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城址的三次变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8:02 2

摘要:按光绪《鹿邑县志》和1992年版《鹿邑县志》所载,“鹿邑”之名源于隋朝,也就是说,隋朝时才由“鸣鹿邑”正式演变为“鹿邑”。其实,“鹿邑”之名并非始于隋朝,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鹿邑”存在。

按光绪《鹿邑县志》和1992年版《鹿邑县志》所载,“鹿邑”之名源于隋朝,也就是说,隋朝时才由“鸣鹿邑”正式演变为“鹿邑”。其实,“鹿邑”之名并非始于隋朝,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鹿邑”存在。

春秋时期,今鹿邑县境东西分治,西部设“鸣鹿”,东部设“相”。战国时期,西部设“鹿邑”,东部设“苦”。东汉时期,西部设“武平”,东部设“苦”。至隋唐时期,在今鹿邑县城西部,除了武平城外,已经有两个以“鹿邑”为名的县城:一个位于今鹿邑县试量镇李金兰行政村鹿邑城村,遗址尚在;一个位于今鹿邑县辛集镇,因年远代荒,遗迹不存。

“鹿邑”之名源于“鸣鹿”。《左传·成公十六年》云“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即此。鲁成公十六年就是公元前575年。这一年,陈国“鸣鹿”之地被侵略军占领。鸣鹿之城即为“鸣鹿邑”,后简称“鹿邑”。

最迟在战国时期,“鹿邑”之名就已正式形成。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竹简中,174、175、190号竹简中均有“鹿邑人××”的记载,说明至少在战国中期,楚国就已设置“鹿邑”县。后来,“鹿邑”由县降为“亭”,作为县的编制一度退出历史舞台。晋代仍以亭的形式存在。

西晋杜预(222~285)《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左传》作注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涡水篇云:“涡水又东,迳鹿邑城北……涡水又东,迳武平县故城北”,说明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平县之西仍有一个以“鹿邑”为名的城址存在。所谓“鹿邑之名自隋代始”的记载,既与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相左,也与出土竹简不符。

战国时的“鹿邑”,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中也得到印证。《元和郡县图志•卷八•亳州》是这样记载的:“鹿邑县,上。东至(亳)州一百一十七里……鹿邑故城,县西十三里。俗名互乡城,春秋时鸣鹿邑也。武平故城,县东北十八里”。据此记载,唐代鹿邑县境已经有三个城址,即鹿邑县城、鹿邑故城、武平故城。“鸣鹿邑”在唐代已经成为“鹿邑故城”了。这就是说,“鸣鹿邑”在《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之前肯定置过鹿邑县城。

【唐《元和郡县图志》对鹿邑城和鹿邑故城的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作者李吉甫久为唐相,国家和地方祖籍文献尽得寓目,对唐朝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因而全面翔实地记载了唐宪宗时期全国的郡县分布情况,虽然原书的47幅图南宋时已佚,但其文字部分仍相对完好,仍不失为“辅治经国之书”。故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其很高的评价。

唐时《水经注》乃属国家馆藏,版本完整无缺,李吉甫身为唐朝宰相,完全可以参阅到完整的《水经注》,其作《元和郡县图志》也系“当代人写当代事”,因此,《元和郡县图志》对“鹿邑县城”和“鹿邑故城”位置的记载应该是最权威的,也是值得信从的。

【北魏《水经注》对鹿邑城的记载:“春秋之鸣鹿”即鹿邑亭、鹿邑城、虎乡城】

在北宋国家官修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这个“鹿邑城”仍然存在。虽然该志明末清初刊本不一,残缺不全,各种抄本对“鹿邑”表述也不完全一致,有些词语还不连贯,但清光绪金陵书局结合存世三种刻本对全书进行校勘重刻,其内容应比较接近原貌。

