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独症日】用科学与爱搭建“星星的孩子”成长桥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6:51 1

摘要: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不仅彰显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切关注,更预示着我们将共同努力,从“救助”转向“赋能”,全面推进孤独症人士的成长与发展。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不仅彰显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深切关注,更预示着我们将共同努力,从“救助”转向“赋能”,全面推进孤独症人士的成长与发展。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它属于“谱系障碍”,意味着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从轻度到重度不等。通常在婴幼儿期(2-3岁前)出现早期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1%的儿童患有孤独症,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4倍。

1. 社交沟通障碍。部分孩子语言发展明显落后,如2岁仍不会说话,或语言使用异常,重复他人话语、自言自语。较少眼神对视、缺乏表情或手势,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对他人兴趣低,难以建立友谊,不理解社交规则,如轮流对话、分享兴趣。

2. 重复刻板行为与兴趣。重复动作:如摇晃身体、拍手、转圈等。坚持固定程序:对日常流程变化极度抗拒,如路线、穿衣顺序改变。特殊兴趣:可能痴迷于特定事物,如地铁时刻表、旋转物体等。

3. 感知觉异常。对声音、光线、触觉等过度敏感或迟钝,如捂住耳朵躲避噪音,或对疼痛不敏感。

12个月时对名字无反应;18个月时不会用手指物,如指向想要的物品;缺乏假想游戏,如给娃娃喂饭;回避眼神接触,表情淡漠;语言倒退,如原本会说的话突然减少或消失。

诊断标准:依据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或ICD-11(国际疾病分类),需由专业医生结合行为观察和量表评估诊断。评估工具包括ABC量表(孤独症行为量表)、ADO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等。

1. 早期干预。3岁前是干预效果最佳阶段,为干预的黄金期。最科学的干预方法主要有:一是应用行为分析(ABA):通过正向强化改善行为;二是结构化教学(TEACCH):利用视觉提示帮助学习;三是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学习互动;四是言语治疗(ST):改善语言和沟通能力;五是感统训练:缓解感知觉异常。

2. 家庭支持。家长需学习干预技巧,保持耐心和一致性;避免过度保护,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寻求家长互助团体,减轻心理压力。

3. 教育融合。融合教育:在普通学校提供个性化支持,如影子老师;

4.个性化教育计划(IEP):根据孩子需求制定学习目标。

1. “孤独症是父母冷漠造成的”。错!孤独症是先天神经发育问题,与教养方式无关。

2. “孤独症孩子都是天才”。少数患者有特殊才能,如记忆力强,但多数存在广泛发展障碍。

3. “孤独症可以完全治愈”。目前无法根治,但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1.避免歧视:理解他们的行为是疾病表现,而非“故意捣乱”。

2.提供便利:公共场所减少强光/噪音刺激,给予耐心沟通。

3.政策支持:完善特殊教育、医疗保障及成年后的就业辅导。

孤独症儿童又称星星的孩子,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早期干预和包容的环境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生活。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光芒,让我们携起手来,尊重差异,用爱点亮星星孩子的内心世界!

来源:年年有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