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战岁月中,仁寿从未缺席这场民族救亡的伟大斗争。这片土地上,21万儿女参军报国,奔赴前线筑起血肉长城;后方百姓踊跃支前,宣传动员、捐钱捐物……用点滴力量汇聚成抗战的坚实后盾,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里有将帅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有士兵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更有普通百姓守望相助的顽强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一起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永远铭记仁寿先烈的英勇付出,在传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共同书写仁寿发展新篇章。
潘文华(1886—1950),眉山仁寿人。
从重庆市长到抗日名将
1928年“五卅”惨案后,日本侵华步伐加快。以潘文华(时任重庆市市长)为首的重庆市政府用非凡的胆识和气魄,收回被日本霸占二十余年的王家沱日租界,捍卫了国家主权,大涨了民族志气。
1937年11月24日,潘文华(左一)
在泗安抗日前线阵地指挥作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身为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三军军长的潘文华主动请缨出川。在成都少城公园誓师大会上,他慷慨立誓:“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把日寇赶出中国!胜则生,败则死,不成功,便成仁。”他高举川康父老所赠“为国干城”锦旗,率川军第二纵队,义无反顾地投身南京保卫战。
川军出征条件艰苦,将士们跋涉数千里,装备简陋:每人仅有粗布单衣、草鞋等基本物资,步枪八成是质量欠佳的川造,每兵配弹仅三五十发,一个团仅几挺机枪。即便如此,潘文华仍在苏、皖、浙战场亲自指挥南京保卫战的前哨——广德、泗安战役,打响川军出川抗日第一枪。数万川军子弟与日军精锐牛岛师团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展现川军无畏的军威。此役歼灭日军数千人,缴获大批装备,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成为正面战场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川军的英勇和顽强,也为抗战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抗日名将到川西起义
1938年,川军总司令刘湘逝世,在四川军政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潘文华深知局势的复杂和严峻,联合刘文辉、邓锡侯,共同稳定四川局势。他们从兵员、物资、后勤等各个方面,全力支援前线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此过程中,潘文华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信念。他在武德励进会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团结川康,支持抗战,联合中共,防蒋图存”的主张。他多次与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会晤,又通过地下党员甘树人与共产党长期保持联系,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8年5月,周恩来在成都长发街与潘文华会晤后,派农工民主党成员唐午园到阆中潘文华部任政治部副主任,与潘文华的部队建立了统战关系,同时,阆中绥署增设秘密电台,保持了与延安的联系。
1945年夏,蒋介石因《华西日报》言论向潘文华施压,企图派副社长对其干涉。潘文华深知蒋的意图,称病拒见,使其无功而返。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对潘文华支持进步报刊、掩护革命人士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决心。后来,经张澜介绍,潘文华正式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在追求民主和正义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内战爆发后,潘文华虽任多个军政要职,始终掌控着部队,与共产党和民主人士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表面上听从国民党的指挥,实则暗中等待时机,积极联络刘文辉、邓锡侯,秘密酝酿起义。
1949年11月,按周恩来指示,潘文华离开重庆,回到成都,与刘文辉、邓锡侯迅速成立起义决策指挥机关,联合川康的一切反蒋力量,与蒋介石集团展开激烈的较量。面对蒋介石让他去台湾的要求,潘文华断然拒绝,在他的心中,早已坚定了投身人民阵营的决心。他与刘文辉、邓锡侯缜密商定,率先冲出成都,成功摆脱蒋帮特务的监视和追杀。在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潘文华同刘文辉、邓锡侯于1949年12月9日在彭县龙兴寺联名起义。这一壮举,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巨大震动,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纷纷追随,为解放大西南奠定了基础。
潘文华的任命书
川康解放后,潘文华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尽管此时他已重病缠身,但仍心系国家大事,他为大西南平叛剿匪、巩固边防、支援抗美援朝等积极献计献策。1950年10月,潘文华病逝,这位传奇的将领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政务院高度评价潘文华将军“川西起义,有功于人民”。
潘文华故居(位于仁寿县文宫镇)
-END-
出品:仁寿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大美仁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