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机艺融合怎么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20:08 1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一时成为农业与农机行业的热词。“人工智能”等农业数字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又将对农机产业带来哪些变革和机遇?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导 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一时成为农业与农机行业的热词。“人工智能”等农业数字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又将对农机产业带来哪些变革和机遇?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日,“‘人工智能+机艺融合’助力玉米单产提升论坛暨安阳样板模式发布会”成功举办。智慧农业专委会通过在安阳市内黄县智慧农业中试基地的玉米单产提升实践,从技术路线、产业路线、组织路线三个角度给出了答案。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农业机械化总站,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农业厅农机农垦中心,安阳市农机发展中心,安阳市农业局农技站,内黄县人民政府,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河南、河北等周边地区多个县农业农村局,乡镇政府代表,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山东等省份农科院及农机所代表,智慧农业中试基地的智慧农业、农机与农资企业,数字农服企业,智慧农业专委会各会员单位代表共同出席了会议。会后,企业代表团分两批对智慧农业中试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创新中心进行了考察。

从全球看,国际上的产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业强国。我国在数字产业、信息技术方面有诸多优势,利用农业信息化产业优势实现农业的弯道超车,可视作我国跃升农业强国的一次机会。为此,国家也对智慧农业进行了系统性部署,推动智慧农业产业进入到了发展前期。

同其他产业一样,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期也呈现为:无牵头主体、无主导思路、无主导模式的千帆竞渡态势。而在纷繁复杂的智慧农业信息中,每个农业从业者都必须选择一条道路迈入智慧农业时代。令人焦虑的是,每个从业者也承担着道路选择错误所需付出的代价。在不久的将来,产业由前期步入中期后,少数道路选择正确的从业者将分享智慧农业时代的红利,而许多从业者则会因为选择错误被产业边缘化乃至淘汰。

在此背景下,一场题为“‘人工智能+机艺融合’助力玉米单产提升论坛暨安阳样板模式发布会”的活动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论坛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智慧农业专委会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组织。智慧农业专委会通过在安阳市内黄县智慧农业中试基地的玉米单产提升实践,从技术路线、产业路线、组织路线三个角度给出了答案。

“人工智能”时代

农业的根本出路

在面对技术爆发期的目眩神迷之时,“安全、绿色、高效”的农业初衷从未改变。论坛组织方,中国农机流通协会智慧农业专委会将“把地种好”列为核心宗旨,也是每个农业从业者在面对变革与选择时殊途同归的唯一出路。为此智慧农业专委会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承接了农业农村部“北斗+智慧农业”支撑单产提升试点任务。还接受了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对玉米毒素的盲测“智慧农业中试基地”模式成果斐然。

智慧农业中试基地玉米实拍,成熟期玉米植株依然健康

(一)“把地种好”首先体现为单产提升

“2024年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指导六省市开展了北斗智慧农业试点项目,项目聚焦玉米和大豆单产提升,并对基于北斗导航的精密精播密植、水肥一体化技术、无人机遥感与变量施肥、绿色防控、多模态融合土壤地图分析等技术进行了探索。其中河南安阳内黄县‘智慧农业中试基地’玉米试点亩产达854.5公斤,提升超过24.5%。”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康春鹏在本次论坛上说。

(二)“把地种好”同步体现为品质提升

论坛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储运所副研究员唐芳发布了基于玉米真菌毒素超标问题的研究成果,结果显示“智慧农业中试基地”玉米的17项毒素检测全部合格,形成了低毒素玉米生产能力,破解了黄淮海地区玉米普遍易毒素超标问题。

(三)“把地种好”最终落脚到效益提升

据智慧农业专委会秘书长潘超介绍,从效益方面看,“智慧农业专委会中试基地”通过基于智慧农业方案的五良融合取得了“增产+提质”两方面收益,每亩玉米合计净增加效益282元。

(四)“把地种好”的基本保障是能力提升

专业化种植者应具备的能力量表共12项,每项分为精准决策能力与精准执行能力

论坛期间,智慧农业专委会展示了一张能力量表,按“人工智能”时代农业生产的环节与农事服务的四方面交叉形成12个能力节点,每个节点均体现出“精准决策与精准执行”能力的融合。在行业对标中,尚无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全部具备这12项能力体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市场中尚无能够向农户提供全过程(耕、种、管、收、储、售)农事服务的组织。国内智慧农业产品、农机装备产品也只能满足12项能力体系中的极少部分。智能农机产品供给与应用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而在美国,农户与农事服务组织的比例是1:10。“人工智能”时代,能够开发好“机艺融合”产品,执行好“机艺融合”服务的能力与体系是当前行业应重点解决的共性难题,也是共同的机遇。

