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穿龙袍称帝时,北京城外的护城河里,士兵能直接踩着三尺厚的冰跑——没人敢想,这冰碴子竟会是大明的催命符。
前言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穿龙袍称帝时,北京城外的护城河里,士兵能直接踩着三尺厚的冰跑——没人敢想,这冰碴子竟会是大明的催命符。
更离奇的是,千里之外的广东琼山,荔枝树冻得裂开口子,果农抱着枯枝哭:“天要绝人啊!”
历史书总说,王朝亡于昏君奸臣。
可翻地图看看:秦国凭啥灭六国?
诸葛亮为啥六出祁山都败?
隋炀帝挖大运河是疯了吗?
答案藏在函谷关的悬崖缝里,在秦岭的栈道木板上,在黄河改道的淤泥里。
地理,才是中国历史最硬核的编剧。
一、函谷关:战国士兵的“通关噩梦”
战国时,六国士兵私下传着一句话:“宁跟秦军打三仗,不跟函谷关耗一天”。
这关隘,是真能把人逼疯。
它卡在河南灵宝的稠桑塬上,北面黄河卷着浪,南面秦岭插着峰,中间就留了条宽不足百米的“嗓子眼”。
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扛着刀枪来砸场,到了关下才发现:
想攻城,得先爬几十丈的悬崖;
想绕路,左边黄河淹,右边秦岭堵。
秦军站在关上放箭,联军连关墙的影子都摸不着,耗到粮草见底,只能饿着肚子退兵。
更狠的是函谷关的“经济卡脖子”。
那会儿中原的盐、铁要运到关中,必须从这儿过;
秦国的粮食、丝绸要卖到东方,也得走这道关。
秦国把关税一提,六国商人就得哭;
要是关隘一封,六国军队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后来刘邦入关中,张良拽着他说:“守住这关,项羽的四十万大军进不来!”
这哪是关隘?
分明是秦国的“开挂神器”。
难怪司马迁在《史记》里叹:“秦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你觉得,要是函谷关没那么险,战国格局会变吗?
二、秦岭:诸葛亮的“北伐死胡同”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栽在秦岭里,不是他不够拼,是这山太“欺负人”。
这座横亘中部的大山,平均海拔3000米,光有名有姓的古道就有五条。
最险的褒斜道,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栈道修在半山腰,木板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走上去腿都软,更别说运粮草。
当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他多聪明,是陈仓道是秦岭少数能走大部队的路,哪怕要多绕一倍的距离。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选了祁山道,想从甘肃绕道。
可祁山道全是山地,粮草靠人背马驮。
相当于你扛着10斤米爬山,走一百里路,自己先吃了5斤,到前线只剩一半。
等蜀军好不容易到祁山,魏国援军顺着渭水平原跑过来了,以逸待劳打了场胜仗。
后来他改走褒斜道,在五丈原被司马懿堵了三个月,粮食耗光,自己也累得病死。
秦岭的山路,根本不给速战速决的机会。
司马迁早看透了:“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这道山,把四川盆地和关中隔开,也把诸葛亮的北伐梦,隔成了泡影。
你要是诸葛亮,会换条路北伐吗?
三、三星堆:被山河“掐灭”的文明
1986年,四川广汉挖出青铜神树、黄金面具时,所有人都猜:这文明咋突然没了?
其实站在沱江边上看,答案没那么玄。
三星堆古城在沱江支流鸭子河畔,而鸭子河汇入沱江的地方,有个金堂峡,最窄处只有40米。
就这40米,成了悬在古城头顶的“利剑”。
公元前1099年,龙门山发了场大地震(考古队在遗址里找到断裂带,碳十四测年刚好对得上),金堂峡被崩塌的山体堵死,鸭子河水位猛涨,三星堆古城一夜之间变成沼泽。
更糟的是,三星堆人爱铸青铜器,那些高大的神树、厚重的面具,全是导电的“雷靶子”。
四川多雷暴,考古人员在遗址里发现了不少被雷击烧黑的木炭。
或许某个雷雨夜,一道闪电劈中神树,整座城都烧了起来。
山河给了三星堆沃土,最后也用一场水、一把火,收走了它的辉煌。
你觉得三星堆消失,是天灾多一点,还是人祸多一点?
