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3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几天,朋友圈被一条新闻刷屏了:
“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多吃一个鸡蛋,心脏病和癌症的死亡风险都在升高!”
不少人一边转发,一边默默放下了手里的煎蛋饼。鸡蛋,这个餐桌上的老朋友,怎么突然成了“健康杀手”?
难道我们一直以来对鸡蛋的信任,都是错的?吃鸡蛋真的会增加死亡风险吗?今天我们就来认真聊聊这个话题。
这项被热议的研究,来自2024年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国际大型队列研究。研究人员对30多万名志愿者的饮食习惯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发现:
每天多吃一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相关死亡风险的上升有关。
听上去确实挺吓人。但这类研究,真的是“吃一个鸡蛋=多一份死亡风险”吗?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这是观察性研究,并不能证明“吃鸡蛋”直接导致“死亡率上升”,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像“冰淇淋销量”与“溺水人数”在夏天都上升,但这不代表吃冰淇淋会让人溺水。
其次,这类研究的数据来源多靠问卷,存在回忆偏差,难以确保每个人真实饮食情况的准确性。
所以,研究可以作为提醒,但我们不能只看标题就下结论。
事实上,鸡蛋一直是被营养学界高度评价的食物之一。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
健康成年人每天吃1个鸡蛋,是完全没问题的。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卵磷脂、维生素A、D、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高营养密度的天然食物。
如果说它有“罪”,那大多数指的是胆固醇问题。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大约含有200毫克胆固醇。
但近10年来,全球多项研究已表明:
食物中的胆固醇,并不会显著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决定血胆固醇高低的,更多是总热量、饱和脂肪、体重、遗传因素等。因此,把“鸡蛋=坏胆固醇”这顶帽子,早就被摘下了。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鸡蛋本身没问题,问题可能出在“怎么吃”上。
你想想,生活中常见的鸡蛋吃法有哪些?
咸鸭蛋、咸蛋黄月饼 —— 高钠
荷包蛋、煎蛋 —— 高油
培根蛋堡、蛋炒饭 —— 高脂高热量
如果一个人天天吃油煎鸡蛋+培根+白面包,再配个全糖奶茶,那就不是“鸡蛋”本身的错,而是整体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更何况,研究发现,吃鸡蛋越多的人,往往其他不良饮食习惯也更多,这才是死亡风险上升的真正“幕后黑手”。
鸡蛋到底该怎么吃?记住下面这三句话,就够了。
国家膳食指南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1个鸡蛋即可,不建议超过2个。
对于高胆固醇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议每周控制在3~5个,并遵医嘱调整。
烹饪方式很关键。水煮蛋营养保留最好,油脂摄入最少。蒸蛋次之。
不推荐长期食用煎蛋、炒蛋这类高油做法,尤其是外卖早餐中的“煎蛋+肉饼+奶茶”套餐,热量爆表、营养失衡。
有些人为了减肥,一天吃五六个鸡蛋当主食,甚至不吃蔬菜和粗粮,这种做法营养不均衡,反而有害健康。
鸡蛋应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搭配蔬菜、粗粮、豆制品一起吃,营养吸收更全面。
回到最初的问题:每天多吃一个鸡蛋,真的会增加死亡风险吗?
从科学角度看,不能简单得出这样的结论。
关键不在“吃不吃鸡蛋”,而在于:
怎么吃:吃法决定健康风险;
吃多少:适量是原则;
搭配什么吃:营养是否均衡。
就像水喝多了也会“中毒”,鸡蛋也不例外。它不是“神药”,更不是“毒药”,而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可以放心吃、但别贪嘴的健康食物。
所以,明天早上你还可以继续吃鸡蛋,只要别配五花肉和奶茶就行。
参考资料:[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