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法律法规里还没有出现过“智驾”两个字。智驾完全是车企的广告用词。不但“智驾”如此,“自动驾驶”甚至“辅助驾驶”这两个词,都没有在现行有效的法律中出现过。在比法律效力低一级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出现过上述三个词。
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法律法规里还没有出现过“智驾”两个字。智驾完全是车企的广告用词。不但“智驾”如此,“自动驾驶”甚至“辅助驾驶”这两个词,都没有在现行有效的法律中出现过。在比法律效力低一级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出现过上述三个词。
在现行有效的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中,“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主要出现于若干产业政策表述中。“智驾”唯一出现的一次,是工信部等十二部门在2024年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中,具体表述是“推动5G上车,鼓励汽车前装5G通信模块,助力智能网联汽车智驾、智舱提质升级”。
除此之外,郑玉晓、刘小权等302名全国人大代表在2021年曾提出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议案10件,其中有关于增加自动驾驶责任认定的提案。但时至今日,相关法律还没有任何修订。
技术上而言,当前所谓“智驾”都还只是辅助驾驶,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差很远。前两年,新势力车企疯狂内卷,把“自动驾驶”挂在营销嘴边,一些车企高管甚至不惜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来“显摆”开车完全不用手扶方向盘,再以“流量”加持,让不少人误以为“自动驾驶”已经实现。后来此类短视频跟风,交通事故风险陡增,出现一系列严重事故后,车企才稍微收敛。所谓收敛,也就是车企不再亲自下场,而是默许销售渠道通过自媒体继续各种“自动驾驶”的表演。
平心而论,小米关于智驾的宣传是新势力车企中非常少的。但从媒体的采访来看,此次车祸中殒命的罗姓学生,“多次告诉”她的母亲智驾“方便、安全”,甚至在其母多次提醒的情况下,女儿还“反驳,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对天天泡在短视频中的年轻人而言,轻信所谓智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事实上,无论把智驾吹嘘得最厉害的新势力车企,还是目前最保守的车企,它的车辆说明书上都只能是最保守的表述,因为与广告宣传不同,车辆说明书才是车企最有力的“免责武器”。
你看到的两手不放方向盘的视频都是车企渠道或者其他自媒体制作的,你相信的那些宣传口号甚至都不是车企发布的。车企可以讲: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你来买车,车辆说明书给你了,汽车交付的时候你也签字了,你点开车机屏幕,注册的时候也点了“同意”,车企一堆免责条款,你自己不看,还点同意、还签字,轻信网络,怪谁呢?
现在智驾真正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打官司的时候提供异常清晰的驾驶数据。车企可以调出来,证明自己是没有责任的。你什么时候双手离开方向盘,什么时候提醒你注意你还没减速,都一清二楚。问题是,你接管方向盘然后做出反应的时间只剩两秒了,来得及吗?
你拿出那些新势力高管吹嘘智驾的短视频,有用吗?能换回生命吗?能打赢官司吗?能获得同情吗?都不能。
那么,默许自己的渠道吹嘘智驾等于自动驾驶的车企坏不坏?当然坏。本来是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水平的技术,先要吹成“自动驾驶”,然后不断通过渠道继续吹嘘,不时发出“L3级驾驶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只是目前立法落后”的奇谈怪论。人死了,自有公关部、法务部处理,销量又不减,仍然那么多人愿意相信,怪谁呢?
难道只有智驾的问题吗?插混车高速失速问题、锂电池穿刺起火问题、零重力座椅安全问题(《零重力座椅真的安全吗?检测跟不上了》),哪个不是涉及生命的大问题?规矩严了,产业发展受限。但中国大陆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一,各种技术大幅领先全球,再以“产业发展受限”为理由来轻视生命,合理吗?
有些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宣传问题。把一些有益的技术进行过度宣传,责任如何界分?房地产当年的虚假宣传问题是靠最高院的司法解释才得以解决的,简而言之,你的宣传资料也将构成合同的一部分。
有些问题,是技术问题,需要给技术升级一些时间。但,如果没有舆论倒逼,车企总是没有责任,车企总是有能力让各种事故从互联网上消失,应该公开车辆事故数据总是没有公开查询渠道,恐怕安全性是最后才会考虑的。毕竟,把内饰整好看要容易得多。
今天,如果舆论只是指向小米,那真是可惜了三条人命。真正应该指向的,是所有新势力车企高管们的糟粕内心。
作者的建议是,该公开的车辆事故数据、风险数据,官方每年都要大胆公开出来。这些数据可以来源于保险机构、消防机构。只有公开出来,那些虚假的宣传才会原地现形,消费者才会自发地去选择更安全的汽车品牌和车型。与其让车企卷内饰、卷虚妄的“自动驾驶”,不如直接让数据说话,让车企去卷安全。安全这一关不过,以后海外市场也是肯定拿不下来的。
来源:怂人开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