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 用一生践行党性原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6:38 1

摘要:陈温祥(1929—2021),山西平遥人。1945年8月参加革命,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北炮教团班长、副排长、排长、指导员,第一炮兵学校中队指导员,西安炮兵学校中队指导员,郑州炮兵学校中队指导员、训练部协理员,国防科委505研究所军管组长,高射炮

用一生践行党性原则

讲述人:陈琳 陈丽 陈红

讲述时间:2022年8月30日

整理人:周至

陈温祥(1929—2021),山西平遥人。1945年8月参加革命,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北炮教团班长、副排长、排长、指导员,第一炮兵学校中队指导员,西安炮兵学校中队指导员,郑州炮兵学校中队指导员、训练部协理员,国防科委505研究所军管组长,高射炮兵学校大队政委等职。1976年10月,转业到太原,先后在太原内燃机厂、太原绒织印染联合厂工作,历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厂级调研员等职。1986年12月离休。

父亲陈温祥,1929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杜家庄。父亲一生坚持原则、克己奉公、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他常教育我们姐妹三人要踏实工作、低调做人。父亲一生虽多病缠身,却以九十二岁高龄终老,这与他乐观向上、信仰坚定不无关系。

坚持原则忠于党

十六岁那年,父亲毅然离家参加了八路军,并且把7月1日党的生日作为自己的生日。

参军后,遵照部队的保密原则,父亲不能用真名跟家人通信,便化名温祥,转业后才改回原名陈温祥。

我们姐妹都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那院子很大,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一应俱全,生活区和工作区是严格分开的。小时候就觉得父亲特别忙,我们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在不多的相处时间里,父亲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早起晚睡、吃饭快、办事认真、雷厉风行,典型的军人作风。

1976年10月,父亲转业到太原内燃机厂,后调太原绒织印染联合厂,他先后担任太原内燃机厂党委副书记,太原绒织印染联合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父亲一贯严谨,对工作上的事情守口如瓶。在部队如此,转业到地方后,他依然如此,始终坚守原则,做得多说得少。父亲一贯低调,我们厂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父亲是什么级别的干部。耳濡目染,我们也从没觉得父亲是啥高干,一家人就是简简单单过日子,与普通人家没啥区别。

父亲刚转业时,我们家的住房只有三十多平方米,调到太原绒织印染联合厂后,单位给父亲分配了住房。当时,结了婚的妹妹没房子,还和父母在一起住;即便如此,一搬进新单位的房子,父亲就把原来单位的房子退掉了。别人都劝他,按规定两套房子加起来,面积也并不超标。但父亲退房的态度却很坚决,他说:“够住就行,跟过去比已经很不错了。宁愿吃点亏,也不能占便宜。这样做,我心里才踏实。”

新房有八十多平方米,在二层,是预制板房,没有电梯。父亲晚年时,经常生病住院,每次住院出院都是女婿背他上下楼。按规定,可以让单位派车,可父亲从未开过一次口,还说:“不要给组织找麻烦,自己能克服的就自己克服。”在他看来,组织上的事都事关原则问题,不能违规,更不能违纪。他一再教育我们,讲党性、讲原则是对党忠诚的体现,坚持原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可不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

有一年,厂领导到家看望老干部,见父亲家十分简陋,就特批了两千元慰问金,让父亲改善一下生活环境,但父亲坚决不要。他说,自己已经过得很好了,不需要这笔钱,让组织上把这笔钱发给那些有困难的人。我们来来回回往厂里跑了好几趟,好说歹说,厂领导又出面做工作,父亲才勉强收下。有人说他“死脑筋”,不懂变通、不讲情面,可我们心里明白“坚持党性原则”,是刻在父亲骨子里的信念,根深蒂固。

与有的人爱抱怨、好攀比不同,父亲特别容易满足。提高一点儿补助,他就高兴得不得了,见人就说:“党一直关心我们老干部,我们可不能拖后腿,说怪话。”父亲淡泊名利,不争不抢,从不摆老资格,总是安之若素。

党给予的各种荣誉,父亲都十分珍惜,他细心保留着各种奖章。在组织上给他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时,他可兴奋了,我们姐妹一回家,他就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到他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我们也感到无比光荣。至今想起来那场景,我们还十分感动。

手不释卷爱学习

父亲是农家出身,参加革命前识得几个字,后来的文化知识都是在部队习得的。1945年,父亲进入晋绥军区贺龙中学读书,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这对父亲来说却弥足珍贵,因为这是他学习路上的全新起点。父亲从贺龙中学毕业后,进入晋绥炮兵团观察队学习。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不是爬到树上安安静静读书,就是用树枝在地上反复画图、练习。这些学习经历为他成长为一名政治过硬、成绩优秀的炮兵指挥官打下了基础。1951年,他被选送到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炮兵学校任中队指导员。

在部队,父亲养成了严谨的好习惯,他爱学习、爱钻研。他坚持写日记、做笔记,几十年如一日。对党的政策文件、订阅的报纸杂志,还有医学方面的书籍,他拿起来就放不下,上面全是他的勾勾画画。父亲年轻时挖战壕,经常泡在水里,时间久了,得了关节炎,到了老年不能多走路,但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离休后,家里大事小情多是父亲操心,件件都处理得妥妥帖帖。日常生活事无巨细,父亲都要记录下来,特别是他每次住院的化验单、费用单等等,他都会记得清楚。几十年下来,他的笔记本摞起来有一人高,分门别类,写得明明白白。

父亲晚年病痛缠身,每次住院,医生和他说病情,他都记录在案,不懂的还要查资料。正所谓“久病成医”,父亲不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还能用医学术语和医生们交流,令医生们都惊叹不已。

“听党和组织的话,党让干啥就干啥。”这是父亲的口头禅。他用一生践行着党性原则,从不跟组织讲条件、要待遇。转业到地方,也不争不抢、谨言慎行,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不能占公家便宜”,公家的东西,哪怕是一张信纸,他也没有拿回家过。

父亲平生极为自律,不喜欢麻烦别人,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父亲最惦记的是交党费,每个月都早早地把党费准备好,催我们替他去交。

父亲节俭惯了,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每每遇到大灾大难需要捐款时,他总是很慷慨。要知道,父亲的一个牙缸用了六十多年,一身军装穿了一辈子,一套简易家具用了一辈子……他艰苦朴素的作风是有目共睹的,去过我们家的人都深有感触,“厅级干部,住这么小的房子,用这么简陋的家具,不是亲眼见,真是不敢相信”。在别人眼里的不可思议,于我们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父亲在世时,很低调,从不摆老资格,从不拿功劳说事,更不准我们借机炫耀、张扬。2021年8月16日,父亲在太原病逝。遵照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

追悼会上,父亲生前所在单位——太原市欣绒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原太原绒织印染联合厂)领导这样评价父亲:“陈温祥同志团结同志、工作积极,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党的好干部、企业的好领导。他坚守党的信念,是一名经得起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克勤克俭,从不铺张浪费,并自觉要求自己的子女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从不搞特殊化,从不给组织添麻烦,体现了一位革命军人和企业干部的高风亮节。在单位,他为人谦逊耿直、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为革命工作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父亲是我们姐妹的骄傲,更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

2025年

《山西妇女报》《生活潮》

来源:山西半边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