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经在和朋友讨论的时候开玩笑讲,如果说投资是一场考试,至少80%的投资者其实拿错了课本。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对我自己而言,在接触证券市场的前10年,我就是拿错了课本……现在回头去看接触证券市场前10年拿的‘课本’,确实错得离谱。不敢说在我《价值投资慢思考》这
“我曾经在和朋友讨论的时候开玩笑讲,如果说投资是一场考试,至少80%的投资者其实拿错了课本。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对我自己而言,在接触证券市场的前10年,我就是拿错了课本……现在回头去看接触证券市场前10年拿的‘课本’,确实错得离谱。不敢说在我《价值投资慢思考》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有多么正确,但至少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会让人更接近投资这场‘大考’的要求。”
——孙善军
在华尔街,评价机构投资业绩的标准就是三个词,“Record, Record, Record”——过往记录是检验投资能力的唯一标尺。如果从上述角度去观察,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过去十年全球资本市场的关键转折点,一份预判记录堪称传奇:
2018年12月18日,他认为市场出现了难得的买入机会,10个交易日之后,A股见到了最近10年的最低点。
2019年1月11日,他注意到指数基金申购资金的明显异动,提醒投资者关注指数基金,此后两年指数翻番。
2020年3月23日,他结合美股龙头公司的估值和ROE,明确市场对于指数进一步下跌的恐慌毫无根据,当天美股创出2016年以来最低点后止跌上扬,至今最大涨幅超过两倍。
2020年11月13日,一家总市值600亿美元的中国造车新势力成交金额超过270亿美元,登顶全球成交金额的榜首,他预警市场情绪已经极度高涨,此后最大跌幅超过90%。
2021年1月24日,他预警美股上市的电子烟龙头显著高估,此后最大跌幅超过95%。
2021年1月17日,他认为到了和消费股说再见的时点,19个交易日之后,消费股行情结束,调整至今。
2022年1月29日,他认为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带给行情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明确建议降低预期,控制仓位,此后沪深300指数最大跌幅超过30%,目前依然在当时点位之下。
……
这些被市场验证的“狙击式”判断,并非出自某家投资机构,而是源于『与君一席谈投资』公众号主理人孙善军的深度思考。如今,凝结其对证券市场认知和逻辑的著作《价值投资慢思考》正式面世,系统解码十年证券市场精准预判背后的逻辑。
新书速递
《价值投资慢思考》
作者:孙善军
ISBN:978-7-300-33373-1
出版时间:2025-01-07
作者简介
孙善军,财经记者,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曾长期作为首席证券记者主持央视财经频道直播访谈节目《首席看市》,广泛邀请上市公司高管、机构投资者、学者以及分析师就热点投资话题进行讨论。通过了国内首批证券和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有证券和期货行业从业经验。
。
精彩书摘
关于价值投资,投资者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信息,其不会依据每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改变,比如公开信息,交易规则;还有一类是主观信息,每位投资者可以见仁见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行情预测、时机选择等等。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价值投资的基本环节,就是一个完整的投资流程主要包括哪几个环节。了解每个环节所处的位置,有利于投资者优化相应环节的投资策略。这是一项很基础的客观信息,但是对于讨论本书的内容很有帮助。
价值投资的主要环节分为五步:筹措资金,寻找标的,买入持有,投后管理和落袋为安。
首先是筹措资金。说到筹资,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离自己比较遥远,其实并不远。即使投资者使用的是自有闲置资金,还可分为短期闲置资金和长期闲置资金,同时还要考虑相对于自己其他的投资项目,资金的机会成本等;另外,所使用杠杆也是影响投资闭环的重要因素。从构建投资闭环,实现长期良性循环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长期闲置的自有资金才是符合要求的。
其次是寻找标的。为了实现有质量的循环,必须做出有质量的选择。选择标的是投资闭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从巴菲特跟踪一家公司十年才出手来看,大部分人对于寻找标的的理解过于草率,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希望对于非常喜欢的公司,也能够做到观察一两年再做决定。像那些道听途说、短线交易等模式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列,因为在合规的边界之内,以上模式和价值投资背道而驰。
接下来是买入持有。寻找标的是为了买入标的,在高质量选择的基础上,重注长期对于最终收益会带来显著贡献。
