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福堂镇梅洞村是广东省的“生姜之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山生姜”的核心产区,生姜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农业支柱。近年来,梅洞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生姜特色资源,把助力产业发展作为代表履职重点,牵头成立连山生姜协会,推动解决行业标准缺失、市场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福堂镇梅洞村是广东省的“生姜之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山生姜”的核心产区,生姜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农业支柱。近年来,梅洞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依托生姜特色资源,把助力产业发展作为代表履职重点,牵头成立连山生姜协会,推动解决行业标准缺失、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等产业发展瓶颈,从种植、销售、仓储等多方面同步发力,引领生姜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01
聚焦发展瓶颈 破解产销难题
“要让连山生姜成为‘致富姜’,先得知道姜农真正缺什么、愁什么。”梅洞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韦光宾把助力产业发展作为梅洞村代表小组活动的重点内容,他与代表小组成员走遍全村 50 多户姜农,倾听姜农心声,收集整理出生姜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包括销路不稳,姜农依赖传统销售模式,链条长、利润薄、缺乏固定渠道;价格波动大,缺乏统一议价能力的姜农常因市场信息滞后“卖不上价”;种植信心不足,部分姜农因仓储条件差导致生姜损耗率高,对扩大种植心存顾虑等。
“要进一步打响连山生姜品牌,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而成立生姜协会是第一步。”经过广泛调研和审慎思考,韦光宾将成立生姜协会纳入了村委会和联络站的重点工作计划,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广泛的优势和村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开展助力生姜产业发展的宣传动员活动。2023年10月,连山生姜协会正式成立,韦光宾主动担当起协会主要负责人职责,梅洞村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响应并带领50多户姜农成为协会的首批会员。
连山生姜协会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破解“无标准、质量乱”的产业难题。韦光宾组织协会成员、种植能手和人大代表等多次召开座谈会,结合“连山生姜”国家地理标志要求,从生产、包装到销售全链条制定规范。
在生产环节,协会统一推广优质姜种,通过技术培训让姜农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如今优质姜种使用率已达100%,生姜品质大幅提升;在包装环节,对生姜进行简单清理、包装标准化处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在销售环节,建立起和广州、港澳等城市大中型农贸市场、超市对接的“协会直供市场”模式,如今,通过协会对接市场的生姜年销量达 525 吨,“物美价廉”的口碑让“连山生姜”在大湾区市场站稳了脚跟。
02
助力冷库建设 筑牢产业“保障线”
梅洞村年均生姜产量高达3000吨,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仓储设施,大部分生姜只能分散储存在简易仓库或农户自建的地窖中。这种粗放的储存方式导致生姜品质难以保证,损耗率居高不下,也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
协会成立后,韦光宾立即组织梅洞村人大代表和生姜协会成员,对筹划冷库建设进行前期调研。全镇共有4座小型冷库,其中2座在梅洞村,但随着梅洞生姜产量持续增长,冷库缺口达 5000 立方米,新建冷库迫在眉睫。为此,他们选中了村委会前一块地,拟规划建设一座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总库容2500立方米的冷库,这里交通便利,便于农户运输生姜,周边水电设施完善,可满足冷库建设和运营需求,且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建设成本较低。
目前,生姜协会已在驻村第一书记黄志伟的帮助下,向上级部门递交了冷库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如冷库建成,预计每年可储存生姜1000吨,通过错峰销售,按最近5年最高价和最低价差,预计能帮助姜农增收460万元以上,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
03
强化政策宣传 激活发展“新动能”
今年3月,《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生姜种植补助实施方案(试行)》出台,让韦光宾看到梅洞村生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景。为尽快推动政策落地见效,韦光宾带领梅洞村人大代表与生姜协会迅速行动起来,组建起了政策宣传小分队。
宣传小分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政策宣传全覆盖。线下通过协会交流座谈、走村入户、赶集日摆摊宣传、村广播大喇叭循环播放等方式,将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申报条件、办理流程等信息传递给每一位村民。线上则通过微信群,实时解答村民疑问。
“抱团才能取暖,合作才能共赢。”韦光宾还推动协会内部建立交流机制,让姜农分享种植经验和市场信息。“以前单打独斗愁销路,现在协会帮我们对接超市,交流种植技术,获取政策支持,我们种姜底气更足了!” 姜农贤大哥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