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山东省的这场大会缘何“落地”青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9:06 1

摘要:3月31日下午至4月1日,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召开。省直有关部门、部分地市和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揭牌成立,将与腾讯集团开展深度合作。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4月1日讯】

以文化为骨,以技术为翼,山东召开会议寻找“破圈”机遇。

3月31日下午至4月1日,全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召开。省直有关部门、部分地市和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揭牌成立,将与腾讯集团开展深度合作。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感知和追求也在升级。

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文学艺术新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产业形态,而文化的内核则为科技提供价值引领、创新资源和审美体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让文化与科技的牵手,进一步成为发展的大势所趋。

山东省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海岱文化等共同造就了这一座“文化富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走上台前,不仅是对区域形象的重塑,也能够作为驱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手段,成为山东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次大会上,山东省进一步整合资源,活用“文化+科技”的破圈公式塑强区域发展的精神内核,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以科技“带飞”文化,让文化底蕴为科技成果“注入灵魂”。

01

挖掘“富矿”的山东

从“好客山东”的打造,到淄博进一步出圈的实践,不难看出,在文化传播领域,山东正在酝酿一场区域形象的重塑,完成自身资源的二次挖掘

做强文化产业,以科技力的赋能焕发更大价值,不仅是扩大区域声量的事,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事。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数字文化新业态的营业收入已飙升至4.16万亿元,和2019年的1.99万亿元相比,实现了2.1倍增长。体量大、增速快,让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抓手。

山东本身拥有充足的文化底蕴,将这些“IP”盘活,打造“流量”与“留量”兼具的引力场,也做了积极的尝试。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建好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建好齐鲁文化云”“实施百家数字文化企业创新工程”等多处表述,释放出推进科技文化相融合的积极信号。

据了解,在此之前,山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山东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文化数字化政策清单》等一批政策措施,培育文化科技企业,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服务平台。

目前,山东省上线了全国首个省域文旅资源的元宇宙平台,建设15家省级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先后组织实施“虚拟现实”等12项科技示范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

在本次大会上,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等多个部门,以及浪潮、腾讯、金东等各个企业聚首,能够窥见山东省在文化领域更大的野心——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不同主体,链接更广阔的资源网络,生成更多“科技+文化”的优质实践。

02

领先“尝鲜”的青岛

悉心培育之下,新形式的文化成果,在山东各地“多点开花”。而青岛,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发展高地,也是“山东实践”中亮眼的一笔。

《寻梦沧海》带来沉浸式体验,用未来科技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600年航海史诗;

图源:青岛旅游集团

“沿着黄河遇见海”数字化展示项目“时光电车”,在4D特效与AI算法的碰撞当中释放光影美学;

深蓝中心的巨幕裸眼大屏运用3D技术让视频画面“入侵”现实,进一步为活力、时尚的城市文化代言……

这些现代感十足的文化场景,已经是青岛市民的日常。丰富的“科技+文化”应用成果,也成为本次山东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大会落地青岛的理由。

成就这些新锐潮流“打卡地”的,是青岛快人一步的行动以及充足的政策支持。

青岛在《青岛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促进产业聚集,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市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对符合要求的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和认定,施行动态管理的模式为文化发展树立先进标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总数已达18家,古麦嘉禾等10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啤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山东金东数字创意有限公司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多项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2024年,青岛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02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中,以数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营收同比增长17.4%,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也证明了城市文化产业正释放出澎湃活力。

03

“出圈”的未来

立足青岛的实践向上看去,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有广阔的空间。

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一个IP创造百亿级效益,让大家看到科技与文化相融的上限。

现下,许多文化产品是在当地特色和文旅景点上“做加法”,可以说是具体场景的数智延伸。而现象级的作品往往脱出了这种限制,以更大的格局走进千家万户,反过来带动现实中的景点走红。

对于青岛而言,要保持“先人一步”,在更大的场域中参与竞争,就需要以破圈的思维让文化产品走出某一个固定场景,打破物理上的边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出圈”。

实际上,让青岛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这座城市已经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端口。

青岛正在打造的“东方影都”,拥有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HMC面部捕捉头盔系统、虚拟拍摄系统、全身三维扫描系统、微米级面部超高清扫描系统、实时渲染系统等尖端成果齐聚,用尖端技术向外输出文化故事。

自诞生以来,东方影都累计服务剧组484个,备案项目448个,截至2024年12月底,已为中国电影贡献了371亿元的票房,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等权威奖项,《流浪地球》《封神》《热辣滚烫》等现象级作品都是从这里出发。

布局“小屏”市场,青岛也吸引到《南来北往》《警察故事》等佳作在此拍摄。据了解,5部“青岛摄制”剧目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白玉兰奖评选中分获7项大奖,3部微短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

一批“青岛出品”的佳作不断扩大城市的产业规模,也让青岛获得大众认可和业内口碑的“双丰收”。这些出圈的作品也在反过来带动城市的人气,打卡游、寻找“明星同款”等游玩模式的兴起,为城市的大街小巷注入新的活力。

当齐风鲁韵遇上数字浪潮,当飞阁回澜撞见技术跃迁,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有了新的形式,青岛也将继续向前,打造全省领先的发展实践。

来源:蓝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