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发言人介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将于9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审议原子能法草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国家公园法草案、仲裁法修订草案、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危险化学品
【高层法治动态】
【仲裁法修订草案、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等多个法律草案拟审议】
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发言人介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将于9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审议原子能法草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国家公园法草案、仲裁法修订草案、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生态环境法典总则编草案、生态环境法典生态保护编草案等。(来源:央视新闻)
【国咨说】
此次多部法律草案的集中审议,不仅体现了我国立法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适配,更彰显了法治建设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从原子能法到生态环境法典生态保护编草案,涵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生态保护等多个重点领域,标志着立法工作正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制度根基。
【我国拟修订企业破产法,补齐市场退出机制短板】
9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全国人大财经委提请审议的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草案共16章216条,在现行企业破产法基础上,实质新增和修改160余条。(来源:新华社)
【国咨说】
此次修订草案通过系统性的修改,有效回应了实践中的迫切需求,为构建现代化破产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全面性与前瞻性将显著增强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国际竞争力,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内热点】
【摆拍造谣“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者被依法查处】
近期,有网民在网上发布有关“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经查,杨某江伙同其女友陈某心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以直播带货、牟取利益,共同策划、拍摄了以上虚假视频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引起大量网民热议,误导公众产生错误认识,扰乱公共秩序。目前,公安机关依法对杨某江、陈某心分别处以行政处罚。(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国咨说】
本案堪称网络时代“流量造假”现象的典型缩影,其治理亟需法律、技术、教育、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唯有打造一个“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制度环境,方能有效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氛围与公共利益的尊严。
【浙江:听到炒股内幕赚26万后被罚没106万元】
日前,宁波证监局更新披露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宁波证监局对李某刚内幕交易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发现李某刚在办公室门口听到了内幕消息,后操作其亲属账户买入某科技股票,成交金额约30万元,在内幕交易敏感期内盈利26万元。宁波证监局决定对李某刚没收违法所得26万元,并处以80万元的罚款。(来源:鲁中晨报)
【国咨说】
李某刚案再次警示市场参与者,资本市场没有“秘密财富”,只有合规经营才能行稳致远。随着监管科技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任何试图挑战规则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投资者应坚守价值投资理念,远离内幕交易等违法红线,共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国际热点】
【澳大利亚:“蘑菇杀手”被判终身监禁】
9月8日,澳大利亚“毒蘑菇杀人案”宣判。据了解,2023年7月,埃琳邀请已分居丈夫的父母、姨妈夫妇到家中赴宴,用剧毒死帽菇入菜,导致其中三人死于器官衰竭,另一人经救治生还。法官比尔8日裁定,埃琳犯下三项谋杀罪,每项均判处终身监禁;犯下一项谋杀未遂罪,判处25年监禁。数罪并罚,判处终身监禁,且33年内不得假释。(来源:新华社)
【国咨说】
埃琳的终身监禁不仅是对三条逝去生命的交代,更是对人性底线的警示。这起案件提醒我们,信任需谨慎给予,仇恨需及时化解,而法律虽能严惩罪恶,却无法挽回破碎的家庭与逝去的生命。社会需从制度、文化、心理多层面构建防护网,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学者观点】
【刘志强(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实现人权领域的知识迭代和体系重塑】
人权领域“知识系统”工程面临的“知识破碎”困境,是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问题。“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方法论,主要解决理论自觉与主体自觉问题。第一个结合重构人权知识的普遍性,第二个结合明晰知识生产的主体性,两者于时空维度互为表里。人权标识性概念是自主人权概念体系的精粹,提炼于三个基础上:在理论价值上选择“合作”路径;在历史基石上整合“生存”和“发展”权利;在实践拓展上立足“现代化”革新。
合作的价值贯穿体系,生存发展的表述奠基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填充体系。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深度关联、内在一体,集成于“体系性”;只有将自我主张与主动汲取对应知识相结合,“自主性”才能破后而立。在构建路径上,从“合作”一个概念点,到“结合”两条方法线,最后“构建”三种子体系,由微观、中观至宏观,才能实现人权领域的知识迭代和体系重塑。(来源:法律科学202505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国咨说】
构建中国人权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对西方话语霸权的突破,也是对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探索。通过“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创新、标识性概念的提炼与体系性集成,中国有望为人权理论注入东方智慧,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重构,更是文化主体性的觉醒——唯有坚持自主性,才能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真正的普遍性。
【本期资讯团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危机公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