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不仅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一个寄托哀思、追忆先祖的节日。在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今天,传统节日也需要创新表达,我们该如何多维度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密码与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时代意义?近日,记
民生网事
核心提示
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不仅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一个寄托哀思、追忆先祖的节日。在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今天,传统节日也需要创新表达,我们该如何多维度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密码与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时代意义?近日,记者展开了采访。
新风润清明 文明共传承
安阳融媒记者 高倩 郭凡 郝亚伟
在传承中追寻历史记忆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在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中,清明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清明又至,关于清明的习俗都有哪些?安阳人清明都有哪些活动?3月31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专家刘朴兵介绍,现代清明节的民俗包含古代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的起源据传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为纪念介子推,人们将他去世当天定为寒食节。清明节在寒食节之后。魏晋时期,在介子推的老家山西一带寒食禁火颇严,时间也较长。到宋代,寒食节开始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逐渐融合,寒食节吃冷食的习俗也被清明节所吸收。
清明习俗丰富,通常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重生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安阳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民俗文化专家齐瑞申告诉记者,我市很多地方会在清明前后开展农事活动。民间有“三月三,上北关,南瓜葫芦结一千”之说。农历三月初三,在北关有一场古庙会,人们会在赶会时购买菜籽、花籽,在清明前后种植。在我市,清明除制作节令食品祭奠外,还有郊游、插柳、荡秋千、斗鸡等习俗,比如《汤阴风物民俗志》中就记载,每逢清明,柳枝吐絮,家家户户会在门楣上插柳条。
“各地的清明习俗略有差别,如在饮食方面,北方会用子推面燕、子推蒸饼和麦糕做祭品,麦糕又称‘陵糕’,实际上是放凉的切成块的大麦仁粥,有的人家还会制作油炸的焦圈、馓子等,而南方则会制作青团和糯米藕。”刘朴兵认为,清明习俗的多元丰富,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兼容并蓄。新时代,我们要在慎终追远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适身心,保留好的习俗,不断迈向美好未来。
祭奠英魂传承红色基因
清明节临近,市烈士陵园迎来了祭扫高峰,社会各界群众、学生纷纷在缅怀革命先辈中继承遗志、铭记历史。
3月27日一大早,在市烈士陵园,部分市民和一些单位专程前来向烈士敬献花篮,追忆英雄。烈士墓前摆满了鲜花,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缅怀与敬意。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全体党员庄严地站在烈士纪念碑前,高唱国歌,肃立默哀,并向革命先烈行三鞠躬礼。来自市文源小学的少先队员神情肃穆地走向革命烈士墓碑,认真地擦拭墓碑,并献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用行动表达对英烈的敬仰与追思。
在安阳革命史纪念馆,党员干部、市民群众通过历史照片、珍贵文物,了解英烈的光辉事迹。一幅幅浴血奋战的画面、一封封饱含家国情怀的绝笔信,让大家深受震撼。
为给市民和祭扫团队提供更高效快捷的祭扫服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成立多部门协同保障小组,统筹推进祭扫服务保障工作。“我们开设了24小时‘网上祭英烈’服务平台,提供代扫、献花、鞠躬等仪式化服务,开通了英烈家属和异地祭扫绿色通道,设置了便民服务台,并招募培训80名志愿者,进行引导和讲解服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还制作了《墓碑下的故事》主题系列短视频,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我与烈士认亲’主题活动,推动清明祭扫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并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绿色祭扫方式,营造文明有序的社会风尚。同时,我们开展了祭扫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周边交通疏导、环境治理及消防、卫生和电力应急保障等工作,确保祭扫活动平稳有序开展。”
踏青郊游感受自然之美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随着清明假期的临近,我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春日的气息,市民出游热情高涨,一场盛大的清明踏青之旅正在展开。
安阳的公园、绿地成了市民拥抱春天的首选之地。3月31日,走进易园,菊花碧桃灿烂盛开,粉色的花朵如繁星般点缀枝头。园内游人如织,不少家庭阖家出动,捕捉每一处迷人的春色,用镜头定格春日的美好瞬间。
这段时间,殷墟景区周边的玉兰园、文园、囿园和商颂广场绿地及愉字园等游园和绿地鲜花陆续开放。漫步其间,市民既能欣赏到娇艳的花朵,又能体悟古老智慧与春日自然的和谐交融。古老的文化遗址在春日繁花的映衬下,更显庄重与神秘,让人不禁沉醉在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独特氛围中。
“到乡村去”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新宠”。汤阴县韩庄镇部落村的油菜花肆意绽放,金黄的花海与秀美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水清、花美,真是休闲、拍照的好地方。”游客李先生对部落村赞不绝口。在龙安区马家乡马家村,一片新绿中,油菜花迎风摇曳,微风拂过,清香扑鼻。不少市民专门驱车前来,漫步花海,沉醉在这片田园风光中。为了让市民有更好的出行体验,内黄县贴心地推出了一份春季赏花路线指南。其中,卫河堤岸绵延数公里的油菜花田与碧水相映成趣,成为市民踏青的热门打卡地。“每年三四月都会来这里,骑行或者漫步超治愈,还能顺路参观卫河古渡口,感受卫河历史。”文峰区市民闫女士分享着她的踏青感受。
清明时节,市民走出家门,在踏青赏花中感受春日的美好,在文化与自然的交融中享受着生活的惬意与温馨。
传统节日展现文明新风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安阳市的祭扫活动正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风貌。3月31日一大早,市民黄女士一家就赶到安阳县龙豫园公墓祭扫。考虑到清明节会出现祭扫高峰,黄女士姊妹几个分别从北京、天津回到安阳,提前过来祭拜父母。“我们今年买了鲜花,用绿色祭扫的方式表达缅怀之情。我们还带来了一张全家福,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黄女士说。
