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个朋友,他父母都是工地搬砖的,他自己中专毕业。但他鬼迷心窍似的,特别喜欢看美剧,别人打游戏、刷短视频时,他对着手机“Hello?How are you?”地跟读。练着练着,居然能跟老外简单唠几句了。
前阵子回老家,我妈拉着我念叨邻居家小伟,那语气,羡慕得能流出蜜来。这孩子命苦,高中没读完就辍学了,爹妈在工地打工,家里穷得叮当响。
结果去年,他跟着一个搞海外工程的公司去了非洲。就因为他能说点“散装英语”,跟当地人连比划带蹦单词能交流,现在一个月挣的钱,是老家工资的三倍还多!
包吃包住,一年下来,愣是攒了快二十万。我听完心里咯噔一下:英语这东西,对咱们底层人来说,真的是根能抓住的“救命绳”啊。
总有人说,“在非英语国家,英语好的人家庭条件肯定差不了”。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毕竟,从小能接触优质英语教育的,大多家里有资源。但我身边偏有反例。
我有个朋友,他父母都是工地搬砖的,他自己中专毕业。但他鬼迷心窍似的,特别喜欢看美剧,别人打游戏、刷短视频时,他对着手机“Hello?How are you?”地跟读。练着练着,居然能跟老外简单唠几句了。
后来他去上海找工作,一家做外贸的小公司面试,老板本来瞅着他学历低,有点犹豫。结果阿强张口来了段英语自我介绍(虽然语法磕巴),老板眼睛一亮:“敢说!留下!”现在阿强负责对接东南亚客户,工资是组里最高的——全组就他能直接跟老外砍价、聊订单。
你看,英语确实像“阶层透视镜”,能照出教育资源的差距。但对愿意折腾的底层孩子来说,它更是“突破口”——别人觉得“阶层”是天花板,咱能靠英语凿个洞,钻出去。
去过上海面试的朋友,估计都有这感受:稍微像样点的公司,尤其是外企,开口就问“英语怎么样?”。
我一上海的朋友吐槽,有次面试跨境电商公司,岗位明明是国内运营,压根用不上英语,面试官却抛来一句:“用英语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后来他才想明白:这不是故意找茬。老板是想通过英语快速筛人,能把英语学好的人,要么有毅力自学,要么从小有机会接触,这背后藏着的“学习能力”“眼界”,甚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都是老板想看到的。
毕竟,简历上写的“吃苦耐劳”太虚,英语好不好,一开口就知道。
对咱们底层来说,这看着不公平。但换个角度想:英语就是咱们能抓住的“捷径”啊!别人靠家世、靠关系,咱靠把英语练出来,一样能敲开好公司的门。
现在国内制造业“杀”向全球了,尤其是非洲、东南亚,机会多到爆炸。我那邻居小伟,他公司在非洲搞基建(盖厂房、修公路)。工地上,中国工程师得跟当地工人、监理沟通,但好多工程师英语不行,小伟就成了“香饽饽”。
小伟跟我讲过件事:有次混凝土车晚到了,当地工人急得直摆手,以为要停工。小伟磕磕巴巴用英语加手势喊:“Traffic jam(堵车)!Soon come!”(堵车了!很快到!)工人居然听懂了,没闹事。老板知道后,拍着他肩膀说:“关键时候,你能顶事儿!”
就因为会这点英语,小伟在工地上的工资,是普通工人的两倍。而且这活儿门槛不高,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只要能把“这钢筋得这么摆”“混凝土下午到”这些话用英语说明白,就行。
更绝的是,出海挣得是真多。小伟说,他在国内送快递,一个月最多挣五千,还特别累。现在在非洲,包吃包住,一个月能拿一万五。一年攒下来的钱,回老家能付个首付了。你说,这不是底层的出路,是啥?
说真的,咱们底层人,没家世没背景,想往上闯,就得抓住能抓住的机会。
英语就是这么个机会——它可能没法让你一步登天,但至少能给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还能靠它挣到比老家多几倍的钱。
别听那些“英语没用”的鬼话,也别被“要学就得学好”的完美主义困住。现在就开始,背几个单词,练几句口语。指不定哪天,你就拿着这张“船票”,登上挣大钱的船了。
来源:发奋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