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穿过净土苑大佛台南广场,可沿两侧台阶拜行或徒步上至须弥台。须弥台占地六千平米,内含东林大佛接引圣像、四大菩萨圣像、琉璃金幢、莲花铜雕、七宝香炉、绿植花坛等等。若以我们狭隘受限的视角望去,尚不能完全领略此处设计的神奇与美妙,如若借助航拍工具从空中俯瞰,便能看见宽
净苑巡礼(二十三)净土坛城此间现
原创 文/妙光 江西庐山东林寺
2024年05月19日 07:00 江西
穿过净土苑大佛台南广场,可沿两侧台阶拜行或徒步上至须弥台。须弥台占地六千平米,内含东林大佛接引圣像、四大菩萨圣像、琉璃金幢、莲花铜雕、七宝香炉、绿植花坛等等。若以我们狭隘受限的视角望去,尚不能完全领略此处设计的神奇与美妙,如若借助航拍工具从空中俯瞰,便能看见宽广平正的须弥台上,以光颜巍巍的大佛圣像为中心,周围的各种造设之物,色彩缤纷,交错有序,宏微互映,章法精妙,须弥台乃至大佛台全体,实为一幅震撼壮观的“净土曼陀罗”。
净土曼陀罗
“曼陀罗”,又被称作坛城,以图绘或建筑为表现形式,象征宇宙结构的本源,是对法界真实相的一种空间表达,是最为圣洁圆满的功德与智慧的汇聚之地,也引申为诸佛菩萨聚集之处,或是彻悟的本质。而“净土曼陀罗”,则专指彰显净土法义的坛城,象征的是阿弥陀佛肇建的西方极乐世界。
进入须弥台之净土坛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周那晶莹丰润的汉白玉围栏,围栏上塑有众多莲花童子雕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佥然欣悦,让人不禁油然而生已入莲花佛国之感;围栏内,南面最前方的位置处,树立有两座琉璃金幢,庄严华美,气势盛大,让人仿佛观见了《观无量寿经》中所描述的场景:“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中间大佛圣像之前,供有两组精致典雅、高低交错的金色莲花器具,左右共六个,分别于底座上刻以篆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字样,代表菩萨六度。
右绕大佛圣像前行,得见须弥台内外两圈砌造了多个花坛,外形或似祥云、或似花瓣,坛内各色花卉四季常开。内圈靠圣像左右两侧的花坛则为正圆形,共四个,坛中搭配深浅二色绿植,间错拼栽出“九品往生”字样。
外圈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大佛圣像正对的花坛中,各有一尊镀金铜雕置立于八棱基座之上。北面的镀金铜雕,其造型为金色莲花台上,托举一梵文“阿”字。“阿”乃不生不灭、清净平等之义,是一切法之本源,此处用以表达阿弥陀佛乃法界藏身,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全体功德。
东面的镀金铜雕,其造型为金色莲花台上,托举一金轮,表达法轮常转、净土得弘之义。西边的镀金铜雕,其造型为金色莲花台上,托举一金乌(太阳),寓意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普照十方。
其中“阿”字铜雕附近,还排列安放了十尊金色的香炉。香炉立于青色狮子座上,底承莲台,顶置火焰摩尼珠,中间炉身部分为含苞待放之莲朵模样,上刻各式图案。关于焚香的功德意义,《行事钞》等典籍云“香是佛使”“以能通信”,《炉香赞》亦云:“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此处的十尊香炉,意在表法,彰明极乐世界的各种宝香,弥漫十方法界,具有上供下化的德用。
四大菩萨像
须弥台之四角各有宝庭一座,内供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四大菩萨塑像。宝庭底座刻有莲花、麒麟、狮子、香象、宝器等各种装饰图纹,盖顶四角悬挂铃铎。四位菩萨及塔身,和大佛圣像一样,全部铸铜贴金建造,只是身形比例比大佛小很多,与弥陀法王构成主伴分明的表法格局。
▲须弥台东南角观世音菩萨
其中,观世音菩萨位于须弥台的东南角,大势至菩萨位于西南角,二菩萨呈左右相对、面佛而侍立于两侧的姿态,刚好与中央位置处的阿弥陀佛像,构成完整的西方三圣同框、同体的画面。文殊菩萨位于东北角,普贤菩萨位于西北角,此二菩萨则背对群山,恭立随从于佛后,与弥陀一起面向来人。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四大菩萨,一起出现于此净土曼陀罗中,表明他们其实皆为弥陀救度众生的左臂右膀和得力助手,亦彰明西方极乐世界确为“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之地也。那四菩萨与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着怎样的甚深因缘与紧密联系呢?
据《悲华经》记载,过去久远善持劫中,删提岚世界,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曰不眴,第二王子名曰尼摩,第三王子名曰王众,第八王子名曰泯图。王还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梵志。宝海有一子于彼时成佛,号宝藏如来。
其时,王及千子、诸小王等,皆悉供养宝藏如来,但无一人发心愿求无上菩提。后经宝海梵志教化劝励,及宝藏如来加持摄受,无诤念王发愿肇建清净无忧国土,以名号接引众生往生。宝藏如来与十方诸佛共为其授记:“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常身光照,纵广周匝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无诤念王,即是阿弥陀佛的前身。
不眴太子也发愿,曰:“大王成佛,号无量寿(阿弥陀佛),世界庄严,众生清净,作正法王。是佛世尊,于无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办,入无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时,我于其中修菩萨道,即于是时能作佛事。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眴太子发完愿后,亦得诸佛肯定授记。不眴太子,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前身。
▲须弥台西南角大势至菩萨
尼摩王子亦发愿,曰:“复愿遍出功德光明佛(观世音菩萨)始初成道,我当先请转于法轮,随其说法所经时节,于其中间行菩萨道。是佛涅槃后,正法灭已,我于其后次第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成佛时,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种种庄严,般涅槃后正法住世,如是等事,悉如彼佛,等无有异。”尼摩王子发完愿后,亦得诸佛肯定授记。尼摩王子,即是大势至菩萨的前身。
以上便是“西方三圣”的由来,无诤念王已于十劫前圆成佛果,号“阿弥陀如来”,国土名极乐;观音、势至,依其本愿,现为彼国之候补佛。
▲须弥台东北角文殊菩萨
▲须弥台西北角普贤菩萨
昔善持劫时,还有王众、泯图,及余诸人等,皆在宝藏如来前发菩提愿,并得肯定授记。王众王子即是文殊菩萨的前身,泯图王子即是普贤菩萨的前身。后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继续发愿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并以十大愿王,劝导法身菩萨及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文殊菩萨发愿经》中,文殊菩萨亦发愿曰:“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自然亦会教导圣凡二众,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再看彼时的宝海梵志,观众人立愿毕后,方狮子吼发五百大悲愿,誓取余诸人等愿力所不及之重恶五浊不净土。宝海梵志即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因其悲愿不舍,吾等恶世众生方有机会闻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诸位佛菩萨如今都在践履着他们的誓愿,互融互摄,共同成办度众生西之大佛事,直至尽未来际。
关于东林大佛之“净土曼陀罗”,本期先为大家介绍到此,下期继续!
本文选自《慈护》2023年第2期
来源:念佛思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