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太平洋舰队“乌法”号柴电潜艇在日本海使用“口径”巡航导弹开展打击演练。这一消息瞬间吸引全球目光,让人不禁猜测,在俄乌冲突尚未平息之时,普京此举有何深意,难道“枪口”已瞄准中方邻国日本?
近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俄太平洋舰队“乌法”号柴电潜艇在日本海使用“口径”巡航导弹开展打击演练。这一消息瞬间吸引全球目光,让人不禁猜测,在俄乌冲突尚未平息之时,普京此举有何深意,难道“枪口”已瞄准中方邻国日本?
先看这次行动的主角“乌法”号潜艇。它2022年11月加入俄罗斯海军,是为太平洋舰队打造的6艘636.3型潜艇中的第四艘。636.3型潜艇属于基洛级改进型,因噪音极低被称为“水下幽灵”,北约更是给它取了个“黑洞”的绰号,足见其隐蔽性能之强。“乌法”号潜艇长73.8米、宽9.9米,潜航排水量达4000吨,下潜深度能至300米,自主航行45天不在话下,水下匀速航程为400海里,可谓实力不俗。
“乌法”号潜艇(资料图)
再聊聊它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这可是俄军的王牌武器,最大射程能达到2500公里,误差却仅有数米,还能搭载核弹头。此次“乌法”号在日本海的演练中,先是秘密航行至指定区域,然后首枚导弹成功摧毁海上假想目标,第二枚导弹精准命中位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休尔库姆靶场的岸上目标,射程超1000公里,这一成绩相当亮眼。
那俄罗斯为何要在此时、此地进行这样的演练呢?这背后有诸多原因。从俄日关系角度看,双方围绕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的争端由来已久。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紧跟西方制裁俄罗斯,冻结俄日能源合作项目,还多次放话要“封锁航道逼迫俄方还岛”。俄罗斯对此回应强硬,2024年中断对日液化天然气供应,2025年初与中方签署联合开发南千岛群岛的协议,而这次导弹试射,更是在向日本宣告“争议领土不容谈判”。
“乌法”号潜艇(资料图)
从美俄全球对抗层面来讲,美国近期在关岛部署中程导弹,日本也在加速推进远程武器研发。俄罗斯此次试射,直接展示了从远东打击关岛美军基地的能力。而且,行动时间选在美日“铁拳”联合军演期间,一方面牵制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缓解乌克兰战场压力;另一方面也在试探美日同盟的应急反应能力,为后续战略部署收集情报。
日本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反应也值得关注。此前日本禁止9名俄罗斯公民入境,结果俄罗斯迅速回应,对包括日本外相岩屋毅以及日本驻乌克兰大使等9人采取无限期禁止入境措施。这次面对俄军在日本海的导弹试射,日本防卫省事后监测到导弹落点靠近争议海域,紧急派出巡逻机和军舰应对,可俄军早已撤离,日本只能“望洋兴叹”。不仅如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强烈谴责俄方“加剧地区风险”,转头却向美国加购“战斧”导弹,试图提升自身军事威慑力。
普京(资料图)
俄罗斯的这次行动,在国际社会引发连锁反应。韩国紧急升级反导系统,担忧俄朝军事合作可能让朝鲜获得尖端技术。美国则联合日韩开展反潜演习,并在冲绳加速部署进攻性武器。整个东北亚地区陷入“抗议—军备—对抗”的恶性循环,日本海也逐渐被推向军备竞赛的深渊。
对于俄罗斯国内而言,俄乌冲突持续三年,西方制裁致使经济疲软,普京通过展示军事实力,能够维持民众支持率。此外,选择柴电潜艇与“口径”导弹的组合,既能提振军工企业士气,又能向伊朗、印度等潜在买家释放合作信号。在外交方面,俄罗斯通过与中国联合开发南千岛群岛、恢复对朝铁路运输等举措,构建“背靠背”的东方战线,以此抵消西方围堵压力。
普京主导的这次导弹试射,看似是一次军事演练,实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地缘政治博弈。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僵持、美中竞争加剧的全球变局下,以“东线攻势”试图撬动战略天平。这一行动再次证明,即便深陷西方围堵,俄罗斯依旧是能左右亚太局势的关键玩家,而东北亚地区的局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恐怕仍将波谲云诡,难以平静。
来源:亮剑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