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年宪法的诞生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重大事件,它的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由国家组织、在各方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迅速步入正轨的,在国际传播中起了引领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英文版(1954年)。
□ 代昕
全国人大图书馆珍藏了1954年9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
为何在70年前,中文版本和外文版本的宪法单行本几乎同时出版呢?这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便于在国内较好地贯彻实施,二是便于在国际上进行宣传。
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英文的翻译就在同步进行。宪法一通过,就有了完整的英文版,可以及时向国际社会发布。
1954年宪法的诞生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重大事件,它的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由国家组织、在各方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迅速步入正轨的,在国际传播中起了引领作用。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日新华社即播发消息,由外文社、新华社和部分外籍专家参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英译本)完成。
1954年宪法的英文单行本共有四版,分别于1954年、1955年、1956年和1961年发行。还有俄、阿、印尼等苏联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语言。1954年,各语种单行本发行量均在1万册左右,发行总量超65000册。1955年,英文单行本发行数量达31690册。印尼于1950年与我国建交后,我国宪法印尼文单行本在1955年的发行量大幅提高。埃及、叙利亚、也门、阿富汗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与我国建交,因此,1954年阿拉伯文单行本发行最多,为12140册。1954年12月,外文社出版西班牙文单行本。国际书店与乌拉圭共产党主办的人民联合出版社协调后,该单行本在乌拉圭发行。1956年,西班牙语单行本发行量升至36630册。
1954年宪法通过之前,毛泽东就预言它在国际上会发生影响。他说,在民主阵营中,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都会发生影响。我们的宪法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但也带有国际性,是民族现象,也是国际现象的一种。1954年宪法总结了我国的革命经验和建设经验,同时也是本国经验和国际经验的结合。我们的宪法比起英国、法国、美国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我们优越于他们。
新中国宪法的翻译出版,本身就彰显了宪法自信。这种自信,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
(作者单位:全国人大图书馆)
来源:甘肃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