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元祐八年(1093),福建建阳人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时程颢已辞世。这年冬天,游酢为了进一步探索孔孟理学思想,便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拜伊川先生程颐为师。游酢、杨时来到程家时,正巧先生在瞑目静坐,两人见状,不敢冒然惊扰先生,恭敬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
宋朝元祐八年(1093),福建建阳人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时程颢已辞世。这年冬天,游酢为了进一步探索孔孟理学思想,便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拜伊川先生程颐为师。游酢、杨时来到程家时,正巧先生在瞑目静坐,两人见状,不敢冒然惊扰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静候。待先生醒来时,天色已晚,先生叫他俩改日再来,待他俩走出门外时,雪积一尺多深。这就是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的典故。游酢正是凭着这种勤勉好学的精神,尽得理学的真谛,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游酢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南传,“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
游酢将二程理学南传,功绩彪炳学术史,且被朱熹认定为“道南首功”,有朱熹撰联为证:“道南首廌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先河的历史功绩。
艺术简介
杨勇,《书法》杂志副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上海书协理事,上海青年书协副主席。中国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论文获中国文联“啄木鸟杯”年度优秀论文奖,入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六部。
杨勇近影
来源:支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