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踏入受委屈的泥沼。彼时彼刻,内心恰似干涸的土地,极度渴望着理解与安慰的甘霖。那么究竟何种话语能如春风化雨,真正润泽受伤的心灵?不妨将目光投向《红楼梦》,书中平儿所遭受的委屈堪称沉重,恰似巨石压顶,令人心生怜悯。
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踏入受委屈的泥沼。彼时彼刻,内心恰似干涸的土地,极度渴望着理解与安慰的甘霖。那么究竟何种话语能如春风化雨,真正润泽受伤的心灵?
不妨将目光投向《红楼梦》,书中平儿所遭受的委屈堪称沉重,恰似巨石压顶,令人心生怜悯。
在《红楼梦》里,平儿遭遇了极大的委屈。凤姐的巴掌与贾琏的拳头无情相向,老祖宗的误会更是让她孤立无援。不过命运也让她收获了温暖,书中人物与书外读者都十分喜爱平儿。
大家眼中的平儿,温柔、善良、忠厚且善解人意,但这些夸赞多围绕她对他人的付出。
近期研读《情绪价值》这本书,我分享过感悟。书里提到,现实中很多人会无意识地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重担。
夸赞别人通常分两类:一类称赞内在特质,如某人有魄力,面对抉择能果敢决断;勇敢无畏,敢于挑战困境;聪明睿智,能轻松化解难题;学识渊博,像行走的百科全书。
另一类夸赞则是诸如某人慈祥温和,让人如沐春风;温柔体贴,能敏锐察觉他人需求;与人为善,心怀仁爱;极具亲和力,能迅速拉近关系;善于倾听,是心灵慰藉者。
这类夸赞并非恶意PUA,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束缚被夸赞者,让人迷失自我,浑噩度日,活成陌生的样子。
当人遭受委屈、痛苦不堪时,这些夸赞毫无作用。身体的本能反应最真实,即便理智懂道理,身体仍会颤抖,胃部痉挛,神经刺痛,这表明那些夸赞无法触及内心伤痛,无法给予真正慰藉。
平儿当时就处于这般绝望境地。众人纷纷劝慰,可在凤姐与贾琏激烈冲突下,平儿身份尴尬,帮她怕惹凤姐,不帮又不忍心。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善良之人勇敢站出来,给平儿带来温暖 。
尤氏在老太太误会平儿时,尽显非凡勇气。她与王熙凤关系微妙,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急切说道:“这太太你们怎么了?平儿平日里乖巧懂事,怎会背地里使坏?错不在她,是凤丫头拿她撒气。小两口闹矛盾,拿平儿当出气筒,她委屈得不行,老太太您咋还骂她!”
尤氏这番话,瞬间斩断老太太对平儿的误解,驱散其头顶阴霾。
李纨在众人眼中清冷,事不关己。实则早有伏笔显示她对平儿格外喜爱。混乱中,李纨没去劝凤姐,而是第一时间把平儿拉到大观园。
她明白,此时平儿最需一个温暖避风港,好倾诉委屈、平复心情。袭人也透露,本想邀请平儿,见奶奶姑娘们争相宽慰,便默默退下,这一细节尽显众人对平儿的关心爱护。
平儿到怡红院后,众人开始劝慰,率先开口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薛宝钗以理性周全的方式真诚劝慰,却难以让人认同。
她对平儿说:“你是明白人,平日凤丫头待你怎样你清楚。今儿她喝酒拿你出气,在这等级森严的社会,你是她丫鬟,她不找你找谁?你若一味沉浸委屈,往日她对你的好岂不是白费?”
