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文学的长河中,浩然的《艳阳天》无疑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农村合作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艳阳天》以北京近郊东山坞为故事舞台,生动展现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生
在当代文学的长河中,浩然的《艳阳天》无疑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农村合作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艳阳天》以北京近郊东山坞为故事舞台,生动展现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生活百态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见证。这部长达 120 万字的巨著,不仅是浩然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 “十七年文学” 的重要代表,有人甚至称它为 “十七年文学的幕终之曲” 。
浩然,本名梁金广 ,1932 年出生于开滦赵各庄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家庭。命运对他颇为坎坷,五岁时才迎来上学的机会,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瞬间失去经济支柱,母亲无奈带着他投奔舅舅。可不幸再次降临,1944 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十二岁的浩然和姐姐成了孤儿。生活的磨难并未打倒浩然,1946 年,家乡解放,他毅然投身革命,16 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在村、区、县从事青年和党政工作。
在工作之余,浩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9 年底,他一边补习文化知识,一边尝试创作,不断给报刊杂志投稿。起初,他的一百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但他毫不气馁。终于,1950 年 10 月,他的《姐姐进步了》在《河北青年报》发表,这让他备受鼓舞,也坚定了他走文学创作道路的决心。此后,他的创作之路逐渐步入正轨。
1956 年,他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在《北京文艺》发表,标志着他正式踏入文学殿堂 。随后,他又发表了《新媳妇》《春蚕结茧》等一系列描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展现了农村的新人新事,深受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的喜爱,浩然也因此声名鹊起。1958 - 1959 年间,他出版了《喜鹊登枝》《苹果要熟了》等短篇小说集,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还经郭小川举荐,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浩然始终坚持 “写农民,给农民写” 的宗旨,他的作品大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源于他少年时期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度过,与广大农民群众朝夕相处的经历,这些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用质朴的文字描绘农民的生活、情感和奋斗,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成为当之无愧的 “农民作家” 。在创作过程中,浩然极为勤奋刻苦,他的青壮年时期没有睡过一次午觉,晚上 12 点以前从未上床休息过,即使卧病在床,也在读书、自修、构思故事,这种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农村合作化运动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浩然也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他试图用小说来反映农村生活中 “路线斗争” 的事实。其实早在 1957 年,他就有过这样的尝试,但当时遭遇了失败,不过这也成为他创作《艳阳天》最初的冲动。
为了创作《艳阳天》,浩然深入冀东和北京郊区农村体验生活,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在合作化运动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为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常常与农民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将这些生活细节都铭记在心。
从 1962 年底开始,浩然正式动笔创作《艳阳天》第一卷。创作过程中,他精益求精,不断修改完善,如是者三遍过后,才感到满意。起初,他把手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然而等了许久都没有回音。正巧此时《收获》文学杂志复刊,编辑叶以群到北京组稿,拿走了《艳阳天》第一卷复写稿,并很快发表出来。
1964 年,《艳阳天》第一卷终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经问世便反响巨大,浩然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读者来信 。这不仅给了浩然极大的鼓舞,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完成后续创作的信心。在此前后,浩然一鼓作气,陆续写出了《艳阳天》第二卷、第三卷,并于 1966 年 3 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齐。这部长达 120 万字的巨著,就这样在浩然的不懈努力下诞生了。他将所得稿费 1 万元全部交纳了党费,体现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文学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艳阳天》的创作过程,不仅是浩然文学才华的展现,更是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农村生活的深情描绘。
《艳阳天》以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为时间轴,编织出一幅充满矛盾冲突与时代气息的农村生活长卷。故事起始于 1957 年麦收前夕,东山坞即将迎来第一次大丰收,这本是值得欢庆的时刻,然而,一场暗流却在悄然涌动。东山坞副主任马之悦,这个心怀不轨的人,趁着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萧长春带领积极分子去县里搞挖渠引水工程的时机,纠集少数地主、富农以及部分中农,妄图违反社章,取消按劳分配,实行按土地分红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通过这种方式谋取私利,破坏农业社的正常发展。
萧长春在工地收到东山坞的信件后,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心急如焚,深知这场斗争关系到农业社的生死存亡,关乎着广大社员的切身利益。于是,他果断放下手头工作,迅速赶回东山坞。回到村里后,萧长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斗争中,他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耐心地向社员们解释按劳分配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揭露马之悦等人的阴谋诡计 。在他的努力下,绝大多数社员认清了形势,坚定地站在了他这一边,与马之悦为首的一小撮地富和落后分子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随着麦收的临近,斗争愈发激烈。马之悦等人不甘心失败,他们又想出了各种坏点子,煽动生产队长马连福和富裕中农弯弯绕闹土地分红,企图破坏麦收,搞垮农业社 。他们还勾结地主分子马小辫,阴谋杀害萧长春的独生子,手段极其残忍。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萧长春没有丝毫退缩,他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团结、教育中农,在灾害面前毫不畏惧,带领大家齐心协力抗灾自救,同时对敌斗争毫不手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一次次识破敌人的阴谋,化解了危机。在乡党委的坚定支持下,萧长春带领社员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将混进党内的历史反革命分子马之悦揪了出来,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巩固了农业集体化的成果,让东山坞重新迎来了 “艳阳天” 。
