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五分校的成立地到底在哪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21:15 1

摘要:抗大五分校,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这是抗战中我党领导的以培养军政骨干的重要学校。鉴于当时的形势,抗大五分校也是在敌后成立,并在敌后办学的。因为办学和教学活动都是在艰险的抗战过程中,具体的成立时间、成立地点,就有了不少分歧。

抗大五分校,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这是抗战中我党领导的以培养军政骨干的重要学校。鉴于当时的形势,抗大五分校也是在敌后成立,并在敌后办学的。因为办学和教学活动都是在艰险的抗战过程中,具体的成立时间、成立地点,就有了不少分歧。

主要分歧集中在两点:一是具体成立时间,海安的部分学者认为成立日期为1940年11月14日。而盐城的学者则认为就是成立在1940年11月,成立是一个过程,并没有具体的时间。二是成立地点,海安的部分学者认定五分校是在海安成立的。而盐城的学者认为五分校成立于盐城。双方各执一词,但都没有充分的史料支持。

综合现有资料,抗大五分校成立的情况可以认定的是成立时间就在1940年11月。

成立抗大五分校,是按照中央指示,由华中局领导人刘少奇亲自指挥,具体落实的。1940年11月7日,化名胡服的刘少奇抵达当时苏中乃至华中抗战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海安。胡服此行,除了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召开苏北联合参政会,统一苏中抗战军事指挥,创造性探索抗日联合政权组成工作之外,就是落实抗大五分校的成立。

1940年10月,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部队在盐城、海安会师,苏北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为了培养急需的大批军政干部,适应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决定成立抗大五分校。抗大五分校成立的基础,就是业已存在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以及八路军第五纵队干部学校,将这些学校合并组建抗大第五分校。

据参加抗大五分校组建并在其后担任副校长赖传珠将军日记记载。1940年11月14日这一天,中午“到韩国均家吃午饭”,晚上就由胡服、陈毅、赖传珠、冯定等人“决定抗大五分校的组织编制、干部配备及决定冯定去盐城诸问题。”赖传珠将军记日记的习惯保持了几十年,其日记记载内容的可信度不容置疑。正是将军日记里这一段话,海安部分学者就认定五分校成立日期就是1940年11月14日。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伟人语录,“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在海安落实了抗大五分校的组织编制及干部配备,实际上也标志着五分校的正式组建。但抗大五分校的具体组建,哪怕就是简单的合并,也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

14日晚上开会之后,第二天(15日),冯定即按照会议决定赴盐城(盐城县)。第三天(16日)赖传珠也率众离开海安赴盐城。虽然赖将军的日记里没有具体叙述冯、赖一行在盐城期间关于五分校的具体组建工作,但从零碎的记载里仍然可以看出冯定赖传珠赴盐城后,很大的精力都在落实14日会议精神,积极做好五分校的组建工作的。从这一点看,说抗大五分校在盐城成立显得更有道理一些。正是在盐城,落实了学校开办地址,配备配齐了老师,完善了教务管理,学校班子开始投入实际运行。12月10日,致电中共中央《苏北各方人士政治态度和参政会情况》的电报中提及:“抗大五分校已开学,学员1400余人,内多为上海青年与苏皖当地青年。”“已开学”,可见开学不久。而11月底以后,新四军主力大部已经转移北上,跟随总指挥部移师盐城,海安不太具备学校开办的条件。

由此看来,关于抗大五分校的成立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空间跨度的工作过程,其时间主要在1940年11月,具体完善工作可能延及12月或更久。1941年4月28日,洪学智带领抗大总校第三团部分教职员100余人组成第二派遣大队到达盐城,编入抗大五分校,加强了抗大五分校的干部队伍和教学力量,洪学智亦转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

从空间上讲,抗大五分校,从海安开始筹建,完成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11月14日,会议确定组织编制及干部配备,搭建完成了抗大五分校的组织领导班子。其后又转至盐城,最终完成了五分校的组建工作,抗大五分校在盐城顺利开学。可以说,抗大五分校是在海安盐城完成组建成立工作的。

抗大五分校的领导班子:

校长兼政委 陈毅(新四军代军长)

副校长 赖传珠(新四军参谋长)、冯定、洪学智

教育长 谢祥军

训练部长 薛暮桥

抗大五分校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抗大分校,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量的军政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校址随战争形势变化曾多次迁移。

来源:吉利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