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朋友,晚上牢记两不做两不吃,或有改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8:13 1

摘要:除了遵照医嘱按时吃药之外,很多人都有定期测血压的良好习惯。但白天测的好好的,看似十分的稳定,有人突然就心肌梗死或是脑梗死了,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在我国,成年人群中,平均三个人应该就有一个高血压的确诊患者。

除了遵照医嘱按时吃药之外,很多人都有定期测血压的良好习惯。但白天测的好好的,看似十分的稳定,有人突然就心肌梗死或是脑梗死了,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被忽视了的夜间血压,在其中又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呢?高血压患者又该怎么做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呢?

目前对于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长期生存质量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但在我国超3亿多的确诊患者中,控制良好率不足20% 也就是说,多数高血压患者正在面临血压波动,给身体带来的未知危害。

其实,就算健康人群的血压,在一天之内(24h)也并非是一直一成不变的。

它在生物钟的影响下,是具有昼夜节律特点的。早晨,当我们从睡眠转为觉醒的状态后,它会自然的随之升高(约8至10点);到晚上深夜的时候,人体进入睡眠状态,代谢变慢,它又会自然的下降(约2至3点)。

这个昼夜之间的波动,最大降幅可能达到约10%至20%。也正是这样节律性的波动,得以给心脏自我修复,提供充足的时间。

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患者由于年龄因素,及一些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夜间本该降低的血压,不降反升。尤其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这种昼夜紊乱的现象更是普遍。

没有了夜间短暂却有效的修复时间,全身血管需要承受长时间的高压冲击。

血管壁就会变硬变紧,心脏泵血就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进行收缩,无形中就会加重了心脏负担。为了应对这些变化,身体又会代偿性的增加心肌细胞数量、体积,让原本的心脏变得肥厚,心肌的弹性纤维也会变得僵硬,心脏的收缩力会逐渐下降。

长久下去,症状如果得不到改善,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同样,血管遍布全身,长期的血压控制不良,对于全身其他组织都有可能造成致命性的病变。如大脑认知障碍、脑卒中,又或是慢性肾病、肾功能衰竭,视力模糊、失明等。

研究发现,与血压保持正常节律的人群相比,昼夜节律紊乱的人群出现心源性猝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了约三倍以上。而且,本身在正常节律作用下,早晨清醒时段的血压就会偏高。如果夜间已经长期处于血压高位,那凌晨的血压峰值就很容易出现飙升。对于本身血管质量就不怎么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猝死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高血压患者想要合理控压,建议在晚上一定要牢记两不做两不吃。

1、不要睡太晚

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到来,晚睡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一种常态生活。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却是百害无一利的习惯。

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提到,入睡的时间点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其实是呈U型关系的。并非睡的越早越好,但也非睡的越晚越好。在晚间时段中,在22:00-22:59睡觉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最低的。

与之相比,在22:00之前睡觉的人患病风险最高可增加约24%;而在23:00之后睡觉的人每推迟一小时,患病风险就会增加约12%,并随着时间的后移呈梯度式上涨。

这主要还是和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相关,就像上面我们提到的,本该在睡眠中下降的血压,却需要一直持续高压状态,血管没有时间进行自我修复。时间一长,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自然也就上升了。

而发表在《Hypertension》上的一项研究,将健康的参与者分为两组(a组:9小时睡眠,b组:4小时睡眠),通过九天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发现,与a组相比,b组参与者血压平均上升高血压了约2.1mmHg。

即使是严格控制b组参与者的饮食及体重,血压依然会升高,且存在性别差异。相比男性参与者,女性参与者的血压波动更加的明显

也就相当于说明睡眠是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而在不良睡眠影响下,部分血压正常的人群,可能已经进入了高血压前期(120SBP<SBP≤139mmHg)的范围内。

在长期睡的比较晚的情况下,生物钟的正常昼夜节律就会被打破。本该休息的交感神经会持续兴奋,大量分泌一些压力激素(促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会调动全身的应激反应,让所有的细胞组织随时都处于“备战”模式下。

这个时候血管收缩,心跳速度就会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会相应的增强,外周血管的阻力自然也会上升,血压也会不受控制的呈上升趋势。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对血管起到舒张作用的一氧化氮(NO)就无法正常分泌。血管的持续收缩,而得不到相对应的舒张,长期下去血管的弹性就会变弱。反过来内皮细胞的功能只会变得更弱,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生。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不要睡太晚。

最好是在22:00至23:00之间入睡,以保证正常的昼夜节律,使血压可以在夜间平稳下降。同时,夜间睡眠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最好控制在7个小时至8个小时之间,也就是大概五个完整的睡眠周期。

可以为心血管系统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血管更健康。

2、不要“压力山大”

