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过后,沙特公开批评中式激光武器问题,是想要更先进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7:37 2

摘要:2025年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新型舰载激光武器与车载激光防御系统的亮相,然而美国“Defence-Blog”网站援引沙特“退役军官”的批评言论,却将全球对中国军工技术的关注推向高潮。

2025年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新型舰载激光武器与车载激光防御系统的亮相,然而美国“Defence-Blog”网站援引沙特“退役军官”的批评言论,却将全球对中国军工技术的关注推向高潮。

这一报道恰逢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展示新型舰载激光武器之后,其时间点与信息来源的特殊性,将中国激光武器的国际争议推向台前。

然而剥开舆论迷雾可见,沙特的“批评”或许并非否定合作,而是通过技术博弈寻求更先进装备,而美国的刻意炒作则暴露其对中国军工崛起的焦虑,中沙合作的本质,是超越单纯军购的战略互信深化。

近日,中国刚刚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向世界展示了其最新一代的激光武器系统,可仅仅一天后,美国“Defence-Blog”网站便迅速刊文,援引一位沙特“退役军官”的话,对中国激光武器的实战性能提出了诸多质疑。

这篇报道的时机,巧合得让人不得不深思,而报道中,那位匿名的沙特前军官细数了中国“寂静狩猎者”与“天穹卫士”系统的几大“罪状”。

比如部署时间过长,对山地环境适应性差,以及巨大的能源消耗,文章特别强调了沙漠环境的严峻挑战。

漫天的沙尘不仅会干扰光学跟踪系统的精确性,还会大幅削弱激光束的能量,而酷热高温则迫使系统将大量电力用于冷却而非发射。

这些听起来似乎都是致命缺陷,但有趣的是,它们恰恰是全球所有国家在研发激光武器时都必须面对的普遍技术难题。

就连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HELIOS激光系统,在测试中也频繁因为供电和冷却问题而“翻车”,可西方媒体却巧妙地将这些行业共性挑战,描绘成了中国产品独有的“原罪”,其选择性聚焦的倾向不言而喻。

更具说服力的,是来自战场一线的真实数据,就在今年6月,沙特军方操作中国的“天穹”系统,创下了21次拦截任务全部成功的惊人记录。

而在2024年,部署在朱拜勒港的“寂静猎手”系统更是大放异彩,在一次实战中单日便击落了13架无人机,拦截成功率高达100%,平均每45秒就能解决一个目标。

面对如此卓越的战果,沙特军方甚至曾公开表彰中国技术团队,并为其颁发勋章,这与媒体上的负面叙事形成了讽刺的对比。

省钱才是硬道理

沙特之所以如此青睐中国的激光武器,其背后有着极为紧迫的现实需求,就在数月前,伊朗的弹道导弹成功突破了以色列层层设防的反导系统,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同样面临导弹威胁的沙特。

他们猛然意识到,自己武库中昂贵的传统防空导弹数量终究是有限的,弹药储备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激光武器理论上“无限弹药”的特性,为沙特解决这个“生存悖论”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这种颠覆性的经济效益,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

发射一发“激光炮弹”,电费成本仅需0.1美元,即使算上设备损耗,总成本也不超过11美元。相比之下,一枚“爱国者”导弹的单价高达400万美元,即便是“铁穹”系统,单次拦截成本也达到了5万美元。

用极低的成本换取“改变游戏规则的战场效益”,这笔买卖无论怎么看都无比划算,更何况,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武器,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中国激光武器在小型化、功率和抗干扰能力上实现了关键突破,比如车载版本总重仅8吨,能够在沙漠公路上灵活机动。而独特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则能有效补偿沙尘暴带来的光束扭曲,确保精准命中。

同时在吉赞经济特区,中国帮助沙特建立的无人机工厂正昼夜不停地运转,每月可生产50架无人机,形成可怕的“蜂群战术”。

这些无人机与激光防御系统协同作战,极大提升了沙特的整体防御能力,一位沙特军官在战后报告中兴奋地写道:“激光改变了游戏规则,我们第一次掌握了不对称优势。”

谁在借刀杀人

那么,既然武器如此好用,为何在那个微妙的时间点,会出现所谓的“批评”之声呢?答案藏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

美媒选择在中国展示新型舰载激光武器,LY-1高功率系统后立刻发难,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贬低中国的技术成就,抵消阅兵带来的国际影响力。

美国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曾几何时,凭借“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在激光领域遥遥领先,然而时至今日,其HELIOS系统的最大功率仅为60千瓦,且屡屡因供电和冷却问题而故障频出,甚至难以正式上舰部署。

看着中国激光武器体系从陆基到海基日渐成熟,甚至开始出口多国,美国媒体只能通过这种“酸涩的报道”来安抚其受损的自尊心。

更何况,其传统盟友的武器在实战中也表现平平,美制“萨德”系统在也门拦截胡塞导弹的成功率仅为58%,而法国的“紫菀-30”导弹在沙漠高温下的发射失败率竟高达30%。

这种借“退役军官”之口制造话题,既能引发舆论关注,又能规避外交责任的手法,是西方媒体打压中国技术崛起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套路,其背后甚至不乏挑拨中沙关系的险恶用心。

然而沙特同样是这场博弈中的精明玩家,当他们看到中国阅兵式上展示的,功率高达数百千瓦、甚至具备拦截巡航导弹能力的新型舰载激光武器时,自然会感到自己手中现役的装备已经不够先进。

因此此时通过某些渠道释放出的“批评”,更像是一种高明的砍价策略,他们并非真的在抱怨武器不好用,而是希望通过制造一定的舆论压力,为自己争取获得更高端、更先进的中国激光技术的谈判筹码。这招棋,走得相当巧妙。

中国激光武器的采购,仅仅是沙特战略大棋局中的一步,它像一个缩影,清晰地反映出这个中东大国正在加速“向东看”,以寻求摆脱对西方单一依赖,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防务合作一直由美系装备主导,但沙特正亲手拆解这一传统框架。

中国武器的“三无优势”,无政治附加条件、无技术封锁、无维修拖延,正成为其在中东市场上的核心吸引力,这与美国只卖成品、从不转让核心技术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沙特不仅购买中国的成品武器,还积极引进生产线和技术,这种深度合作模式显示了双方高度的战略互信。

事实上,这份信任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沙特就通过代号“金轮计划”的行动,秘密引进了中国的东风-3弹道导弹。

如今沙特面临着一个深刻的“生存悖论”,经济和技术上日益依赖中国,而传统安全上却仍部分捆绑于美国,即便拥有大量美制装备,其指挥数据依然要向美军中央司令部汇报,这让沙特王室深感不安。

他们意识到,尽管武库堆满了最先进的武器,但安全感却日益稀薄,真正的安全,并不在于武器库的厚度,而在于能否在大国博弈中走出一条独立的道路。

结语

美国媒体对沙特“批评”的迅速放大,本质上是对中国技术崛起的针对性打压,此次借沙特之口发声,更是精准踩在中国阅兵展示国防实力的时间节点,试图抵消中国激光武器的国际威慑力。

而沙特选择“退役军官”而非现役官员发声,既规避了外交责任,又保留了与中国协商的余地,其批评内容聚焦“环境适应性”等可改进的技术细节,而非否定武器核心性能,实则为后续谈判埋下伏笔。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Saudi military slams Chinese laser weapon(沙特军方批评中国激光武器)》——Defence-Blog(国防博客)——https://defence-blog.com/saudi-military-slams-chinese-laser-weapon/

来源:青天御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