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份,管理层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2)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促进应急通信应用等。
卫星互联,星辰大海!
深空经济,正在打响新一轮争夺战!
1、政策驱动
下面 ,我们来梳理一下近期卫星互联行业相关的政策驱动和进展:
8月份,管理层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2)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促进应急通信应用等。
9月4日,深空经济战略提出:在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上,首次系统发布深空互联网等十大产业方向,推动卫星通信向地外天体资源开发延伸。、十大产业方向包括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9月8日,中国联通获卫星移动通信许可:成为继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后第三家拥有该资质的运营商,可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等场景应用。
9月份,合肥深空科学城开工:启动一期建设,包括1号 AIT厂房、国际协作中心、数据中心等设施,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小行星防御系统等任务,预计2026年建成亚洲最大深空探测总装测试基地。
星座组网与发射计划:千帆星座(G60星链)计划年底前完成648颗卫星组网,实现区域覆盖。目前已完成五批次90颗卫星发射,剩余558颗将通过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等火箭以 “一箭 18 星” 方式批量部署。
GW 星座(星网工程)计划年底前发射技术试验卫星,启动批量组网前的轨道测试与频谱协调,为 2026 年大规模发射奠定基础。
目前,国家级低轨星座规模化组网进入攻坚期!
2、产业布局
国内的微信互联产业布局,以及国内的三大星座计划:
国内主导公司
1)央企国家队:
中国星网:作为战略级主体,主导 GW 星座建设,目标发射 1.3 万颗卫星,构建空天一体 6G 基础设施。其低轨 07组卫星于 2025 年 8 月 4 日成功发射,标志着组网节奏从 “月级” 提升至 “3-5天级”,累计在轨卫星达 160 颗。
航天科技集团:鸿雁星座计划发射 300颗卫星,侧重极地通信与应急保障,2025 年完成首颗技术验证星发射。
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已部署 4颗试验星,2025 年启动 “楚天” 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探索 150-300km 轨道的高精度遥感应用。
2)民营生力军:
上海垣信:千帆星座(G60 星链)计划发射1.5万颗卫星,截至 2025年 8 月已完成5次 “一箭18星” 发射,累计 90颗卫星在轨,目标 2025 年底实现区域覆盖。2024 年67元A轮融资创行业纪录,资本助力下产能加速释放。
蓝箭航天:鸿鹄 - 3星座规划发射1万颗卫星,配套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完成 10 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预计2025年底启动组网。
银河航天:“小蜘蛛网” 试验星座完成香港网联自动驾驶验证,时延小于 100毫秒,为6G车路协同提供技术储备。
九天微星 / 国电高科:分别运营 “九天”“天启” 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已实现全球8分钟重访,服务海洋监测与应急通信。
三大万颗级星座计划:
1)GW 星座(星网计划)
战略定位:以国家安全为核心,融合通信、导航、遥感功能,构建覆盖全球的 6G 基础设施,支撑军事通信与民用宽带服务。
技术突破:采用激光星间链路技术,单星带宽达 0Gbps,轨道高度与星链仅差 50公里,具备频谱资源争夺主动权。
组网进展:2025年7 月实现 “三天两发” 高密度发射,累计160颗卫星在轨,预计 2026年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
2)千帆星座(G60 星链)
市场导向:聚焦国际市场,使用 Ku/Q/V 频段为海外用户提供低成本宽带服务,单星成本控制在200美元以内。
产能布局:在嘉兴建设年产 500颗卫星的智能化产线,2025年通过7次发射招标锁定 2026年前的组网能力。
应用落地:首批18颗卫星搭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提升全球航运监管效率。
3)鸿鹄 - 3星座
技术探索:首创 “一箭多星 + 可回收火箭” 模式,朱雀三号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完成九机并联热试车,复用次数目标达10次。
生态协同:与阿里云合作开发星上边缘计算平台,探索卫星数据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
阶段目标:2025年完成关键技术验证,2026年启动首批100颗卫星发射。
3、核心逻辑
我在去年8月份就讲过卫星互联网的政策驱动的逻辑,主要有两个:
第一,先到先得:低轨卫星互联网整个地球最多一共有6-8万个位置,并且是“先到先得”,谁先发射归谁。
目前马斯克的starlink2024年的发射计划就达到12000颗,到2027年总共将部署42000颗卫星。所以中国必须追赶,否则一旦全部被占据,将不再有机会,时间不等人。
第二,申报时效:ITU联盟规定,申报7年内必须发射,否则额度失效。2019年为了占据低轨的名额,我们提前申报了发射计划。
按照规定,中国要在2027年内完成发射,也就是说未来3-4年必须发射完1.6万颗,平均每年5000颗左右,整个产业链在明后年会完成一次大爆发。
这将意味着卫星制造加卫星发射的市场规模达到了万亿级别,同时带动6万亿的地面设备市场和5万亿的卫星服务市场!
