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嘘!南京红公馆从三榜封神到全店闭店,创始人朋友圈致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22:01 1

摘要:近期,一则 “南京顶流餐厅红公馆全店闭店” 的消息,在餐饮行业掀起不小波澜。这家深耕南京 16 年、手握 “米其林 + 黑珍珠 + 必吃榜” 三榜荣誉的高端餐饮品牌,最终却陷入欠薪、欠费、储值兑付难的泥潭,创始人吴斌一句 “欠大家的,我会还”,更添几分无奈。红

近期,一则 “南京顶流餐厅红公馆全店闭店” 的消息,在餐饮行业掀起不小波澜。这家深耕南京 16 年、手握 “米其林 + 黑珍珠 + 必吃榜” 三榜荣誉的高端餐饮品牌,最终却陷入欠薪、欠费、储值兑付难的泥潭,创始人吴斌一句 “欠大家的,我会还”,更添几分无奈。红公馆的陨落并非个例,而是当下中国高端餐饮行业集体困境的缩影 —— 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内地千元餐厅数量较 2022 年缩减超 5 成,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端餐饮,正经历前所未有的 “寒冬”。

红公馆的 “从顶流到闭店”:自身问题与外部压力的双重绞杀

红公馆的倒塌,看似突然,实则是长期隐患累积的必然结果。从品牌自身来看,多重决策失误与管理漏洞为其埋下了 “定时炸弹”。

其一,盲目扩张与投资失败直接导致资金链承压。红公馆重金押注望山街、行宫项目,却未能实现预期收益,巨额亏损让本就依赖现金流的餐饮生意雪上加霜。高端餐饮本就存在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一旦核心项目失利,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其二,内部管理混乱加剧经营危机。创始人吴斌提及 “内部存在职位侵占”,这一问题不仅会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更会破坏团队信任、降低运营效率,让企业在困境中难以凝聚力量自救。其三,“饮鸩止渴” 的储值策略加速崩盘。2025 年6月,红公馆推出 “充 5000 送 5000”“充 10000 送 10000” 的激进储值活动,8 月又上线 “981 代 1999” 大额代金券 —— 这种看似 “让利消费者” 的操作,本质上是通过预收款缓解现金流压力,却也透支了品牌信誉。当消费者察觉企业经营异常时,“会员挤兑” 便成为压垮现金流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从外部环境来看,红公馆的遭遇也折射出宏观经济与行业趋势的变化。一方面,经济消费下行导致高端餐饮的核心客群 “捂紧钱包”。商务宴请、高端聚会等需求萎缩,曾经支撑高端餐饮业绩的 “大单消费” 大幅减少,而红公馆主打人均 180 元以上的淮扬菜,在消费降级背景下,自然面临客源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与社会监督的缺失,让企业危机未能及时化解。吴斌称 “多次报警、拨打 12345 却未获立案与帮助”,员工围堵、门店被强行关闭等事件,进一步打乱了企业自救节奏,最终让红公馆陷入 “关门大吉” 的绝境。

值得唏嘘的是,红公馆曾是南京高端餐饮的 “文化名片”—— 以民国文化为主题,门店覆盖夫子庙、老门东等核心景区,旗下紫金山院更是 3 次斩获黑珍珠荣誉、入选米其林榜单。从 “三榜加身” 到 “全店闭店”,短短数月的落差,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悲剧,更暴露了高端餐饮 “重荣誉、轻经营” 的普遍问题:过度依赖奖项背书,却忽视了现金流管理、成本控制等核心经营能力,最终在市场波动中不堪一击。

全国高端餐饮 “寒冬”:数据背后的行业危机

红公馆的闭店不是孤例,而是全国高端餐饮行业的 “集体困境”。从 2024 年开始,一批曾经的 “餐饮标杆” 陆续倒下:老牌米其林中餐鼎泰丰关停北京、天津等城市 14 家门店;人均 7000 元、需提前 3 个月预约的上海感官餐厅 Ultraviolet 无限期暂停营业;北京米其林餐厅 Opera BOMBANA、TIAGO 陷入 “倒闭跑路” 争议…… 这些案例无不说明,高端餐饮的 “黄金时代” 已悄然落幕。

为何高端餐饮会陷入如此困境?除了经济消费下行的宏观因素,更核心的原因在于 “供需错配”:一方面,高端餐饮的 “高价逻辑” 与当下消费者的 “性价比需求” 脱节。过去,高端餐饮依赖 “稀缺性”“仪式感”“社交属性” 定价,但如今,消费者更关注 “花的钱是否值”—— 当人均千元的菜品与人均百元的菜品在口味、食材上差距不大时,高端餐饮的 “溢价空间” 自然被压缩。另一方面,高端餐饮的 “创新乏力” 让消费者失去新鲜感。许多品牌长期依赖固定菜单、传统模式,既没有跟上年轻消费者对 “国潮”“轻食” 等新趋势的需求,也未能在食材、烹饪技术上实现突破,最终陷入 “老客流失、新客不来” 的困境。