安阳县龙豫园公墓工作人员介绍,进入3月,已有不少人提前完成祭扫。墓园方面加大祭扫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管控力度,积极推广文明低碳祭扫方式。
在今年的祭扫活动中,文明、环保、低碳成了关键词。3月31日上午,在文昌大道的一家鲜花门店,黄白菊花摆放在显眼位置。店主李女士表示,这些大部分都是老顾客预订的,一些市民还会根据逝者生前喜好,搭配亮色鲜花。除了黄白菊花销量大增,百合、雏菊等鲜花的销售量也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云祭扫”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市民吕先生将父母生前的生活点滴制作成美篇,以此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不少亲朋纷纷留言,表达思念之情。这种方式既方便,又能让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缅怀先烈、祭扫英烈同样备受重视。记者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安阳英烈网推出网上祭扫平台,邀请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线上祭奠。大家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先烈致以崇高敬意,献上鲜花,写下感言寄语,表达对先烈的深深敬仰。
此外,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我市多家单位立足自身职责,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清明节森林防灭火倡议书等,引导市民树立安全、绿色、节俭的祭祀理念。从传统祭扫方式到文明、环保、低碳的多元祭扫方式,市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尊重,也守护着城市的生态与文明。
参与体验共赴文化盛宴
春和景明,怀古寄情。清明将至,我市各文博场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让人们在缅怀先贤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文明新风。
清明节假期,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邀请游客共赴一场文化盛宴。4月4日至6日,该馆将推出“敬拜曹公仪式”“三国文化大讲堂”“书法名家作品展出与赠予”三项活动,让游客感受英雄史诗,共谱三国故事。该馆特别推出了庄严肃穆的“敬拜曹公仪式”,游客可以向一代英雄曹操敬酒献花,与古人跨越时空,共叙家国情怀;特邀知名三国文化学者领衔开展沉浸式文化讲座,揭秘曹操生平,解读三国历史与清明文化,游客可以聆听讲解,互动提问,感受三国文化的魅力;展出与三国历史以及与曹操相关的汉隶书法作品,并邀请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让游客在翰墨书香中品味建安风骨的雄浑气魄。
4月4日上午,安阳博物馆将举办“清明·情思别样寄”主题活动,邀请40名8岁至12岁的青少年共同参与,了解清明节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让青少年对清明节有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与认识。活动包括“清明的历史习俗”“寻找安博里春”“风筝寄情思”等内容,旨在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作为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安阳学院博物馆将于4月1日至2日举办“清明博物趣——清明节社教活动”,通过“文物寻踪”“壶中乾坤”“文物智考”等游戏环节,让师生在活动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博物馆里找寻节令元素
春光明媚,暖风如熏,前些天,不少游客相约殷墟博物馆,一睹大邑商的风采。
在这座收藏着无数殷商王朝文物精品的博物馆内,“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吸引了不少游客。人们透过一片片甲骨,品读着这本尘封3000多年的商代“王子日记”。
走进展厅,记者看到一片刻辞卜甲。卜甲正面现存4条契刻占卜记录,其中刻辞“子往宜上甲”所记,即“子”卜问祭祀“上甲”之事。记者从殷墟博物馆了解到,“上甲”为后世商王“周祭”的第一位先公,在商人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展厅中“子”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祭祀的记载,“子”主持祭祀“上甲”“大乙”“大甲”及“妣庚”,显示出“子”与商王之间的直系血缘关系,是商代宗法制度的体现。目前,殷墟已出土约16万片甲骨,可释读约1600字,从甲骨卜辞与考古发现中可以找到一些祭祀先祖的活动。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是安阳故事的生动讲述者。清明融合了多种习俗,除记录历史的甲骨,在安阳博物馆,不少馆藏青铜器、玉器、书画作品等,也可以带我们感受清明意蕴。看,那是《清黄山寿青绿山水四条屏》,墨色为骨,青绿为裳,体现了四季之景的动态变化。其中第一幅绘春景,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左上题有“溪亭浮萍”几个隶书字体。“作品展示出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作者把汉隶写出一种妩媚来,在清代画家中自有特色。”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元白釉褐彩“柳色黄金嫩”诗文瓷罐,肩部施一周带状草叶纹和椭圆形组成的图案,上面题有“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等诗句,也能让人联想到清明出游、折柳插柳的习俗。
网友有话
从节日中汲取精神力量
网友“巧果儿”:传承千年,清明的文化内核始终未改。清明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让我们走近这个节日,深刻认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汲取前行力量。
清明祭奠寄哀思
网友“秋水长天”:清明节祭奠先烈,不仅是对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希望相关部门能大力倡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参观烈士陵园,寄托我们的哀思。
文明祭扫 摒弃陋习
网友“金色小蜜蜂”:一束鲜花,一份思念;一次鞠躬,满怀敬意。以文明之姿缅怀,让清明更有意义,在传承与创新中赋予传统节日崭新内涵。
通过节日爱上传统文化
网友“萤火之歌”:清明节不仅是寄托哀思的节日,也是感受传统文化的日子。在清明节,了解节日文化内涵和各种民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文博场馆多举办一些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投身自然怀抱很治愈
网友“兔仙子”:清明时节,恰是踏青好时光。告别城市喧嚣,投身自然的怀抱。在这明媚春光里,感受生命的蓬勃,疲惫被一扫而空,真的太治愈了。
让清明更有地方特色
网友“余音袅袅”: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会碰撞出一些新元素、新内容、新方式,呈现出兼容并包、复杂多元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传统节日中加入地方文化,使安阳的清明文化更有特色,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为城市发展赋能。
来源:安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