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田间上大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22:32 1

摘要:“相隔几米的两片田块,一边受病毒病迫害,叶子都卷曲发白成空心的‘绿色玫瑰花’了,另一边叶片撑撑展展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效果显而易见了!”9月6日,资阳市乐至县石佛镇金山寺村豆玉种植大户周松直呼没想到。当天,他特地赶到眉山仁寿示范田观摩现场,学习种植经验。

观摩现场。

雍太文讲述技术要点。

种植户田间观摩现场。受访者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大面积推广豆玉套作技术,自2022年以来,四川累计示范推广1700余万亩,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带动大豆播种面积从656万亩提升至831万亩

●坚持创新生产工作模式,目前已建成大豆高产示范片80个、玉米高产示范片230个,推动专家产量向大田产量转变

●今年,四川在全省37个县开展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向粮油作物实现水肥一体化迈进

“相隔几米的两片田块,一边受病毒病迫害,叶子都卷曲发白成空心的‘绿色玫瑰花’了,另一边叶片撑撑展展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效果显而易见了!”9月6日,资阳市乐至县石佛镇金山寺村豆玉种植大户周松直呼没想到。当天,他特地赶到眉山仁寿示范田观摩现场,学习种植经验。

初秋时节,恰逢四川夏播大豆和带状套作大豆产量形成关键时间节点。当天,四川省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绿色高效生产现场观摩暨单产提升技术培训会在仁寿召开,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站专家和农技干部,为百余位种植大户、企业代表现场授课。

田间地头 专家授业解惑

“今年,四川大豆玉米生育期每个关键环节都遭遇了非生物胁迫(指在特定环境下,任何非生物因素对植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所有能够抢回产量的方法,我们都要尝试,都要努力。”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告诉记者,这是此时召开技术培训会的核心逻辑。

本以为是一场枯燥繁琐的农学课,农业农村部大豆指导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用一首打油诗,让记者这个外行把课程听进去了——云贵高原上接天,川渝盆地雨连连,惊雷一声良种现,高原盆地和平原,净作套作都丰产,天南地北笑开颜。

这首诗作,在场农民都听懂了,主题也正好契合他带来的演讲《西南地区大豆品种选择》。长江流域、热带亚热带区和西南山区该如何选择适合的大豆、玉米好品种,大家纷纷用手机拍照记录。

雍太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兆峰、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李凯、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史树森等用同样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大豆玉米播种及营养调控、草病虫害防控等技术进行了详解。

“希望深入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高效生产,推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组长杨文钰说,希望种植户能够抓住机会,进一步了解示范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

锚定方向 加强生产要素保障

“实际生产中存在生产要素保障韧性不足问题,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还需纵深。”谈到四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未来的发展思路,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提到将从科技赋能、主体提质、联农带农三个维度发力。

长期以来,四川受限于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单产提升的基础瓶颈。技术支撑始终是破局的重要抓手。在锚定科技赋能、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方面,他邀请与会专家来川开展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频共振。

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四川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聚焦主体提质,打造四川特色“强引擎”?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向科技要支撑、向管理要产量,并探索形成一批本土化种植经验,积极参与示范片建设,将示范片中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应用到实际种植中。

此外,他喊话地方农业部门,强化联农带农,织密群众增收“保障网”。将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多措并举降低种植风险、稳定收益预期。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