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以农民画这样的乡土艺术滋养孩子心灵,让他们在创作中建立文化自信,成为民间艺术的小小传承者。”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新元学校的农民画工坊里,济阳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李苏兰正指导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乡村生活。
“我们以农民画这样的乡土艺术滋养孩子心灵,让他们在创作中建立文化自信,成为民间艺术的小小传承者。”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新元学校的农民画工坊里,济阳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李苏兰正指导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乡村生活。
这所建校仅6年的现代化校园,将具有600年历史的农民画技艺转化为生动的美育课程,将农民画与劳动实践、乡土文化相结合,累计创作出1100余幅充满童趣的农民画佳作,其中203幅作品在第24届、第25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大赛中获奖。
李苏兰介绍,流淌着齐鲁大地文化基因的济阳农民画,具有色彩强烈、造型夸张、构图饱满、寓意吉祥的特点,自明清时期便以浓墨重彩记录农耕文明,承载着“耕读传家、勤劳兴业”的精神密码。
在非遗创新传承方面,济阳区教体局联合文旅局构建“三维赋能”体系:打造数字非遗档案库;建立非遗传承人智库,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培育30名新生代传承人;创设“非遗文化周”活动,通过虚拟美术馆实现云端巡展。在政策层面,济阳还出台了《非遗校园传承实施方案》,设立了专项基金,扶持12所非遗特色学校,新元学校便是其中之一。
新元学校构建了“三阶九维”课程体系,低年级开展“五感田野课”培养观察力,中年级设置“色彩实验室”掌握传统色谱密码,高年级实施“非遗创新工坊”开发数字农民画、光影装置等跨界作品。还特别设立了“节气农耕实践园”,让学生在播种收获中体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真谛。
作为济阳重点打造的“非遗传承创新基地”,新元学校还通过“1+N”传承模式,以农民画为原点,衍生出泥塑彩绘、创意剪纸、趣味光影等12个非遗工坊;开发AR互动绘本,扫描画作二维码即可观看创作过程动画;与山东艺术学院共建“美育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研发《农民画现代转化》的读本。
“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兴。”济阳区教体局局长韩清林介绍,“济阳区立足黄河文化底蕴,以‘讲好黄河故事’为轴心,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黄河文化+非遗’课程链,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开发了鼓子秧歌、黄河舞狮、掐丝珐琅、龙格黑陶、威风大鼓等‘N+’特色课程。”
此外,济阳还筹建黄河流域非遗研学走廊,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馆,启动“千人小传人”培育计划,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贯通式培养机制,并开发“农民画+”文创产业链,孵化出“闻韶印象”品牌系列产品。当前,“校校有品牌、生生有特长”的教育生态正加速呈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孙宗坤 贺文龙)
作者:魏海政 孙宗坤 贺文龙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