四、大运河:隋炀帝的“地理豪赌”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放着长安皇宫不住,非要去洛阳办公,还硬要挖条大运河通杭州。
大臣们骂他疯了,可他心里的账,比谁都清楚。
长安虽好,有个致命缺点:粮食不够吃。
关中平原就那么大,遇上灾年,皇帝都得带着大臣去洛阳“讨饭”(史书里叫“就食东都”)。
而洛阳呢,左边崤山,右边嵩山,前面伊洛河,后面黄河,四面能守,还卡在天下正中间。
往南能收江南的粮,往北能调河北的兵。
可江南的粮食运到洛阳,走陆路得翻淮河、过秦岭,成本太高。
杨广一拍桌子:挖运河!通济渠一挖通,江南的粮船顺着淮河、黄河直抵洛阳,船帆连成片能排几十里。
但他没算到,通济渠引的是黄河水,泥沙多,每年清淤要征几十万民夫,比打仗还耗人力。
更要命的是,关陇集团的老家在关中,运河一通,江南士族的势力起来了,两边一打架,隋朝的江山就晃悠了。
这运河,成了杨广的“催命符”,也成了后来唐朝的“救命粮”。
如果隋炀帝没急着挖大运河,隋朝能撑更久吗?
五、小冰期:崇祯皇帝的“天亡我”
1640年,明朝的粮价涨到了天启初年的300%。
天启年间能买3斗米的钱,到崇祯时只能买1斗,普通人家连粥都喝不起。
安徽桐城的县志里写:“人相食,有父子相啖者。”
这不是人祸,是老天爷变了脸。
从1580年开始,中国进入“小冰期”。
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旱。
江南的梅雨季从40天缩到15天,水稻收成全靠天;
北方更惨,河北的无霜期从180天减到120天,小麦种下去根本成熟不了。
最诡异的是1638年,广东琼山下起了雪,“草木皆冰,死者枕藉”。
要知道,琼山在北纬20度,现在冬天穿件外套都嫌热。
气候一乱,农民就活不下去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里,一半是陕西饥民;
张献忠在四川能站稳脚,靠的是收留湖广流民。
崇祯不是不想救,他下了六次罪己诏,派袁崇焕、孙传庭平叛,可地里长不出粮食,再厉害的将军也填不饱肚子。
1644年三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守城的士兵三天没吃饭,连弓都拉不动。
城破那天,崇祯在煤山自缢,衣服上写着“朕非亡国之君”。
或许他说得对,只是他遇上了一场连老天爷都不站他这边的寒冬。
你觉得,没有小冰期,明朝还会亡吗?
六、都江堰:李冰的“逆天改命”
不过,地理也不是只当“拦路虎”。公元前256年,李冰在四川修的都江堰,就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成都平原看着肥沃,其实是块“水旱宝地”。
夏天岷江一涨水,平原就成汪洋;
冬天水一退,又旱得裂口子。
李冰没硬来,他在岷江出山口修了个鱼嘴分水堤,把江水一分为二:内江走灌溉渠,外江走洪水。
更绝的是宝瓶口,像个漏斗一样卡住水量,不管岷江涨多高,进内江的水永远刚刚好。
这一修,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亩产粮食比关中还高。
后来秦国打楚国,军粮全靠四川供应;
刘邦能从汉中杀出,靠的也是都江堰喂饱的十万大军。
两千多年来,这工程没塌过、没堵过,至今还在灌溉千万亩田。
李冰证明了:地理是死的,人是活的。
你还知道哪些“人胜地理”的古代工程?
七、长城:农牧文明的“楚河汉界”
很多人以为长城是道墙,其实它是条线——400毫米等降水线。
这条线以南,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能种庄稼;
以北,降水不够,只能放羊。
所以长城修得最密的地方,正好和这条线重合。
明朝在长城沿线设了九个军镇(九边重镇),每个镇都卡在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山海关锁着辽东,居庸关盯着蒙古,嘉峪关守着河西走廊。
但长城不是死防,是“以墙养兵”。
军镇里的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粮食自给自足。
蒙古骑兵再能打,想越过长城也得先破重镇,等他们打下来,明朝的援军早就到了。
后来后金能入关,不是长城没用了,是吴三桂把山海关的门打开了。
这墙再结实,也挡不住自己人开门。
你觉得长城是“防御神器”,还是“资源浪费”?
结尾
从函谷关的硝烟到都江堰的清波,从秦岭的栈道到小冰期的雪,地理从来不是历史的旁观者。
它像个严厉的考官,给每个王朝出难题:隋朝被运河的考题难倒,明朝输给了气候的变数,而秦国、汉朝,靠读懂地理的“解题思路”赢了天下。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的答卷。
李冰修都江堰,是对山河的温柔改造;
郑和造宝船,是对海洋的勇敢试探;
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
地理或许划定了舞台,但怎么唱戏,终究还是人说了算。
金句:
地理是历史的舞台,不是剧本;
是牢笼,也是翅膀。
能困住弱者,更能让强者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3.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4. 顾颉刚《禹贡注释》
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祭祀坑》
6. 谈迁《国榷》
7. 司马迁《史记》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