从“人工智能”到“机艺融合”的

技术路线

▶ 在场景中不断熟化“精准决策+精准执行”的智慧农业十大技术体系

本次论坛中,智慧农业专委会的四大牵头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种子贸易协会与玉米中试基地智慧农业、农机、农资企业代表共同发布了“数字玉米密植滴灌单产提升集成技术(河南地区方案)”。该技术从地区、作物、环节、品种、农业数字技术、农机与农资技术以及集成的厂家产品等七个维度定义了河南地区玉米单产提升的全要素技术要点,也阐释了智慧农业专委会所构建的“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技术路线

(一)“人工智能”时代农业生产的技术路线首先是形成准确、及时、便宜的精准决策体系,推进“机艺融合”进一步走深、走实

北京大蚯蚓数字科技董事长李迅作为基地的技术主持人,代表智慧农业专委会对玉米单产提升技术进行了讲解,完整呈现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慧农业十大技术体系属地化种植指南+土壤地图、产量地图、遥感巡田、导航、精准整地、精准水分管理、变量喷药、变量播种、变量施肥。还具体讲解了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技术助力单产提升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包括土壤地图在施肥服务应用、土壤地图在地力提升的应用,墒情监测在精准灌溉的应用、数字病虫害测报在植保的应用、低成本无人机巡田服务、灾害气候预警服务的应用,最终实现低成本的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闭环。“智慧农业中试基地已形成精度达平米级、当天可出数、亩综合成本控制在100元左右的农业数据服务平台,所形成的系统及数据愿意同各方互联共享,欢迎农机、农资各方企业把农业人工智能的引擎用起来”,李迅博士最后说到。

(二)“人工智能+机艺融合”是智能农机装备的发展方向,中试熟化场景是孵化智能农机竞争力的摇篮

精准决策与精准执行技术的融合,赋予了“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应用的重要方向——“机艺融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粮作机械处处长王超在发言中点出了本次论坛的主题。王超提出,人工智能与农机融合,应体现为在“智联、智控、智驾、智管”四个方面的应用,他指出我国下一代农机应该具备基于处方图的变量作业能力,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机艺融合”。而当前正面临数据不通、系统性不足、协同不足的诸多行业痛点。他最后还特别强调了“场景”——中试基地在“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熟化、产业化中的重要性。有“场景”,才有孕育“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摇篮。中国农业大学讲师解春季通过分享“玉米智能精量播种机”的相关技术进展。讲述了从“人工智能”到“机艺融合”在播种环节的关键应用。由小见大展望了智能农机的技术前景。

“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

产业路线

▶ 配置新需求、培育新供给,为好产品营造新市场

高盛曾预测到2030年美国智慧农业产值2400亿美元,中美耕地面积相当,我国同样存在着万亿级的智慧农业市场机遇。这个市场就是“人工智能+机艺融合”下的数字农服市场。据悉2023年全国农服市场总产值已达2300亿元,覆盖农户近9000万户。

“以播种为例,当地种植户一般播种费用是30元/亩,效果更好的智能精量播种机作业费是50元/亩,如何让农户用上更好的播种服务?怎么让企业的优质农机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大规模、成建制的提升粮食单产,是行业组织和政府应联手破解的产业生态难题。”智慧农业专委会秘书长潘超说。“智慧农业专委会是全国唯一由农机、种子、肥料、农药四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的行业组织。智慧农业专委会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机艺融合”产业路线的实践与创新。为会员企业的好产品营造新市场。把会员企业带出内卷竞争,赋能会员企业走进新的市场机遇。服务智慧农业、农事服务、农机、农资各会员企业发展,服务种植户增收以及粮食单产提升。

智慧农业专委会秘书长潘超

(一)“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产业路线首先为通过新需求拉动新供给,通过市场增长为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市场空间

中储粮郑州直属库受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副总经理邬冰在论坛中指出当前玉米产业的现实困难——由于种植端技术能力不足,粮库很难就地收储到低毒素、高品质的玉米。同时也指出了市场机遇——真菌毒素已成为影响玉米收购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部分粮库已经推行按毒素指标进行定价。高品质、低毒素的玉米可以提升高收购价。参考2024年底当地玉米收购价,低毒素玉米比普通玉米每斤差价0.2元。玉米货值提升约20%,为在种植端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空间。

(二)“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产业路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农户+农服组织+智慧农业企业+农机+农资+金融+农产品收购企业”共同构建数字农服新生态、为好产品打通走进市场的通路