光绪重刻《太平寰宇记•卷十二•亳州》云“鹿邑县,(亳州)西一百一十七里……后汉于今县东北十五里置武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亳州。十八年改为鹿邑县,取故鹿邑城为名(城在县西十三里,春秋时鸣鹿地也)……鸣鹿台在县城内,春秋成公十六年,晋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即此台也。武平故城,在县东北十八里。”

对比《元和郡县图志》,可知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鹿邑县境仍是三个城,即武平故城、故鹿邑城、北宋鹿邑县城,其中武平故城在宋鹿邑县城东北十五里,故鹿邑城在宋鹿邑县城西十三里。但在对“诸侯侵陈,至于鸣鹿”的解释上,两志书有所不同:《元和郡县图志》认为“至于鸣鹿”是指到了“鸣鹿城”,而《太平寰宇记》则认为是到了“鸣鹿台”。当然,鸣鹿邑、鸣鹿台相距仅13里,也可能因军队庞大,当时这两个地方都到了,故此解读不同。

【光绪金陵书局重刻《太平寰宇记》“鹿邑”词条影印图】

南宋王应麟(1223~1296)《困学纪闻•卷七》在对《论语》进行考证时,引北宋学者王无咎(1024~1069)之言云:“鹿邑之外有互乡城,邑人相传谓互乡童子见孔子者。此处也,前代因立互乡县,其城犹存。”此段王无咎对互乡县的解释有附会之嫌,没有历史依据,不足为据——因为《太平寰宇记》中孔子所至“互乡”位于项城,处在陈、蔡(新蔡)之间。但王无咎之言却证实北宋时期鹿邑互乡仍然有“城”存在,且在鹿邑县城(今试量鹿邑城村)之外,古时也曾立过县。王无咎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卫真县主簿,著有《论语解》及文集。时卫真县与鹿邑县相邻,作为卫真县的主簿,王无咎到互乡考察有充足的条件,故其所言鹿邑互乡有“城”且前代曾置县是可信的。

顺治《归德府志》、历代清《鹿邑县志》一致记载,鹿邑县有护厢集,位于今鹿邑县西七十里。“护厢”“互乡”与《水经注》中的“虎乡”音同,也位于涡水之南、武平之西,因此,鹿邑县护厢集必是《水经注》中的“鹿邑城”,也是战国时期的鹿邑城、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的鹿邑亭、唐《元和郡县图志》中的“鹿邑故城”、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故鹿邑城”,光绪《鹿邑县志》又称其为“鸣鹿故址”。这是今鹿邑县境最早以“鹿邑”为名的县城。

明英宗天顺《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六•开封府上》“古迹”条下所云“苦县城在鹿邑县东七十里,即楚之苦县”,此“鹿邑县”就是该护厢集。刘宋时期《郭子》之《说郛二十五》云:“襄邑县八十里曰濑乡,有老子庙,庙中九井。或云每汲一井,而八井水俱动。有能洁斋入祠者,须水温,即随○而温。”(见鲁迅《古小说钩沈•小说》)。《郭子》是刘宋大臣郭澄之(生卒年不详)创作的志人小说集,小说具有根据现实虚构的特性,该“襄邑县”应根据古“鹿邑县”(护厢城)虚构而来,因为东晋赖乡城距离《水经注》所称的鹿邑城正好80里,九井、老子庙俱在。

春秋时期,因护厢集一带水草丰美、鹿鸣呦呦,故名“鸣鹿”。鹿多又招致鹿的天敌老虎众多,因此,鸣鹿邑又演变为“虎乡城”。南北朝时期仍俗呼为虎乡城,明、清两代又以音同而讹为护厢集。

1992年版《鹿邑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民众又呼护厢集为大辛集。民国三十四年(1945),鹿邑尚置有“护厢乡”,驻地在辛集。民国三十五年又设护厢镇。直到建国后,“护厢”之名才被“辛集”完全取代。尽管如此,但其曾为战国时期鹿邑县城的这一段历史,不应被后人遗忘。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八年(598)改武平县为鹿邑县,“取故鹿邑城为名(城在县西十三里)”(见北宋《太平寰宇记》)。“鹿邑”作为县名再次出现在古代行政区划中。光绪《鹿邑县志•卷二•沿革》所谓的“鹿邑之名自是始著”就是由此而来。