第四个环节是投后管理。播种之后要浇水施肥,投后管理必不可少。只有在符合预期的情况下,仓位头寸才会保留。在前面的寻找标的阶段,公司质地够不够好和估值够不够便宜是选择标的的两个重要标准,当初的选择标准定得高,在投后管理阶段,特别是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回旋余地就比较大。
最后是落袋为安。这个环节要果断,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因为本来就是重注长期持有的标的,在达成目标时整体收益已经不菲,不要在持续盈利之后产生幻觉,投资者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回头来看价值投资的基本流程,如果投资者已实现了盈利目标,就可以开启下一轮更大规模的投资;如果说实际进展低于预期,那就是最初的判断存在问题,需要总结经验,改善认知,争取尽早获取长期确定性收益。
投资者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
一方面感觉股票投资触手可及,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开户,可以买卖股票,也大都有过赚钱的经历;但是长期下来算一笔账,真正能实现持续盈利的人却凤毛麟角。
那么盈利究竟难在哪里呢?有人觉得是自己消息不够灵通,也有人觉得是运气不好,还有人认为是缺乏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不足等等,其实从每个人的解释大致可以看出在他们眼中影响盈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与超过万名投资者有过交流,感觉很少有人真心觉得投资是一项高风险、极具挑战的工作,反而大部分投资者对其充满憧憬。
先来看两组数据:
(1)查理•芒格曾经引用过一项调查结果:瑞典90%的汽车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线之上。
(2)2023年,我国脑外科医生的数量大约有13000人,和A股市场中千万元以上的账户数量基本相当。
我们能从这两组数据中得到什么启发?如果将调查场景切换到高考前的高三学生,问他们是否有把握考入“双一流”高校,大部分人的选择估计是不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确定的,就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对高考有足够的敬畏心。此外,过于乐观的预期也很容易被证伪。但是在股票市场当中,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很显然,投资者对于未来的盈利预期更类似于对瑞典汽车司机的调查结果。
关于第二组数据,一提到脑外科医生,人们首先会觉得这是一个极为专业、门槛很高的职业;再来看千万元级的股票账户。中国股市已经存在了30多年,其间有过两轮大牛市,深圳成份指数最大涨幅为40倍,创业板指数曾经两年多涨幅接近6倍,两市的百倍股更是层出不穷。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2023年时的估算,在过亿的股票投资者当中,1000万元以上的账户只有13000个左右,和国内脑外科医生的数量基本相当。对比来看,投资盈利远没有普通投资者想的那么简单。
我曾经在国内头部券商从事资产管理工作,通过了第一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后来进入媒体,长期在深圳负责资本市场的报道,是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见证者,也与众多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有过充分的交流。整体而言,大部分投资者的业绩不理想,主要根源在于没有认清价值投资的本质。希望通过本书,分享一点长期以来对于价值投资的观察与思考。
我把价值投资的过程看作一段旅程,其中包含了十个重要的要素。首先,目的地在哪里?理想的目标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低估、成长和时间。简单来讲,好的标的取决于足够便宜的买入成本、公司业绩的持续成长以及足够长的持有时间。
其次,推动投资者实现目标的动力是什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自律、持续学习和聚焦。自律是敬畏边界,自我驱动;持续学习可以让投资者走得更远;而聚焦就是咬定目标不放松。
此外,还有四个要素是投资者顺利抵达目的地的重要保障,分别是问题解决机制(实事求是)、外部环境要求(不期待牛市)、控制风险以及容错机制(留有余地)。
以上这十个要素贯穿于每一笔成功的长期价值投资的始终,我将其称为价值投资的十要素。在本书当中,我将详细介绍自己对于这十个要素的理解,希望去伪存真,将我在长期观察和思考中沉淀下来的这些感悟与读者分享。
最后强调一点,投资并没有正确答案,最有价值的是投资者的积极思考,越思考,越接近于事物的本质。书中设置了很多具体的场景,也引用了不少真实的案例,都是希望将投资者带到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在不同的真实氛围中去推演自己的思考和决策。
全书目录
第一篇 锁定目标
第一章 低估
第二章 成长
第三章 长期主义
第二篇 使命必达
第四章 自律
第五章 持续学习
第六章 聚焦
第三篇 以终为始
第七章 实事求是
第八章 不期待牛市
第九章 控制风险
第十章 留有余地
读后感
后记
致谢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