论坛上,内黄县政府农业负责人赵晓波发布了政府引领下的四力协同构建智能农机全域新型市场的整县智慧农业技术推进方案。他指出,四力协同一是乡村振兴政府引领、整建制示范、构建新生态、兑现新效益,形成新型市场组织力;二是产量保底、保险托底、收益分成激活需求,形成新型市场吸引力;三是构建成规模、成体系智能农机产品应用渠道。赋能企业在新型市场中的销售力;四是政策归集扶持形成新型市场升级驱动力。为此内黄县委县政府办于去年底即颁布了《内黄县2025年“北斗+智慧农业”助力玉米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工作方案》,指出技术首先覆盖内黄县10万亩玉米面积,单产由6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

安阳市农机发展中心主任李超从市域农服市场的统筹层面发布了统筹方案:我们把种植户、合作社、智慧农业服务机构联合起来,由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机中心、市供销社、内黄先进制造园区管委会联合发起,欢迎各方企业加盟,成立“人工智能+机艺融合”促单产提升产业联盟,实现技术、资源和市场的有效整合,进一步促进玉米单产提升,并且广泛吸收全市合作社、种粮大户。欢迎拟在和已在安阳发展的农机制造企业等各类主体加入。目前,已在内黄县开展了“智慧农业引领区”及“北斗+智慧农业”项目的实践探索,运用智能化手段监测种、肥、药、水各要素动态情况,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激发种、管、收、储各环节潜能。市供销社已在全市范围内多点探索智能化+全程托管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新技术和智能化机具的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安阳实践正迈向新的台阶。接下来,联盟将致力于通过局部中试、大面积示范、大范围市场推广三步走,争取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农机农艺的高度融合,用“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安阳模式创造玉米、小麦单产提升的样版实践。

“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

组织路线

▶ 联合起来在智慧农业中试基地助力会员单位进行产品开发,通过数字农服体系助力会员单位进行市场开发

新的技术必将孕育新的产品,新的产品必将催生新的组织,新的组织必将聚集形成新的业态。为服务好各会员单位参与“人工智能+机艺融合”时代的市场竞争。“联合起来”是智慧农业专委会一以贯之的组织路线。

(一)“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组织路线首先是联合起来,构建分区域、分品种的智慧农业中试基地

日本分区域构建的69处实证农场

去年日本颁布了《智慧农业促进法》,为了摸清属地化种植指南,其在与我国云南省近似的国土面积上,分作物、分区域构建了69处实证农场。今年我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章节里,特别指出“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均显示推进“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过程中,对技术进行中试熟化的场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此智慧农业专委会依托农机、农药、肥料、种子四行业全国性协会,基于智慧农业技术底座聚集了一批农机、农资企业联合共建智慧农业中试基地。解决了企业有技术无产品、有产品无场景的问题,解决了单一企业单打独斗难以集成农业各要素的进行产品中试熟化的短板。广受企业认可。智慧农业中试基地玉米集成示范阶段参与企业14家,进入小麦集成示范阶段后,参与企业增至22家

论坛中农机具的代表性企业德国雷肯、肥料的代表性企业新洋丰,分别代表农机与农资的中试企业做了发言。一方面肯定了中试对本企业产品的中试熟化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企业在中试后对产品形成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信心。

(二)“人工智能+机艺融合”的组织路线最终是联合起来,形成数字农服产业体系

智慧农业专委会通过由点及面的模式,一方面在中试基地形成集成技术方案,融入各中试企业先进适用的产品,另一方面从十万亩玉米农服整县推进出发,鉴于中原地区生态区趋同,在安阳内黄县形成的玉米数字化种植指南可以覆盖同生态区的千万亩玉米种植面积。

图为智慧农业产业创新中心

“场地方面,我们在安阳市内黄县建设了全国面积最大的智慧农业常设展厅——智慧农业产业创新中心,中心集成了技术展示、新农人培训、农事服务保障三方面功能。”

“在组织化建设方面,智慧农业专委会支持安阳市农机发展中心、内黄县农机中心建设了市县两级的‘人工智能+机艺融合’联盟。下一步马上启动对属地农机合作社的扶优扶强,将数字化技术、新型产品、扶持政策优先向有潜力提供‘可对种植结果负责的全程农事服务’的合作社进行倾斜。另一方面,智慧农业专委会分别联络了玉米、小麦产业链下游收购企业,分别建立数字底毒素玉米产销联盟和数字高品质小麦产销联盟。打通优质玉米和小麦的出口,为选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农户解决后顾之忧。” 智慧农业专委会秘书长潘超在论坛最后介绍说。

关于征集农药领域科技成果与产业技术需求的通知

鹿特丹公约:新增审查品种包括百菌清、氟虫腈、灭多威、二嗪磷等

印度对华丙草胺反倾销终裁后,又对涉华乙二胺发起反倾销调查

泰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发行公告

近期专利到期热点除草剂产品市场简析与全球协同布局分析

植保、园艺等领域有哪些学者?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发布

2025年2月中国农药价格指数(CAPI)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