“降维自救”:高端餐饮的 “下凡” 之路

面对危机,不少高端餐饮企业并未 “坐以待毙”,而是开启了一场 “降维打击” 的自救行动。这些尝试虽未必都能成功,却为行业提供了 “破局思路”,也让高端餐饮逐渐回归 “好吃、性价比、放心” 的本质。

低价套餐是最直接的 “破冰手段”。曾经客单价 800 元的新荣记,2024 年推出 398 元午间工作餐,2025 年进一步拉低至 288 元 / 位的午市点心套餐;南京金陵饭店、中心大酒店等星级酒店,将 “外摆摊位” 常态化,推出人均几十元的龙虾、狮子头、炒时蔬等菜品 —— 这些举措看似 “自降身段”,实则是 “以低价换流量”:通过低客单价套餐吸引普通消费者,既能提高门店上座率,也能让更多人体验到高端餐饮的 “品质优势”,为后续转化为 “高价值客户” 埋下伏笔。

拓展新市场与线上渠道,是高端餐饮的 “破圈尝试”。部分品牌选择 “出海求生”,比如高端宁波菜品牌甬府,2025 年将门店开到新加坡,借助 “新鲜食材 + 异域文化” 的组合,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更多品牌则选择 “深耕国内线上市场”—— 在美团、抖音等平台上线外卖、代购服务,推出 “半成品套餐”“预制菜”,让消费者在家也能吃到 “星级美味”。这种 “线上线下融合” 的模式,不仅拓宽了收入来源,也让高端餐饮从 “小众社交场景” 走向 “大众日常消费”,降低了对商务宴请、高端聚会等单一需求的依赖。

不过,高端餐饮的 “自救” 仍需警惕 “误区”:不能为了 “降价” 而牺牲品质,也不能为了 “流量” 而放弃品牌调性。比如,部分餐厅推出低价套餐后,缩减食材分量、降低服务标准,反而引发消费者不满;有些品牌盲目跟风 “直播带货”,却因缺乏对线上运营的理解,导致 “销量没上去,口碑先崩坏”。真正有效的自救,应该是 “在性价比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 比如,新荣记的 288 元套餐,虽价格降低,但仍保留了 “现点现做”“食材新鲜” 的核心优势;金陵饭店的外摆摊位,虽人均几十元,却仍由星级大厨掌勺,确保了 “平价不廉价”。

高端餐饮该如何 “穿越周期”?

红公馆的闭店与全国高端餐饮的 “寒冬”,本质上是行业 “粗放式发展” 的必然结果。过去,高端餐饮依赖 “高客单价、高利润” 的模式,忽视了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最终在经济下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摔了跟头”。而这场危机,也让行业开始反思:高端餐饮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笔者认为,未来的高端餐饮,不应再是 “价格高、门槛高” 的代名词,而应回归 “餐饮本质”—— 以 “好吃” 为核心,以 “性价比” 为支撑,以 “差异化” 为特色。具体而言,有三个方向值得探索:

第一,聚焦 “细分赛道”,打造 “小而美” 的特色。与其追求 “大而全” 的高端定位,不如深耕某一细分领域,比如 “高端素食”“地域特色菜”“时令食材料理” 等。通过对食材、工艺的极致追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吸引真正认同品牌理念的消费者 —— 比如,专注于 “长江江鲜” 的餐厅,即便客单价较高,也能凭借 “稀缺食材 + 专业烹饪” 留住客户。

第二,控制成本,优化现金流管理。高端餐饮的 “高成本” 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 “精准投入”:比如,减少非核心区域的门店布局,降低租金成本;通过数字化管理优化人力配置,减少冗余人员;建立稳定的食材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要摒弃 “依赖储值款缓解现金流” 的短视行为,通过 “会员体系精细化运营”“提前预订锁客” 等方式,实现现金流的稳定增长。

第三,拥抱 “大众消费”,但不放弃 “高端调性”。高端餐饮不必一味 “向下兼容”,而是可以通过 “场景细分” 满足不同需求:比如,午市推出平价工作餐,吸引上班族;晚市保留高端套餐,服务商务客户;周末推出 “家庭套餐”,满足亲子消费需求。这种 “全场景覆盖” 的模式,既能提高门店利用率,也能让品牌覆盖更广泛的客群,从而增强抗风险能力。

总之,红公馆的闭店是一场悲剧,但也为高端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的当下,高端餐饮唯有放下 “身段”、回归本质,才能在市场波动中 “穿越周期”。毕竟,无论行业如何变化,“好吃、放心、性价比高” 的餐厅,永远不会缺少消费者的青睐。

来源:新江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