品、海外分舵的流水,加起来十几个亿。这数字,放A股市场那都是个不大不小的上市公司了。

可钱呢?

账本上,大片大片的支出都是空白、模糊、说不清道不明。更绝的是,一个远在海外的账户里,躺着一笔叫“少林无形资产维护费”的巨款。

这钱维护了什么?怎么维护的?跟谁维护的?一问三不知。

这还不是最骚的操作。

他们办的那个所谓“禅修高阶班”,学费动辄几十上百万,总共收了三千多万。结果你猜怎么着?开发票的公司,抬头是“少林寺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看明白了吗?

这就是典型的左手倒右手,把寺庙的功德钱、香火钱,通过一个公司的壳,洗进了私人的口袋。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化了,这是赤裸裸的资产侵吞。

消息一出,少林寺的抖音橱窗连夜清空,删视频删得比谁都快。评论区里全是哀嚎:“大师,我买的开光手串,能退货吗?”

你看,当信仰开始打折促销,崩塌是迟早的事。

功德箱,不是你的提款机

很多人替他辩解,说寺庙也要与时俱进,不搞钱,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这话听着好像有道理,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没人反对寺庙挣钱,大家反对的是挣钱的方式不干净。

你去看看杭州灵隐寺,人家也卖“十八籽”,也搞文创奶茶,但人家账目清清楚楚,一杯豆浆赚几毛钱,都给你写明白。每一分收入,都用在修缮古迹、供养僧众、服务信徒上。

这叫取之于众,用之于众。

可少林寺呢?钱进去了,就跟掉进黑洞一样。最后从这黑洞里飘出来的,是方丈腰间的爱马仕皮带,是某些高管手上的劳力士金表。

这就彻底变味了。

说白了,释永信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他忘了自己只是个“方丈”,是个“住持”,说到底是个管理者,是个看家人。他却把自己当成了“董事长”和“创始人”。

他把少林寺这块传承了一千五百年的公共文化遗产,当成了自己的私人产业。

他以为他就是少林,少林就是他。

这份深入骨髓的傲慢,才是他今天跌下神坛的根本原因。老百姓能接受一个为了弘扬佛法、方便出行的方丈开奔驰,但绝不能接受,这辆奔驰的油钱,是从功德箱里掏出来的。

一个性质是工具,一个性质是贪欲。天差地别。

大厦倾塌,再无人提“永信大师”

现在,靴子终于落地了。

调查组直接冻结了少林寺旗下6家公司的股权,武校的招生简章上,也悄悄抹掉了“方丈亲授”这几个最值钱的字。

切割,已经开始了。

如今你再去少林寺,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在大雄宝殿前拍着各种搞怪的短视频。香火依旧旺盛,热闹还是那个热闹。

但你竖起耳朵仔细听,导游的解说词里,僧人的交谈中,再也听不到“永信大师”这四个字了。

就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山还是那座山,庙还是那座庙。只是那个曾经站在权力之巅、被无数光环笼罩的“CEO方丈”,彻底成了一个需要被抹去的符号。

大殿横梁上那副对联,写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明月照沧海终归空”,以前听着是禅意,现在再看,字字都是谶语。

莲花若非要一头扎进最深的淤泥里,不肯自拔,那最终的结局,除了被泥潭吞没,还能是什么呢?

你觉得,千年古刹到底应不应该搞商业化?还是说,商业化本身没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了失控的监管和膨胀的人心?

来源:窗前静赏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