在《艳阳天》中,浩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共同构成了东山坞这个丰富多彩的农村世界。
萧长春无疑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他是正义与力量的化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定建设者 。作为东山坞党支部书记,他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面对马之悦等人的挑衅和破坏,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儿子被敌人杀害的巨大悲痛面前,他强忍着泪水,化悲痛为力量,毅然决然地继续带领社员抢收麦子,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他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为东山坞的社员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为他们心中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马之悦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他的内心充满了阴暗和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不择手段,与地主、富农勾结在一起,妄图破坏农业社,恢复他们失去的 “天堂” 。他阴险狡诈,善于伪装,表面上对萧长春和农业社的工作表示支持,暗地里却在搞破坏。他利用自己副主任的身份,拉帮结派,挑拨离间,煽动群众闹事,给农业社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他的种种恶行,充分暴露了他反动的本质,成为了萧长春和广大社员们的对立面。
孙桂英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的形象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她出身贫苦,但由于一些生活经历,让她在思想上产生了偏差,一度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她虚荣、聪明,带着一点天真和无赖气,常常说出一些带点荤味的话语,给人一种 “问题女人” 的印象。然而,她内心深处也渴望被尊重和认可,当大家开始重视她时,她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变得积极向上,处处逞英雄。她的转变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的改造作用。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小说中还有许多生动的配角,他们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老实憨厚、公而忘私的饲养员马老四,他对待牲口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细心照料,无私奉献;风风火火、性格直爽的焦二菊,她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充满了正义感;自私自利、精明圆滑的弯弯绕,他总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一点私利不惜损害集体利益 ;头脑简单、莽撞冲动的马大炮,他做事不考虑后果,常常被别人利用。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存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东山坞的生活场景更加真实可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农村世界中 。
《艳阳天》的情节设置独具匠心,围绕着阶级斗争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犹如一张紧密编织的大网,将众多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得故事紧凑连贯,又充满了曲折波澜 。小说以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为时间节点,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这些冲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同一串紧密相连的链条,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
土地分红问题是矛盾的开端,马之悦等人妄图通过实行按土地分红,破坏按劳分配的原则,以达到他们谋取私利的目的。这一问题引发了社员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拉开了萧长春与马之悦等人斗争的序幕 。随着故事的发展,闹粮事件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马之悦等人煽动部分社员闹事,企图制造粮食恐慌,搞垮农业社 。萧长春则带领贫下中农,积极应对这一危机,他们努力稳定社员的情绪,揭露马之悦等人的阴谋,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凝聚力 。
抢粮库和退社事件将矛盾推向了高潮。马之悦等人的行为愈发猖獗,他们不仅勾结地主富农,还试图抢夺粮库,煽动社员退社,妄图彻底摧毁农业社 。萧长春在这场斗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毫不退缩,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解了危机 。他深入群众,了解社员的需求和想法,积极组织大家进行生产自救,同时加强对敌人的防范和打击 。在这个过程中,情节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感,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激烈的斗争场景中,为萧长春和社员们的命运捏一把汗 。
小说还巧妙地设置了许多小插曲和支线情节,如萧长春与焦淑红的爱情故事、孙桂英的转变等 。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丰满 。萧长春与焦淑红的爱情故事,为紧张的阶级斗争增添了一抹温情的色彩,展现了他们在共同理想和信念基础上的深厚感情 。孙桂英的转变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的改造作用,她从一个自暴自弃的 “问题女人” 逐渐转变为积极向上的社员,这一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 。这些情节与主线情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