宝钗站在封建伦理道德框架内,想让平儿靠回忆主子的好消解委屈,甚至觉得受委屈是荣耀。其实宝钗自己面对不如意时,或许也常这般自我劝解,《红楼梦》里不少女子可能都用类似话语压抑真实情感。
袭人附和:“二奶奶平日对你极好,这次是一时气急,别怨她。”她们出发点是好,希望平儿摆脱委屈,可只是让平儿用理性压抑痛苦,无法触及内心创伤。
琥珀带来贾母口信,贾母认可平儿委屈,称已批评凤姐和贾琏,让凤姐赔不是,点明过错方。但话锋一转,又说今儿是凤姐好日子,不许胡闹。
从老太太到宝钗、袭人,他们的劝慰归根结底都传达一个意思:“你受了这么多委屈,也该够了,不该再委屈了。”
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他们默契地对贾琏过错避而不谈,尽显时代悲哀与局限。平儿身体伤痛加上内心委屈,忍不住道出:“我那个糊涂爷到打我。”即便想把过错推给鲍尔家的减轻痛苦,可深入骨髓的委屈,又怎会轻易消散 。
贾宝玉的出现,宛如寒冬中的暖阳,为平儿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温暖。他真诚地说道:“好姐姐别伤心,我替他们俩赔个不是吧。”
宝玉深切地体会到了平儿的痛苦,他敏锐地察觉到,此时的平儿,最渴望的并非那些空洞的夸赞,也不是大道理的灌输,而是一份真挚的道歉,是被人真正理解和接纳的渴望。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用世俗的标准去评判平儿,也没有要求平儿去理解和包容主子的过错,而是坚定地站在平儿这边,承认有人做错了,并且愿意替他们承担这份责任。
宝玉还贴心地提出让平儿换上袭人的衣裳,细心地吩咐人帮她洗脸、化妆。有人恶意揣测,认为宝玉此举是心怀不轨,是在欣赏平儿的美貌。
但实际上,平儿本就是个极为要强的女子,在遭受如此羞辱与委屈后,内心满是伤痛与自卑,她满心希望能尽快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不想以这般狼狈的模样示人。
而整理自己的过程,穿上得体的衣裳,洗净脸上的泪痕,重新梳妆打扮,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改变,更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心的委屈与痛苦。
宝玉关注的,恰恰是平儿的内心需求,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传递出对平儿的尊重与关爱。他说:“姐姐还该擦些脂粉,不然倒像是和凤姐姐赌气了似的,况且这是她的好日子,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
宝玉的话语,强调的是平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重要性,而非仅仅将她视为某个主子的附属品。宝玉深知平儿独自一人,周旋于贾琏夫妇之间,生活艰难,命途多舛,甚至比黛玉还要薄命,想到此处,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在《红楼梦》的故事里,平儿离开怡红院时,不慎遗落了手帕,帕子上还残留着未干的泪痕。宝玉看到后,没有丝毫嫌弃,而是亲自拿起脸盆,细心地帮平儿洗净手帕,并将其晾晒。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语境中,手帕往往蕴含着特殊的寓意,它是情感的寄托,是心意的象征。宝玉对手帕的珍视与小心翼翼,实则是他对平儿的尊重与呵护的体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情与关爱。
平儿受委屈的这一天,王熙凤同样也深陷委屈的泥沼,而且她的委屈程度,或许并不亚于平儿。然而王熙凤却没有平儿这般幸运,能得到众人的关心与安慰。
她在尤氏面前,不得不强装柔弱,展现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在贾母面前,又要努力扮演贤惠的角色,处处小心谨慎;在贾琏面前,更是要压抑内心的愤怒与嫉妒,装作若无其事。
《红楼梦》中,像平儿、王熙凤这样受委屈的女子数不胜数,她们宛如风中的残花,柔弱而无助。真心希望她们都能遇到像宝玉这般,拥有共情能力,能真正理解她们的委屈,给予她们关心与爱护的人。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应学会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被“善解人意”、“识大体”、“有礼数”等看似美好的标签所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选择朋友、建立亲密关系时,共情能力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它能让我们在彼此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温暖的桥梁,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理解与支持 。
文本来源@历史剥壳|张志浩播客 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