“武平县”改为“鹿邑县”,“取故鹿邑城为名”,但县城并未设在武平城,而是设在武平西南十八里(《太平寰宇记》谓十五里)的鸣鹿台。那么,这个县城是什么时间迁徙?因何迁徙呢?根据《隋书•炀帝传》推测,这次迁徙应该在大业九年(613)。

按《太平寰宇记》记载,“隋开皇三年废郡县,(武平县)属亳州”,“隋开皇十六年分亳州武平县,于此(注:指淮阳新平城)置临蔡县”,开皇“十八年,(武平县)改为鹿邑县”。《隋书•地理志》记载,开皇中析宛丘置临蔡县。由此可证,隋初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开皇十六年(596),把宛丘、武平两县相邻的部分割出,分置临蔡县。两年后,武平县剩下的区域则改为“鹿邑县”,隶属淮阳郡(陈州)。而此时所置的谷阳县(理苦城)仍隶属谯郡(亳州)。

《隋书•卷四•炀帝下》记载:隋炀帝时期,天下大乱,匪盗横行。大业九年(613)八月“丁未,诏郡县:城去道过五里已上者,徙就之。”《北史》记载的记载与此相同。南北朝时期,为了安境保民,城池都会建在交通要道处。史有明载的如西魏荆州刺史王思政,于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在交通要道处一举建设了30多个城池,平均50里就要建一个城(《北史•卷六十二•王思政传》云:“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袤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

《隋书》《北史》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的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还原出这一段历史:大业九年,为了拦截、打击匪盗,隋炀帝诏令天下郡县,凡城距官道超过5里以上者,一律迁徙(“徙就之”),让城与官道相近。虽然这个“徙就之”,史书没有明言究竟是“徙城”还是“徙道”,但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上下文意来看,明显应为“徙城”。清人严可均(1762~1843)所谓“徙道就城”的说法明显与史不符。

隋朝之前,苦县、武平县大都隶属陈郡,赴陈州的官道都是经今鹿邑西南的任集一带。隋代谯郡(亳州)至淮阳郡(陈州)两州之间的官道仍是经由任集一带。而武平城距离这条主干官道远至10多里,不利于拦截打击匪盗。为此,鹿邑县就在武平城西南18里鸣鹿台(疑为古代的烽火台,因位于鸣鹿县境,故称鸣鹿台——就像商水章华台在刘宋时期又称汝阳台一样。

武平县也并非始于汉代,至晚秦代就已存在,秦末农民起义陈胜的张楚国就设有“武平君”)边新建了县城。因系新建城池,城防不太坚固,所以,4年后,也就是大业十三年(617),该城就被农民军田黑社占据并改为涡州。唐武德三年(620),占据鹿邑的田黑社投降了驻扎亳州的唐军(《新唐书》“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该“鹿邑”遂由淮阳改属亳州。

自唐以后,鹿邑及东边的邻居真源县均已隶属亳州,但这个官道仍一直存在。康熙《鹿邑县志》、光绪《鹿邑县志》舆图显示,清代鹿邑故城(今鹿邑县试量镇鹿邑城村)尚有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官道,经今鹿邑县任集乡到达淮阳(陈郡)。这进一步验证了《隋书》《北史》所载迁城“徙就之”之事的可靠性。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迁建的这个鹿邑县城,位于今鹿邑县试量镇李金兰行政村鹿邑城村,西南距陈州(淮阳)约64华里,东距亳州约117华里,东距今鹿邑县城约58华里路程,东北距武平故城约18华里。

