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出现后,老子学说退为背景,因老子主张回归原始氏族社会,与春秋时代发展相悖,虽近终极追问却难指导现实;法家出现后,儒家退为底色背景,因春秋时社会竞争恶化,儒家“以德治国”过柔,法家“依法治国”更契合管控需求。
1、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孔子、韩非子对中国社会生存发展影响最大,法家思想后期影响深远。法家早期仅为政治操作,战国末期韩非子才将其总结为理论体系。
2、儒家出现后,老子学说退为背景,因老子主张回归原始氏族社会,与春秋时代发展相悖,虽近终极追问却难指导现实;法家出现后,儒家退为底色背景,因春秋时社会竞争恶化,儒家“以德治国”过柔,法家“依法治国”更契合管控需求。
3、老子学说核心是回归小国寡民、文明前的原始氏族社会生存状态。春秋时期,农业文明发展,社会已走向复杂,人口增长、秩序重建需求迫切,这种回退主张与社会发展趋势完全脱节,世人皆知无法践行,故成“断崖”,仅能作理念背景。
4、孔子“吾从周”是对东亚文明社会及封建政治体制的高度确认。虽他主张回退到西周周公旦制礼作乐时代,但与老子不同,他承认文明发展的既成事实,积极参与东周列国社会改造,希望在现有文明框架内通过整顿礼制重建秩序,而非否定文明进程。
5、孔子学说核心“尊尊而亲亲”看似人为理性系统,实则源于动物血亲社会。灵长目社会中,猿猴梳理皮毛联络亲族感情,即“亲亲”;服从敬重血缘族长(如猴王),即“尊尊”。孔子整理的礼制文化继承此自然秩序,将其理性化为“以德治国”结构,以柔情脉脉、尊卑有序抹平竞争。
6、春秋时农业文明高度发展,人口大规模增长,阶级分化加剧,人际关系与资源矛盾紧张,社会竞争恶化。儒家“以德治国”过于柔和,无法应对激烈冲突。法家顺势提出“依法治国”,以强硬手段规范社会、管控秩序,契合当时社会对强力治理的需求,故逐渐崛起。
7、法家学说从根本上展现了人性基层的黑暗面与深处的重大劣根性,其“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实践,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治理困境的集中体现。研究法家,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人类文明社会的内质状态,反思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进而对文明发展前景作出更深远的展望。
8、孔子认为“王”字代表沟通天地人(“三才说”),但甲骨文中无此符号。甲金文中“王”字最早样态像一把斧头,斧头象征可斩杀内部自己人的权力,拥有该权力者即为“王”。这表明三皇五帝及尧舜禹王制时代,暴力已成为管控人类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凸显早期国家权力的暴力属性。
9、“法西斯”源自拉丁语“fasces”,最初是古罗马执法官的权杖名称,由一束棍棒加一柄斧钺构成,象征领袖至上、国家至上、权力至上、暴力至上。这与中国甲骨文中“王”字象征的暴力权力相呼应,标志着东西方古代社会均出现以暴力方式管控社会的共同意绪,是“以法治国”阶段的典型符号。
来源:炽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