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去年特朗普胜选后,所有人都觉得出了很大力的马斯克会风头无两,但如今特斯拉市值蒸发数千亿美元,马斯克都不得不感叹“经营企业非常艰难”。
在去年特朗普胜选后,所有人都觉得出了很大力的马斯克会风头无两,但如今特斯拉市值蒸发数千亿美元,马斯克都不得不感叹“经营企业非常艰难”。
与此同时,美国14个州的联邦法院还堆积着132起针对“政府效率部”的诉讼,加拿大温哥华的特斯拉展厅外,抗议者点燃的火焰也映红了“打倒精英霸权”的标语牌,这场由马斯克掀起的改革风暴,正从华盛顿的权力走廊蔓延至全球资本市场,暴露出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层裂痕——当科技巨头试图用商业逻辑重塑国家机器,等待他的是体制的反噬、民粹的怒火,以及一个超级大国难以愈合的撕裂伤疤。
“效率革命”到“权力泥潭”
马斯克主导的“政府效率部”改革曾被视为美国官僚体系的“外科手术”。
他承诺两年内削减2万亿美元财政开支,裁撤2万名联邦雇员,并清洗民主党的“多元化平等包容”议程。
但这场改革迅速演变为政治绞杀:日均削减开支从承诺的30亿美元缩水至6.16亿美元,40%的“成果”竟是已执行完毕的合同。
司法系统的反扑尤为猛烈,132起诉讼指控其违宪越权,民主党州检察长联名起诉,连共和党内部也因触及国防部、情报机构利益而倒戈。
改革的技术精英逻辑与政治现实激烈碰撞。
马斯克要求联邦雇员提交工作周报,五角大楼和国务院以《隐私法》为由公开抵制;
他试图裁减核武部门冗余岗位,却因专业人才断层被迫重新招聘。
这些挫败暴露美国官僚体系的“旋转门”本质——既得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诉讼和媒体舆论构建起铜墙铁壁。
就连特朗普也不得不妥协,考虑让马斯克从这个位子下去了。
毕竟改革的副作用正在发酵。
联邦雇员大规模离职导致公共服务瘫痪,教育部职能腰斩引发百万家庭抗议,环保项目停摆让加州山火防控陷入混乱。
马斯克推崇的“企业式效率”在政府治理中水土不服,正如商鞅变法遭遇贵族反扑,这场改革因忽视利益再分配而陷入死局。
市场也迎来反噬
特斯拉的困境成为马斯克政治冒险的代价。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华销量暴跌49%,欧洲市场骤降45%,美国本土下降16%,股价较峰值腰斩。
抵制运动从线上蔓延至线下:德国柏林工厂被泼红漆,加拿大充电桩遭灌水泥,硅谷总部收到炸弹威胁。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马斯克政治立场与品牌形象的撕裂——环保先锋变身保守派旗手,科技精英代言民粹主义,这种身份错位让特斯拉付出了惨重代价。
资本市场对政治风险的定价更加冷酷。
马斯克质押的特斯拉股票面临爆仓危机,SpaceX的星舰连续爆炸引发投资者对技术路线的质疑,X平台因数据安全争议遭欧盟开出780亿欧元罚单。
华尔街分析师指出,马斯克的政治光环已从“估值催化剂”变为“减值触发器”,其个人声誉与企业命运深度绑定的风险敞口空前扩大。
资本与权力的共谋显露出裂痕。
特朗普虽公开力挺马斯克,却签署了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行政令,直接打击特斯拉供应链;
白宫表面谴责针对特斯拉的暴力,私下却纵容舆论将马斯克塑造成“体制破坏者”。
这种矛盾态度折射出美国统治阶层的实用主义——既需要科技巨头的创新能力,又恐惧其颠覆传统权力结构。
马斯克的困境是美国政治经济矛盾的集中爆发。
当资本力量试图重构国家机器,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弹、民粹情绪的宣泄与体制惯性的阻力形成三重绞杀。
这种撕裂不仅摧毁改革者的雄心,更暴露出美国治理体系的深层痼疾:
在党争极化、利益固化的泥潭中,任何结构性改革都可能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中国在这场风暴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定力。
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迎来86家跨国企业,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500万辆整车下线;
当马斯克陷入政治泥潭时,SpaceX的中国同行正将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3000美元。
马斯克在福克斯新闻直播间抛出一枚“炸弹”,下个月他将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负责人职务。
马斯克究竟是“扛不住压力狼狈撤退”?
这种对比印证了开放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只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包容的市场生态,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进步。
历史总是充满警示。
王安石变法因脱离社会基础失败,张居正改革因人亡政息夭折,这些教训在马斯克的故事中重现。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改革不能依赖技术官僚的孤军深入,而需构建多方共识;
科技突破不应沦为政治博弈的筹码,而应扎根于人类共同福祉。
当特斯拉的火焰照亮夜空,我们更应坚定自主创新的道路,在开放合作中构建命运与共的发展共同体。
来源:英财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