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监张居翰:宣读圣旨时,故意念错一个字,拯救上千人生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20:45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926年,秦川驿。天灰得像锅底,风卷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道路两边,百姓屏住呼吸,不敢吭声。中间那条押解队伍拖得老长:马蹄声乱,铁甲声冷,走在最前头的,是早已被废的蜀国末帝王衍。

别看以前是皇帝,此刻就剩下一副囚犯打扮——素白衣服,草绳系脖子,嘴里还叼着一块玉璧当投降的礼。

跟着的,还有一大群人:家属、随从、官员,妻儿都在,少说得有上千口。

就在这沉闷的气氛里,一道圣旨送到了。八个字,像刀子一样砸下来:“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古代太监影视剧形象

什么叫“一行”?就是王衍带着的所有人,全杀。屋里屋外,一瞬间鸦雀无声。大家都知道,这八个字就是死亡判决书。

可就在这个要命关口,一个太监抬笔,在圣旨上抹了一下,把“行”改成了“家”。于是,“王衍一行”变成了“王衍一家”。

别小看这一字之差,前后可就是上千条人命。

这位太监,就是张居翰。别人当太监的,想着的是升官发财、祸国殃民,他却偏偏在最紧要的时候救人。

张居翰生在什么年代?唐末五代,天下乱得跟麻线一样。

节度使们一个比一个横,地盘割得稀巴烂,皇帝就剩个挂牌的老板,底下的军阀说走就走,说杀就杀。

张居翰自己,身世也不光鲜。

他不是贵族,也不是大官子弟,而是被一个宦官收养的。

按说这种背景,能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可他偏偏脑子灵光,做事仔细。说白了,别人是混日子,他是把活当成考卷写。

当年派他去边疆当监军,本来是挂个名,结果他真把兵带得像模像样。

老百姓一看,这个太监不像是来搜刮的,倒是个肯干实事的,心里就有了几分服气。

要知道,唐末那年头,宦官在百姓眼里几乎就等于祸害。张居翰能赢得口碑,靠的不是嘴皮子,而是做事靠谱。

后来天下更乱,朱温篡唐建后梁,李克用死撑要复兴大唐。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张居翰这人命大,正赶上宦官大清洗,很多同僚都被一锅端,他却被人藏起来,愣是活了下来。

再出来的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了李克用手下的监军。

潞州之战最能说明问题:后梁大将李思安十万大军围城,里头守军只有几万人。

按常理,这就是瓮中捉鳖。可张居翰和李嗣昭死守一年,硬是撑到救兵来了,把梁军打得丢盔卸甲。

这一仗打完,他的名声彻底立起来。宦官?宦官怎么了?宦官也能带兵,也能守城,也能打胜仗!

说到926年的那道杀令,就得讲讲当时的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这人,军事天才,打仗跟玩艺术似的:柏乡大胜,灭了后梁;三泉一战,灭了前蜀。他的履历,简直是五代里的“战神”。

可偏偏这人性格有个毛病:喜怒无常,猜忌心重。打起仗来行云流水,处理人心就常常下重手。最典型的,就是他宠信伶人,听信谗言,动不动就杀功臣。

这次河北李嗣源起兵,他心里慌了:前面大敌,后面押着一群前蜀的降将降民,要是中途反水,那就是腹背受敌。怎么办?简单粗暴——一刀切,全杀。

于是才有了那道圣旨:“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按规矩,圣旨下来就是铁律。谁敢改?那是砍头的大罪。可张居翰却真敢。

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两个道理:

第一,王衍已经彻底没兵没权,就算想造反,也没资本了。杀光他随行的人,只能留下骂名。

第二,杀降是大忌。从古到今,虐杀投降的人都没好下场。秦国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最后自己也被赐死。历史摆在那儿,聪明人都明白。

所以,他在诏书上动了笔,把“行”改成“家”。那一瞬间,他不是偷奸耍滑,而是“硬气”地在救人。

结果就是:王衍全家死了,但几千随行的人都活了下来。

有人可能好奇:他救了这么多人,后来有没有因此出名?

答案是:没有。

张居翰的风格,就是低调。他做枢密使的时候,郭崇韬专权,他从来不抢风头,别人发言,他就“嗯嗯”附和。表面看软弱,实际上是懂分寸。

要知道,五代那年代,动不动就是“杀功臣”“灭全家”。他能在风口浪尖活到71岁,还能体面退休,这本身就说明他会做人。

改圣旨那一次,他冒的是极大风险。但事后他没炫耀,也没邀功,照样请辞归田,安静地走完了余生。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历史上宦官,大多数的名声都不咋样:汉末十常侍,明末魏忠贤,哪个不是臭名昭著?

可偏偏就在这堆“反派”里,张居翰成了一个例外。

他不是没有权力,他是枢密使,掌军机的顶级岗位。可他不靠作妖出名,而是靠关键时刻救人留下名声。

这就告诉咱们一个道理:人不能一概而论。宦官里也能出仁慈的人。历史不是黑白片,而是彩色的。

古代太监影视剧形象

回头看那道圣旨,就八个字,却压了几千条命。更可怕的是,这八个字原本谁也不敢改。

张居翰敢动,靠的不是糊涂,而是清醒。他知道,一个字能决定一个朝廷的气度,也能决定无数百姓的生死。

他改了,救了几千人。

他没改,千余口可能白白埋进黄土。

928年,张居翰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跟五代那一堆死于兵变、全家被诛的人物比,他算是活得长、走得安稳的。

后人提到宦官,十有八九是骂;可一提到他,却会多一句:“有仁义。”

参考信源:

[1]刘宝河. 一字救千人[J]. 语文月刊, 2000, (08): 11.

马志祥. 西安西郊出土的后唐《张居翰墓志》.《碑林集刊》,1995

来源:历史文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