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为了防守台湾,老蒋干了一件最缺德的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2 14:30 4

摘要:三大战役后,旧秩序溃败得干脆利索。百万国民党军队崩溃,主力基本化为乌有。此刻局势明摆着,谁都懂,大势已去,老蒋手下的王牌部队所剩无几,新一军、新六军一齐折戟,最后的那点希望也一拍两散。老蒋急得满头大汗,他的算盘不能不盘点盘点,“路在何方?”转眼,他的赌桌已不在

三大战役后,旧秩序溃败得干脆利索。百万国民党军队崩溃,主力基本化为乌有。此刻局势明摆着,谁都懂,大势已去,老蒋手下的王牌部队所剩无几,新一军、新六军一齐折戟,最后的那点希望也一拍两散。老蒋急得满头大汗,他的算盘不能不盘点盘点,“路在何方?”转眼,他的赌桌已不在大陆。

他立刻给自己最信任的陈诚下令,让他赶紧去台湾把一切安顿好。那时候的台湾岛,被他当成最后的依托。1949年年初,陈诚踏上台湾,赶着修整,岛上的空气都逼仄起来。没人觉得那时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倒是有人冷不丁冒出一句,“难道真的只能等死?”其实谁都明白,陈诚到那儿就一个目标替老蒋扛撑门面,别让最后一席地儿也玩完。

四月,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最后防线。国民党军队连抵抗的样子都懒得装,一切都像骨牌一样塌下去。解放军南下的步伐太快,蒋介石其实明知道大陆已经玩完,他能做的,就是利用那最后一点存货。台湾?那是他最后的退路。可就连这点安稳都悬着,谁来守台湾?岛上残部多是乌合之众,如何能挡得住暴风骤雨?

急需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来当骨干。眼下自己人靠不住,老蒋一咬牙打起了另一个算盘。他想起了在中国横行多年的日本退伍兵。这种决定让人咋舌!各国还在算旧账,菲律宾直接枪决日本战犯,老蒋倒好,把日军事犯请进屋里当座上宾。别人都在追杀日军,他却说“以德报怨”,不是谁都看得懂这样的操作。更没几个老百姓能咽下这口气。

冈村宁次,曾经的侵华日军大将,成了老蒋的主谋智囊。据说在三年内战中,这位前日军总司令还真出过不少“金点子”,像什么放弃东北、死守锦州,这些算不得高明,却条条对症下药。他和老蒋,一拍即合。这事听起来离谱,细想好像也不稀奇——一个权力至上的人绝不会在意手段,先喘口气再说。

冈村亲自调度不了,遂挑出俩旧部,富田直亮和根本博。两位都曾在日军任高官,一个从朝鲜军区出来,一个亲手指挥过蒙古方向的战役。其实吧,什么头衔在此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拉一帮日本退伍兵“打包”来台。事情做得不张扬,但成效显眼。接下来几个月,数千名日本退伍军人,再次踏上中国领土。

到1949年下半年,日籍雇佣兵已超过两万人。两万人什么概念?以日军作战力计,粟裕估算,这起码等于六万正规国民党军。再加上岛上拉拉杂杂的十几万军队,算下来,守军规模快奔二十万。攻台计划的难度顺势飙升。台岛原本就是易守难攻,日军这下掺进来,变数立马多起来。原本以为挂一漏万,谁知却添了一笔大账。

日本退伍兵败走回国,理应就此隐姓埋名;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被召回,成了新一轮中原角力的工具。说实在的,老蒋这招不仅不厚道,甚至带点寒心。自己曾经流血打过一场,结果让昨天的仇人成为防线之骨?这到底是谁的主意?是看中了那些老日本兵的老辣,还是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才会如此反复?

金门战役爆发时,前日军中将根本博直接挂帅,给汤恩伯出谋划策。金门岛虽小,却成了战争的一块试金石。解放军登陆时浅滩搁浅,船只一下失去保护,几乎全军覆没。根本博指导把日军在太平洋岛屿的那套海滩障碍、地堡工事搬来金门。重炮、空袭协同,前线直接按日军战法操练。解放军本以为能兵贵神速,哪料却被死死咬住,局面一下子难堪。

期间,根本博出的“烧船断援”之策把解放军逼入死角。登陆部队后续支援被掐断,地面部队进退维谷,结局一览无遗。金门战役结束后,听说老蒋高兴得不得了,送了根本博一个景德镇官窑瓷瓶。人情做得这么露骨,谁看着都别扭,这哪里还有什么民族大义?真的有人觉得这很合理?

此后,前日军少将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组建“白团”,专职帮国民党军练兵带兵,提供战术指导。这批日军军官,从少佐到少将,应有尽有。其时美军军官训练的部队与“白团”操练的一较高下,反倒是后者胜出。日记记载中,蒋介石对此极其关注,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召见“白团”教官的记录。他是真舍得这么信这些外来军官?

到1950年,美军第七舰队强行闯进台湾海峡,台湾保住了。可老蒋依然不安心,“白团”一点没停,对台军的影响一天比一天深。至1950年底,台上守军恢复至约五十万。解放军收回台湾?谈何容易。粟裕晚年常年念念不忘,攻台一仗,无疾而终。岛上这些日军退伍军人,就是不可忽视的变量。

更讽刺的是,富田直亮20年间帮助台湾军队,1972年竟获授国民党陆军上将衔。侵华战犯成了“座上宾”,岛上精英。当年的台军数以万计的军官由“白团”训练,其训练体系深受影响。时至今日,台军的那点“亲日”心态,或许还真和这些日军老兵脱不开干系。历史仿佛一连串幽灵,从未远离。

有人跑出来替老蒋说话,觉得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声称老蒋抗战有功,到台湾后还“坚守一个中国”,仅仅旗号不同。可是话到嘴边得打住,这种论调的话说容易,做起来难。个人观点或多或少有些偏见,应该也说得过去?老蒋的抗战功劳,更多是因为他没投降,也不等于是英雄。甚至是换个人做也基本如此。他更多时候是守住了自己的权益,而不是人民的命运。

只要看看花园口决堤的事就明白了。为了迟滞日军进攻,下了一道命令,结果数十万人丧命,这场灾难给谁带去利益?是国家,是军队,还是某个人的统治?没人说得清楚。有人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这样干,只怕是真的,这种做法哪还算得上什么民族大义?

大陆基本尘埃落定的时候,老蒋没有别的打算,就是想死守台湾。保住这座岛,他能继续当“天命之子”,哪怕只是一天。找来日军出山,哪怕前面都是仇寇,背后多少个冤魂在哭,他也无所谓。能保一方地盘就保,能苟延残喘一天是一天。历史写到这,一时间真叫人看不懂到底在想些什么。与其说是谋国,不如说小算盘盘得太精。

这期间,国民党将领谁心里不是五味杂陈?特地打了八年日本,结局居然成了拜他们为师。孙立人、李国安之流极力反对,也只是被安排冷板凳。其实任何人都会觉得别扭,只是话语权都在别人手里。岛上的“一中”旗号表面坚守,不过是说给国际听的。真要说区别,蓝绿阵营不过是两张面孔,目的其实没什么大不同。

这里面也不是全盘否定。老蒋对于国家统一喊口号喊得好听,可过程的选择反映了内心真实。自己和别人的利益,究竟谁更重要?他到底想留下点什么?

至于历史是怎么走的,谁也改不了。现在岛上氛围还隐藏着些“亲日”腔调,是因为“白团”几十年下来,早就进了骨子?怕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讲清。悲喜自有后来人评结局终不会因为一人一事无端置换。

来源:泡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