1979年,河南省郸城县吴台公社西北约4华里晋田庄出土的《唐故道直郎、行陵州贵平县丞、柱国祁府君墓志铭》中有“大唐开元六年(718)岁次戊午十二月申朔癸酉,与夫人库延合葬于县东南二十五里吴台乡……”之记载,碑文标题中的唐“陵州贵平县”就是今四川省仁寿县,墓主人生前曾任贵平县丞,该碑铭文中的合葬之“县”与今试量镇鹿邑城村的位置完全一致,证实该鹿邑城在唐开元六年确实存在。

目前,隋炀帝所设的这个鹿邑城遗址尚在,城墙全部湮于地表之下(村民说,地下2尺即可挖到老砖头),仅存鸣鹿台遗址和3口瓦圈古井,现为鹿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现今仅存的一部宋代志书——南宋罗愿(1136~1184)所著徽州地志《新安志•卷一》“道路”条下云“亳之鹿邑县又七十里则太康县矣”,证实宋代的鹿邑县城与太康县城相距70里,与今试量镇鹿邑城村位置完全吻合。清《古今图书集成》把其指为“鸣鹿城”,实则是混淆了“鸣鹿邑”的概念,且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完全相悖。

以上记载相互印证,证实唐宋以前已有两个鹿邑城存在。但到了元代,鹿邑又发生了重大变革。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鹿邑与东部的卫真县合并,县名仍称鹿邑。《元史•地理二》亳州条下记载:“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领三县:谯县,下。鹿邑。下。此邑数有水患,历代民不宁居。城父。下”。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老子故里赖乡所在县历经变更,由春秋之相到战国之苦,由战国之苦到东晋之谷阳,由东晋之谷阳到唐代之真源,由唐代之真源到北宋之卫真,最后到元初竟被邻县鹿邑取而代之。此后,“鹿邑”之名一直延续至今,但县城东迁卫真(原苦城)。由此又产生了第三个鹿邑城。

明成化《河南总志•卷三•开封府》“城池”条下记载:“鹿邑县治,在本城内西北,隋始置……元徙卫真县之故址,后毁于兵。国朝洪武二年,知县韩瓛因废址创建。”《大清一统志•归德府》鹿邑县条下云:“元并卫真入鹿邑,移鹿邑治卫真,仍属鹿邑”。这些都证明今鹿邑县城就是元卫真县城。今鹿邑县城的明道宫就是在北宋卫真县城明道宫旧壤上重建的。

由此可见,古今“鹿邑县”的县城实际是这样变化的:春秋战国时在鸣鹿邑(今鹿邑辛集);西汉时在宁平(今郸城宁平);东汉至隋初在武平(今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隋大业中在鸣鹿台建新城(今鹿邑县试量镇鹿邑城村),唐至金代沿袭该城;元初鹿邑、卫真两县合并后,县城东迁卫真(至今未变),但县名仍为“鹿邑”。从古至今,今鹿邑县境内先后出现三个“鹿邑城”,即鸣鹿故址(亦即唐代所称的鹿邑故城、战国时期的鹿邑城)、鹿邑故城(隋至金)、今鹿邑县城。

为了便于识别和记忆,现将其古今地名沿革列表对照如下:

这三个时期的“鹿邑城”在地理位置上越来越靠近亳州,其中,战国时期的“鹿邑”东距亳州约130里,隋至元初的“鹿邑”东距亳州约117里,元代以来的“鹿邑”东距亳州约60里。古代苦县在合并前的鹿邑县东,按《元和郡县图志》推测,真源县城(苦城)与唐鹿邑故城(即鸣鹿故址,战国时期的鹿邑城)相距71里。

但后人以不同的“鹿邑城”为坐标,就出现了不同的苦县故城:以鸣鹿故址为“鹿邑城”,苦县故城就是70里外的今鹿邑县城;以鹿邑故城(今鹿邑城村)为“鹿邑城”,苦县故城就在70里外的今鹿邑县东十里太清宫镇境内,与谷阳故城、赖乡城同地;以今鹿邑县城(卫真县城)为“鹿邑城”,苦县故城就移到70里外的亳州东十里了。这就是明清时期的史书对苦县故城位置记载不一的原因。

来源:中原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