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启新程 共向未来——写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闭幕之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5:37 1

摘要:1978年3月31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宣读,诗一样的宣言不仅点燃了会场的激情,更象征着中国科技史翻开了新一页。

最是一年春好处。

三月的北京,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2025年3月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圆满落幕的这一天,来自47年前那个春天激情澎湃的声音,仍激荡在耳。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1978年3月31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宣读,诗一样的宣言不仅点燃了会场的激情,更象征着中国科技史翻开了新一页。

当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科技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宏大叙事的序章。光阴荏苒,今时今日,中国科技创新正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令人感慨,又引人深思:是什么成就一个永不落幕、一路繁花的春天。

三月北京城,千花昼如锦。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玉兰、碧桃、早樱、海棠春意闹枝头。热闹的,还有于3月27日至31日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来到在科学春天里绽放的中关村,来到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秉持“永不落幕的中关村论坛”理念的中关村论坛,人们或将找到心中的答案。

分享创新思想,共话科技合作,增进人民友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如一支笔,勾勒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波澜画卷;像一扇窗,从这里看见全球科技创新交流涌动的 “中关村力量”。

群贤毕至,高朋满座——链接全球创新智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名演讲嘉宾汇聚一堂,共谋“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之道。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是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盛宴。

成果丰硕,理想飞扬——短短5天,开幕式隆重盛大,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丰富多元,60场平行论坛精彩纷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交流盛会。

见创新: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这里,见创新,春在枝头已十分。

年会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从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中精心遴选出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成果广泛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多个科学领域,每一项都代表了我国科研的重大突破,彰显了我国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卓越成就。

“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随后发布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同样引人注目,共有10项成果精彩亮相。

其中,首次展示了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和北京重大开源成果,生动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各领域的创新变革,以及北京在打造开源开放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让人们看到科技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论坛年会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青年论坛上,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发布的一款助力火箭“心脏”塑形的智能仿真应用软件——DeepFlame Rocket,引人侧目。

2年前,北京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火箭的“心脏”天鹊发动机在早期研发中,仿真计算技术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如今,DeepFlame应运而生,天鹊发动机改进型号的研发有了仿真助手。

该软件依靠人工智能驱动的“超级大脑”,可实现火箭发动机的全流程数值模拟,为航天装备研发提供自主可控的数字化底座。通过软件,火箭发动机工作时会遭遇的极度高温、高压环境一目了然。

“从全球视角看,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如果能借助工业仿真软件,模拟流体力学、燃烧、传热等一系列物理过程,实际试车次数至少可以减少50%。”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帜说,一款算得准、算得快的仿真软件,能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3至5年的研发周期,在仿真软件的帮助下可以减少到1至3年。”

首个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与开源具身大脑RoboBrain,业内首个高可控AI视频大模型——高可控视频大模型Vidu Q1,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2.0……年会上发布的一项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惊艳刷屏。

能让复杂骨科手术里碎掉的骨头精准复位,解放医生双手;能让显微镜 “视力”大幅提升,长期观察活细胞动态变化;能为车辆打造 “智慧大脑”,实现无人驾驶……年会上,前沿科技大赛的“黑科技”令人大开眼界。

人们赞叹,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经济活力迸射的生动载体。

“只有在中关村,才能突破和实现无限可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在参会时回忆30多年前,在中关村赚到“第一桶金”时感慨,感知科学的春天,最早是在中关村。

“中关村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壤。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从创办之初就心怀天下,锚定全球市场,想要用科技改变世界。”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每每谈起15年前那个创业的春天,依旧心潮澎湃。

春看中关村。

这里,是一片适合追梦的创新创业热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里,长出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家国家级人才特区、第一家知识产权法院、第一家创业者的银行……

从一条街到一个园,再到488平方公里的17个园,中关村的版图走出北京,播种津冀,遍及海外。从曾经的京郊荒野到如今的国家名片,从“中国的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中关村,俨然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见合作: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这里,见合作,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春天里,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滋养新质生产力向上生发、助力培育全球科技合作的优良生态。

“投资北京”在年会上向全球发出合作邀约:发布215个招商项目,招商总额954.5亿元;30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额达615.4亿元……

“投资北京、赢得未来”,鲜明的主题引来国内外投资贸易机构、国际商协会高层代表,世界500强、产业龙头企业、央企国企、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资机构高层代表600余人参会。

“全球买、全球卖”,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开幕式上,100项新技术新产品、100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重磅发布,“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转果果”上线,11组重点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14家中外园区“牵手”,进一步加强中关村与世界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融互促;前沿科技大赛国际化项目达到1298个,占比超40%,覆盖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17位京内外区(市)级领导组成洽商“天团”,活跃在 “区长会客厅”,与70余个国内外项目展开深度对接……

“北京机会多、场景多、上下游产业链多。”无论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李志坚靠着 “多模态情感交互人形机器人”项目 “刷脸”,获得4个“区长会客厅”的“入场券”,收获满满。

“北京是不可多得的创新伙伴。中关村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知识产权、监管、上市规划、成果转化,这对创新来说格外重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今年再次登上中关村论坛的舞台。此时,他还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关村特色产业园的合作者。这位中关村论坛的“老友”用脚投票,将他的创新基地落在北京。他将与中国伙伴一道,建设一个更健康的“地球村”。

