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风拂过江南的柳梢,唤醒了沉睡一冬的枝头,也悄然搅动了体内的“健康钟表”。春天的脚步轻盈又急促,许多人却在这明媚的日子里,感到浑身乏力、思绪混沌、胃口不振,仿佛身子还未从冬天的被窝里彻底爬出来。
而近来一项涉及多个省市、由国内营养代谢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调查数据,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春季摄入维生素B12的人群,在两个月内,身体出现了三种显著变化,且大多向积极方向发展。
这听起来似乎有几分不可思议,毕竟维生素B12这个名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如维C、钙片那般“家喻户晓”。
可越是被忽略的角色,越可能藏着关键的线索。就像老话说的:“看人挑担不吃力,背后辛苦谁人知。
”维生素B12,正是那个被忽视却默默为身体打拼的小工匠。
很多人以为春困只是自然规律,顶多喝杯咖啡、打个盹就行。但医学研究早已指出,春季乏力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微量营养素的失衡,尤其是维生素B12的缺乏。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发布的《国人微量营养素状况报告》指出,超过30%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B12缺乏,而这一比例在北方寒冷地区、以肉蛋奶摄入偏少的群体中更高。
维生素B12并非万能钥匙,却是身体合成红细胞、修复神经系统、维持脑功能的“隐形支柱”。
缺了它,红细胞“干活”不利索,神经信号传导慢一拍,大脑更像是“掉线”的电脑,开着,却始终卡顿。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公共健康研究院的一项三年追踪研究也指出,B12缺乏者中,超过60%的人群在春季出现精神状态波动、注意力下降等问题。
而在补充维生素B12后,尤其是每日摄入25微克以上者,两个月内有超过七成参与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甚至精力比常人更为旺盛。
第一种变化: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不再“昏昏欲睡”
常听人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可如果早上八点刚起床,九点就开始打哈欠,到了下午更是眼皮打架,那就不能只怪气候了。
医学上称之为“亚临床性B12缺乏”,这类人并没有典型贫血症状,但体内维生素B12水平早已低于正常需求。
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的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对比了两组轻度疲劳者在春季补充维生素B12与安慰剂后的表现。结果显示,补充B12者在第六周开始,晨起清醒时间缩短近40%,整体日间疲劳感下降约58%。
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生活质量的跃升。
第二种变化:记忆力和专注力悄然增强,思维变得“灵光”
很多中年人有这样的体会:钥匙刚放哪儿,转身就忘;说句话转个弯就想不起。
虽然这被调侃为“年纪大了”,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是神经髓鞘修复能力下降的信号。维生素B12是维持神经髓鞘完整性的核心物质。
一旦缺乏,神经传导速度减缓,脑子“转不动”也就不奇怪了。
2022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对轻度认知功能下降人群补充维生素B12三个月后,他们在短时记忆测试中的表现提升了约32%。
而在中国安徽医科大学的临床观察中,春季补充B12的老年人群中,注意力测验成绩平均提高了25%以上。
第三种变化:贫血改善、手脚不再冰凉
“手脚冰冷”在老百姓嘴里常被当作“血虚”的表现,其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和维生素B12有关。
因为它直接参与DNA合成和红细胞的成熟过程。一旦缺乏,哪怕铁和叶酸再充足,红细胞也无法“长大成人”。
这被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春天是人体造血功能活跃的季节,若此时补充足量维生素B12,便可事半功倍。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21年发布的临床数据,在春季服用维生素B12两个月的轻度贫血患者中,70%以上的红细胞体积恢复正常,面色红润、手脚温暖的比例大幅提升。
维生素B12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肝脏、牛肉、鸡蛋、奶制品等。但在以下几类人群中,由于饮食习惯或生理原因,极易缺乏:
· 南方素食者:以素食为主的中老年人尤其容易B12摄入不足。
· 建议每周服用一次500微克的维生素B12片,或每日摄入25微克,持续两月后复查。
· 北方老年群体:多以面食为主,肉类摄入偏少。
· 可在日常饮食中增加牛肝、鸡蛋、乳制品,或每月注射一次肌肉型B12,剂量根据医生建议设定。
·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胎儿及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对B12需求高。
· 推荐每日摄入35微克B12,同时配合叶酸与铁的补充。
· 青少年学生:脑力消耗大,建议通过食补为主,如每周吃2次鸡蛋、喝250毫升牛奶,必要时辅以低剂量B12补剂。
维生素B12的吸收依赖胃酸和“内因子”蛋白,很多老年人因胃功能减弱,口服难以吸收。国外已有研究提出舌下含服、鼻喷剂和皮下注射等替代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推荐,对吸收障碍者可使用舌下含片形式,每日吸收率达85%以上,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也在2023年进行了初步临床验证,效果良好。
此外,一些日常调味品也可成为B12的“载体”。例如在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将B12加入酱油中,每日少量摄入,连续45天后,血清B12水平明显提升。
这一思路也启发了不少营养学家探索“调味补充”新路径。
当然,维生素B12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盲目服用。过量服用虽不会立即中毒,但可能干扰其他维生素吸收。
建议补充前最好进行一次血清B12检测,了解自身基础水平。
也有人问,春天吃过B12,夏天就不吃了吗?其实,维生素B12的“蓄水池”在肝脏中,一次补充合理剂量,可维持数周甚至数月。
但若饮食不均衡、身体代谢异常,仍可能出现“反弹性缺乏”。
春天,有人靠着一碗羊汤暖身,有人靠着一觉午睡提神,但也许真正值得注重的,是体内那些看不见的小营养素。维生素B12虽小,却牵一发而动全身。
它就像老北京胡同里那些年久失修的小砖瓦,平时不起眼,一出问题就可能“塌了一角”。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人不是靠食物活着,而是靠身体对食物的吸收。”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调养的时机。
与其等到身体敲响警钟,不如在万物复苏时,悄悄给自己补上一点“智慧的营养”。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微量营养素状况报告》,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发布
2. 《维生素B12缺乏对神经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