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袁老肯定的“东方魔稻”!竹子和水稻杂交,长到2米自带清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8:00 1

摘要:水稻杂交最著名的人物非袁隆平院士莫属,他的杂交创举让水稻的产量提高百倍,真真正正让我们“吃饱饭”。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要说起来我们整天吃的主食,不管是馒头面包,还是面条米粉,来源无外乎是小麦和水稻。

水稻杂交最著名的人物非袁隆平院士莫属,他的杂交创举让水稻的产量提高百倍,真真正正让我们“吃饱饭”。

钟章美(右)和儿子钟献铭观察竹子开花并收获竹子花粉(摄于2013年)

有一种水稻,是竹子和水稻杂交而成的“东方魔稻”,据说这样长大的稻米还自带竹子的清香,个头更是能长到两米多,这不妥妥的“巨稻”吗?

这凝聚了祖孙三代人心血的竹稻,还曾被袁老肯定和鼓励过,这也更坚定他们要深入研究的决心。

图片来源:梅州网:《三代人的“竹稻梦”》

什么人会想到把竹子和水稻两种差别巨大的植物联系在一起?

«——【·灵感乍现·】——»

时间还要从1959年讲起,当时钟章美还是个从农校毕业的年轻人,被分配到汕头一架农科所里,年纪轻轻、专业硬、理论扎实,他很快担任科研组的小组长。

他在所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所里的植物进行保护并且摸索育种技术,这一工作就是十年过去了。

那时候我们的国家粮食短缺,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看着食不果腹的老百姓,身为农艺师的钟章美生出了强烈的责任感。

1969年,那时候国内远缘杂交异常火热,有一天,他在农科所周围溜达的时候看到了青皮竹开花、结果再到竹子枯死的过程,钟章美脑海中有了点子。

作为研究植物出身的他,它眼中的竹子可不是我们普通人眼中的竹子,我们把竹子当成细细高高的常青树,竹条还能编成手工艺品。

专业人士的眼中,竹子有很多优良性状、耐寒、抗旱、抗倒伏、根系发达而且再生力强,如果这些优秀品质能引入水稻上来,水稻必能增产!

竹子和水稻两种相去甚远的植物想要杂交在一起哪是件容易的事?在当时,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两种植物之间差距明显,就连生长周期和开花的时间都各不相同,需要克服的阻碍由于密密麻麻的竹林,看不见前路。

尽管也有过迷茫的时候,也有人劝他别再研究了,但是钟章美仍然不想放弃,坚持要把难题一件件攻克下来。

带着旁人的质疑和不理解,投入到竹稻的研究中,树载春夏秋冬匆匆而过,他观察竹子的花期、授粉受精,又将数百的稻种与竹子进行配对实验。

«——【·漫漫研究路·】——»

经过的5年的艰苦努力,1971年钟章美终于获得了3粒珍贵的竹稻杂交种子,这区区3粒种子,无疑是他前进路上的烛光,终于不用拨云前行了。

从这时起,有专家开始对他的竹稻种子进行指导,播种之后,刚开始的竹稻就如同竹子一样,根系发达,茎杆坚硬,一株稻子能生长到半米到两米多之间。

杂交有了喜出望外的进展,可这远远不是结束,从高杆到低杆,从低产到高产,前路还很漫长。

直到2015年,钟章美潜心钻研了几十年,投入了大量家底和心血的竹稻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培育完成后就要开始推广、走向市场了,这时钟老已经是个垂暮老人了,依旧为竹稻的市场化道路进行奔波,他儿子和孙子也陆续参与到竹稻的事业中来。

2019年,竹稻米在广东之外的江苏等地也有推广种植,年产优质竹稻1000吨以上。

2023年湖北日报报道了襄州试种500亩竹稻,每斤售价20元,既然价格这么高,竹稻的优势是什么呢?

由于竹稻是竹子和水稻杂交而成的,竹子的生物特征表现也很明显,这样的稻苗比普通的水稻苗粗而且高,茎杆也有了竹子的特征,有竹节,而且粗硬。

细细一闻,竹稻会散发出竹子的清香,切抗虫害抗旱抗倒伏功能十分出色。

以前的竹稻高达两米,口感也不算上乘,在选育出第三代、第四代之后,竹稻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竹稻穗大、粒多,十分高产,稻米晶莹透亮,粒粒细长,食用时还能闻到扑鼻的竹香,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目前种植竹稻的地方还不多,所以稀缺的竹稻价格也就高,比一般的大米贵好几倍,目前收到很多健身人士的喜爱,前景也很广阔。

同样作为主食的另一种作物“小麦”,发展到今天,小麦的育种之路也不平坦,背后是无数人付出的努力。

为让人们吃饱饭,同样将小麦进行远源杂交育种,让小麦增产数倍,为国家粮食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李振生院士。

«——【·扎根麦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生,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那么响亮,但是说起他的事迹,可一点算不上普通。

小麦是北方冬天的主要作物,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小麦却容易遭受各种病害,造成产量损失严重。

尤其是“条锈病”更是世界性难题,小麦若是沾上这个病害,严重时会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是绝产。

当时农学出身的李院士响应号召前往大西北,这一去就是30年,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老年人,却也载了满身荣誉。

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开始种植小麦,小麦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小麦种得好仍旧不容易。

李院士来到西北,看到漫无边际的野草疯狂生长,可是悉心种植的小麦却收益甚微,他想:能不能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这个想法很梦幻,但是有的人却有把梦变成现实的能力,李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前路漫漫且阻碍重重,不亚于唐僧取经路上的坎坷磨难,每个夏天,李院士身上都能被晒得掉皮,坚持了20多年,终于成功得到了抗病的高产品种。

他的“小偃6号”在种植中更是成绩突出,抗病害、产量高,做成的食物也劲道讨喜,深受老百姓们的欢迎。

如今,小偃系列推广顺利,种植产地面积越来越广,70多岁的李院士还是闲不住,依旧跟团队一起培育新品种小麦,为我们老百姓的口粮东奔西走。

«——【·结语·】——»

有人问农民和农学家哪个更胜一筹?我想二者之间没必要比较,农民是操劳的衣食父母,农业技术学家也为了各种农产品的多样化呕心沥血。

我们如今生长在不愁吃穿的国家和年代,但是不能抹去为我们造福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功绩。

参考:

中国新闻网:竹稻农艺师四十余年的科研之路 2008-12-25

梅州网:三代人的“竹稻梦” 2023-12-26

湖北日报:襄州试种500亩竹稻 抗旱能力强,每斤竹稻米售价20元 2023-09-11

央视新闻:在大西北一待就是30多年 他曾让小麦增产速度超越水稻 2024-09-16

来源:面包夹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