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疗板块的长期价值依然硬核,但选股要盯紧三个关键词——创新、消费、国际化。
中概互联和医疗是过去三年多跌得最惨的板块,
现在腾讯阿里为首的丐帮已经大翻身了,医疗的春天会不会来?
中欧医疗创新A的基金经理葛兰,在最新的年报里给出了她的答案:
医疗板块的长期价值依然硬核,但选股要盯紧三个关键词——创新、消费、国际化。
1、
医疗板块最大的变数,来自于政策风向。
葛兰在年报里提到,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支持方向很明确:"高创新性、高临床价值、高性价比"。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会搞技术的、能治大病、价格还不贵的企业,才有未来。
这直接利好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尤其是国产创新药,今年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双特异性抗体)等赛道上动作不断。
葛兰特别提到,海外药企为了快速拿到中国创新药,砸下重金搞合作——单笔预付款超过5亿美元的大单频出,这在以前可是闻所未闻。又比如国内某药企的PD-1抑制剂,不仅在国内卖爆,还通过海外授权赚得盆满钵满。
中欧医疗创新A这只基金就抓住了这波红利,
规模10亿以上的医疗基金里,它在近3个月(今年以来)、6个月业绩基本是top3;规模30亿以上的医疗基金里,它在近3个月(今年以来)、6个月、1年都是第一名。
2、
如果说创新药是"进攻型选手",
那么消费医疗和OTC(非处方药)就是防御性资产。
葛兰认为,这两大板块长期受益于老百姓健康消费升级,而且抗周期能力超强。
举几个例子:
中药OTC:像片仔癀、同仁堂这种老字号,提价不愁卖,年轻人也开始买来养生。
眼科/牙科: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这类连锁机构,属于"金眼银牙"赛道,长远看,需求只增不减。
医美:爱美客的玻尿酸,华熙生物的胶原蛋白,都是"颜值时代"的刚需。
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品牌强、渠道稳。
就像买家电认准美的小米,买药妆认准薇诺娜、珀莱雅一样,消费医疗领域的龙头企业自带护城河。
中欧医疗创新A在这些领域也有布局,尤其是一些港股上市的连锁医疗服务机构,估值比A股还便宜,成了基金组合里的"压舱石"。
3、
去年医疗器械行业有点"先抑后扬"。年初因为设备采购政策调整,不少公司业绩承压,到了下半年,高端影像设备、内窥镜的招标明显回暖。
葛兰在年报里划重点:"能突破卡脖子技术、成本控制强的企业,机会来了!"
最典型的就是迈瑞医疗,监护仪、呼吸机这些产品已经能和国际巨头掰手腕,海外收入占比越来越高。
还有联影医疗,CT、核磁共振设备开始抢占三甲医院市场,把GPS(通用、飞利浦、西门子)逼得直喊"狼来了"。
这些企业的股票短期可能受各种因素扰动,但长期看,国产替代的逻辑硬得很。
4、
要说今年港股最憋屈的板块,医疗绝对排得上号。
恒生医疗指数一度跌到"白菜价",但葛兰却在年报里悄悄加仓港股。
她的逻辑很简单:同样的创新药企,在港股可能比A股便宜一半,这不是机会是什么?
比如信达生物,PD-1单抗同时在国内和海外开展临床试验,港股PE不到20倍;
再比如微创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赛道国内第一,股价却跌破了发行价。
中欧医疗创新A的港股仓位从去年的20%提到了30%,显然是想抄底这些"黄金坑"。
5、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要问:医疗板块涨了这么多,现在还能买吗?
从市净率看,目前价位只高于上市以来22.9%的时间,
结合葛兰的投资策略,给两个想法吧:
第一,盯紧龙头:创新药看康方生物、百济神州,器械看迈瑞、联影,消费医疗看爱尔、通策。
第二,定投平滑波动:医疗板块受政策、估值影响大,用定投的方式摊薄成本,避免一把梭哈站岗。
最后归结一句话,
随着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健康产业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来源:青春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