想要跟上快速发展的社会,就要面临各种人际矛盾、工作竞争以及买房、养娃经济负担等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甚至有些人在提及“压力”二字时,都会出现明显的条件反射,比如肌肉紧绷、心跳加速等。

这种状态长期存在,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发表在《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研究曾提到,大脑里负责调节情绪的区域如果发出不正常的信号,就会影响到心脏的正常工作。那些经常感到压力很大的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群要高出两倍之多。

尤其是对于夜间的血压的上升,如果睡前与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或是工作到很晚神经一直紧绷着,或者是焦虑、郁郁寡欢等,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使24h动态收缩压平均升高。

使夜间无法达到正常的降压,出现非杓型血压模式,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晚上是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自我修复的重要时间段,若人体此时仍然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就会持续兴奋,分泌大量可以刺激血管收缩的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和睡眠不足一样,同样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加重心脏负担的反应,使用血压异常升高。

并且长期保持不良的情绪,本身也会加重睡眠障碍的发生(比如入睡困难、频繁夜醒、噩梦等),进一步加重夜间的血压异常。同时,它还会降低部分降压药的敏感性,使药效大大减退,增加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发生风险。

面对长期的压力,建议及时进行自我干预

可以通过阅读、音乐,或是睡前进行适量的肌肉放松运动(如睡前瑜伽等),又或是与人倾诉等,多种方式进行不良情绪的排解。逐渐学会与压力和平共处,尤其是血管更加脆弱的高血压患者。

3、不要吃“重口菜”

在很多人的一日三餐结构中,晚餐占的分量甚至超过了中餐。

一天的工作、或是学习,似乎只有晚餐才能安安静静的好好吃。这也就促使很多人的晚餐更加的丰富,红烧肉、水煮鱼、毛血旺,哪个不是高盐、高脂肪、高糖的菜肴?

高血压患者要限制盐的摄入,这个应该大家都知道。盐中包含大量的钠离子(Na+),吃的太多的话就会改变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为了稀释掉这些Na+,身体就会让肾脏保留更多的水来中和,这样血液中的血容量就会增加,在血管容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血压自然也就升高了。

到了晚上,尤其是入睡后,人体各项活动都趋于缓慢,肾脏的排泄率也会降低

那体内这些多出来的Na+和水,就不能被及时的排出体外,这种血压的升高就会一直存在。而高糖、高脂饮食中又含有大量不健康的饱和脂肪酸,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使血管内壁增厚,变硬,弹性下降,管腔变窄,血压自然也就升高了。同时,此类饮食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同样会增加血压的异常波动。

高血压患者晚餐一定要限制重口味菜肴,可以选择一些低钠高钾食材(如苋菜、菠菜、西兰花、茭白等)。盐要控制在3g以内。减少食用油和豆瓣酱、番茄酱等调味酱的使用,可以将食用油换成富含Ω-3的(如橄榄油等)。

避免采用煎、炒、烹、炸,尽量选择炖、蒸、煮等烹饪方式,吃的尽量清淡一点,七分饱就刚刚好。

同时,饭后一小时可以适当的散步,帮助食物消化,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4、不要吃宵夜

除了吃重口味食物之外,也不建议高血压患者睡前吃宵夜,这会直接打破血压的昼夜节律,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发表在《Hypertension》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没有宵夜习惯的人群相比,睡前两小时内吃夜宵的参与者,高血压发病风险将增加约五分之一。尤其是吃一些烧烤、油炸食品、速食食品(如方便面、火腿肠)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一般宵夜与入睡时间间隔都很近,胃里还有食物没有消化就进入睡眠,身体本应该进行深层修复,却需要消化这些食物。给肠胃系统增加负担的同时,也会增加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还会影响睡眠质量,这些都会对血压早晨影响。

同时,夜间的血糖也会上升,扰乱胰岛素的分泌节律,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样会让血压持续升高。

如果宵夜中再包含啤酒、红酒或是碳酸饮料,更是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让后半夜的血压持续升高,直接影响晨起的血压峰值。

高血压患者在入睡前四小时之内,最好不要再吃东西。

总而言之,高血压患者的生活干预,在疾病的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关注日间血压管理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夜间血压的波动情况。

患者应尽量避免熬夜晚睡,减轻生活压力,并且在晚餐选择上远离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同时避免夜宵的摄入,来让血压变得更稳定,可控。

[1]赵丽庆,刘士俊,甘标.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5(10):4.DOI:CNKI:SUN:ZYJK.0.2015-10-018.

[2]颜凡辉,姜文锡.心理压力参与高血压病形成的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1):4.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01.025.

[3]温宝星.熬夜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中作为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24.

[4]黄羽.高血压患者饮食应注意什么[J].饮食保健 2020年7卷13期, 252-253页, 2020.

来源:湖北台健康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