“将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非常了不起,来自中国各领域的参会者均对论坛充满兴趣,中国在这方面是世界的榜样。”年会规模之大,让来自法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哈·阿尔贝特·穆鲁印象深刻。他认为,只有通过全球合作,依靠大型团队、大规模设施和大数据,人类才能形成创新的协同效应以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多种挑战。

“这个论坛本身就是合作的一个表现,很多学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我们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是科学的意义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说。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认为,北京在科技、人才和科技发展方面都是中国的一个高地,他非常期待新加坡和中国未来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参加完年会开幕式,王瑞杰参观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时,对展览表示赞赏。“这个展览非常棒,要多来看看。”他说。

“中国有句古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邓鸿森称,创新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独特的品质,数千年来始终受到高度重视,而WIPO同样坚信创新精神。他希望能与中关村搭建起更为紧密强劲的合作桥梁,中关村以其独特优势继续发挥纽带作用,为全球发展与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联系在推动创新进程中至关重要,而像中关村论坛这样的盛会,无疑是全球创新力量汇聚、碰撞的绝佳契机,为创新思维的交流与拓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壤。”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女士对中关村论坛不吝赞誉。

“得益于开放、致力于开放的中关村,不会止步。中关村将始终保持开放胸襟,进一步深化科技开放合作,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为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贡献中关村力量。”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说。

见未来:向阳花木易为春

在这里,见未来,向阳花木易为春。

“没走两步,就遇上一个机器人,‘硅基生命’引人注目。”这不是科幻片,而是论坛年会现场的真实写照。

创新创业中关村

,赞355

迎宾机器人妮娅对各类问题都能给予耐心解答、“机器人店员”递上现磨咖啡、“机器人书法家”挥毫泼墨、仿生机器狗即兴表演后空翻……

年会现场如同大型“机器人求职现场”。10余家企业的130多台机器人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五大类核心场景中,展示具身智能技术的商业化潜力。这一切让参会者真切地感受到,未来已来,就在你我身边。

而这一幕幕,展现的是AI在北京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创新图景。

在这里,人们聆听“未来序曲”,感受春暖花开。

“最近业务增长迅速,我感觉,春天来了……”25岁的清华大学博士生付智受邀参加年会的一个人工智能主题平行论坛。两年前,他一手创立的“三人小公司”才在位于中关村东路8号的东升大厦里落脚,两年后的今天,这家年轻企业已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渐入佳境。

“6年前,我们就怀有一颗初心: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让AI真正帮人们做点什么。”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智谱AI创始人张鹏携AI智能体AutoGLM亮相年会开幕式。最初的那个梦想已经成真:从智谱AI诞生的AI智能体AutoGLM已经能让AI跳出对话框,身体力行替人类“干活”。

“我们和合作伙伴一起搭建了24小时的无人药店。下单后,店里是人形机器人从货架上给你取药交给快递员。这样的24小时药店,夜间就不用人不睡觉在那里值班了。人形机器人当家作主。”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表示,实现自主工作、泛化操作的能力真正让人形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帮手,即将开展人形机器人最激动人心的时代。

“汽车操作系统是汽车行业智能化下半场的中枢,也是通往高阶智能体的基座。理想星环OS进行开源,理想汽车将成为全球首家将汽车操作系统开源的车企。”年会上,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透露,理想星环OS预计可以让供应商和主机厂每年节省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操作系统授权费用,将于4月上线开源社区。

年会上,一群外国嘉宾围着一个透明的脑部模型,竖起拇指。

“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它已完成3例人体试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介绍说。

“去年论坛,‘北脑二号’一经发布即获得全球关注,让我们获得了更多投资人抛来的‘橄榄枝’。这大大缩短了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周期。”罗敏敏点赞,“中关村论坛不愧是创新企业的成长‘加速器’、科技成果的转化‘催化剂’。”


有人领跑,有人奔跑,有人起跑。人们看到,中关村的每条赛道上,总有沐浴春光的跑者。

当具身机器人重塑产业图景,当自动驾驶走向更辽阔的天地,当生物医药持续攻克人类健康的难题,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动能满格,创新信心坚定如磐。

这一切,是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保持在6%以上”的生动注脚,是北京多年来累计出台40多项支持政策,不断浇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突出成效。目前,北京已产生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的中关村,更自信了。”年会上,不少中关村的老朋友更开怀:中关村已成长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

今天,科学之春繁花似锦,这是锲而不舍、厚积薄发的结果。

站在春日里回望,中关村春天的故事,如此动人。它的发展之路,是我国科技从陪跑到自强的见证,更是中国开放合作的一面镜子。

“科学的春天”,正在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手中续写——用更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用更坚韧的探索突破边界,成就中国智造的光明前景、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这是对《科学的春天》最深情的致敬,也是对创新中国最美好的礼赞。

春已至,万物生。在一片花海中,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从高处鸟瞰,它形似一枚新叶,嵌入春泥、融入山水。

从“四时皆春”的畅春厅里,到春潮涌动的畅春厅外,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发。

赓续春天的故事,风从中关村来,潮起中关村论坛。推动全球科技合作,打造全球前沿科技风向标,那些属于春天的故事,属于创新中国未来的故事,在中关村,这个春天永不落幕。

来源:创新创业中关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