语言风格《艳阳天》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宛如一首质朴的田园牧歌,让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亲切 。浩然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使得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生动鲜活,富有个性 。这些方言和口语不仅是农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们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 。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地域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比如 “日头”“晌午”“咋呼”“数落” 等词汇,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京郊农村,亲耳听到了农民们的交谈 。它们不仅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马大炮说话时常常使用一些夸张的方言词汇,如 “俺可受不了这窝囊气”“这事儿可不能就这么拉倒”,这些话语生动地展现了他急躁、直爽的性格特点 。弯弯绕则总是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 “我看这事儿还得从长计议”“咱可不能冒冒失失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精明、圆滑的个性 。
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浩然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生活积累,将农民们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完美地融入到小说中,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无论是萧长春在动员社员时的慷慨陈词,还是马老四在与大家闲聊时的家常话语,都让人感觉真实自然,仿佛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仅符合农民的阅读习惯,也使小说更易于在广大群众中传播 。
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为小说的语言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韵味 。“麦浪像金色的海洋,在微风中起伏荡漾”,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麦收时节的壮丽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那棵老槐树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见证着东山坞的变迁”,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老槐树以人的情感和姿态,使它成为了东山坞历史的见证者 。
在《艳阳天》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为小说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赋予了许多事物以象征意义,使它们成为了传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
“艳阳天” 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它象征着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 。在小说中,东山坞的农民们在党的领导下,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迎来了属于他们的 “艳阳天” 。这个过程象征着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最终必将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辉煌 。每当萧长春带领社员们克服一个困难,取得一次胜利时,阳光似乎都变得更加灿烂,“艳阳天” 的象征意义也愈发凸显 。它不仅是自然天气的描绘,更是对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赞美和歌颂 。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 。萧长春作为社会主义力量的代表,他的勇敢、坚定和无私奉献,象征着社会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 。他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东山坞的农民们向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毫不退缩 。他的存在,给社员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让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而马之悦作为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他的阴险、狡诈和自私自利,象征着反动势力的丑恶嘴脸 。他的种种行为,都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和阻挠,最终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
烙印与争议《艳阳天》的文学价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评价,这既反映了文学批评标准的变化,也与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
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萧长春、马之悦、孙桂英等主要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长春作为社会主义英雄的代表,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激励着读者,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榜样 。马之悦的反面形象则让人们对阶级敌人的丑恶嘴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孙桂英的复杂性格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她的转变过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的改造作用 。小说中还有许多生动的配角,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农村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展现了浩然卓越的人物刻画能力 。
在生活描写方面,《艳阳天》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浩然对农村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京郊农村,亲身感受到了农民们的生活点滴 。小说中对麦收场景的描写,“整个蛤蟆滩都在沸腾,金黄的麦浪和鲜红的旗帜一起翻滚,社员们的歌声比天上的太阳还要明亮”,不仅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也体现了农民们在集体劳动中的热情和团结 。对农民们的饮食、居住、社交等方面的描写,也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 。这些生活描写,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作品更具可读性。
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通过对东山坞农业社发展历程的描写,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艰难中前进的过程,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这种主题表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受到 “阶级斗争为纲” 理念的影响,小说对阶级斗争的描写过于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存在着一定的概念化倾向,有些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和复杂性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