随着星链+6G密集组网与技术融合加速!
而6G一旦实现商用,一场不亚于人工智能的超级风口将诞生!
如果你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决不能再错过卫星互联网的星辰大海,我们正处于爆发的前夕,产业链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产业拆解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游以技术突破降本,中游以基础设施扩容,下游以场景创新盈利,形成 “制造 - 发射 - 应用” 闭环,推动卫星互联网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商用。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拆解:
1)上游:技术攻坚与量产革命(占比10%)
卫星制造(5%)
模块化量产突破:银河航天建成国内首条卫星智能制造产线,通过 AI 生产管理系统和智能装配机器人,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 80%,实现年产百颗 1000 公斤级卫星能力。吉利卫星超级工厂以 28 天 / 颗的 “汽车级” 速度量产卫星,成本降低 45%。
核心技术自主化:电推进技术(国光电气行波管、隆盛科技微推进系统)提升卫星轨道保持能力 3 倍以上;民营企在星敏感器(天银机电精度 0.01 角秒)、射频芯片(臻镭科技功耗降 40%)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载荷技术领先:航天环宇星载相控阵天线、陕西华达高频电连接器支撑星间激光通信及手机直连卫星应用,创意信息基带载荷份额 > 75%,盟升电子射频天线份额 > 70%。
代表公司:中国卫星(星座核心供应商);航天环宇(星载天线龙头);铖昌科技(T/R 芯片主力);天银机电(星敏感器领先);创意信息(基带载荷主导);臻镭科技(宇航芯片主力);航天电子(星间激光通信主力)
卫星发射(2%)
可回收火箭突破: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液氧甲烷火箭计划 2026 年实现入轨回收,深蓝航天 “星云一号” 目标发射成本降至 2 万元 / 公斤。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常态化发射能力达 3-5 天 / 次,二期年发射能力超 60 发。、
代表公司:金风科技(参股蓝箭航天);斯瑞新材(火箭推力室材料);超捷股份(火箭紧固件供应商);泰胜风能(箭体结构龙头);国机精工(火箭高精度轴承)
2)中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升级(占比20%)
地面设备(50%)
天地融合终端:天通一号系统支持手机直连卫星,海格通信终端实现北斗短报文与卫星通话双模通信,广泛应用于远洋、科考场景。安徽池州构建 “火箭 + 卫星 + 材料” 全产业链生态圈,星河动力 “智神星一号” 液体火箭动力系统本地化配套率超 70%。
代表公司:海格通信(双模终端龙头);信科移动(信关站集成商);金信诺(高频连接器主力);盛路通信(相控阵终端领先)
卫星运营(44%)
高低轨互补网络:中国卫通 “中星” 系列(广播电视传输)与星网集团 GW 星座(6G 基础设施)形成互补,高通量卫星总容量预计 “十四五” 末超 500Gbps。
数据服务创新:国星宇航首创 “卫星数据即服务” 模式,AI 算法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城市治理、文旅规划解决方案,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 120%。
代表公司:中国卫通(卫星运营龙头);三维通信(全球海域覆盖);中国电信(手机直连服务商)
3)下游:场景裂变与商业模式(占比70%)
通信应用
手机直连卫星:中国电信用户数突破百万,覆盖应急救灾、偏远教育;三维通信卫星宽带服务覆盖全球 90% 海域,支撑远洋船舶实时数据传输。
国际拓展:银河航天与泰国 True 集团合作,在东盟地区实现海事通信覆盖;吉利星座车载通信模块搭载于极氪 001 FR 车型,实现 “不换卡不换号” 直连。
代表公司:振芯科技(应急通信终端);震有科技(车载卫星通信)
高精度监测:千乘探索 SAR 卫星可识别 0.5 米级地面目标,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碳排放交易;银河航天 SAR 卫星组网实现全球地表形变毫米级监测。
来源:金融梦想家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