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调称77%民众反感中国,而在中国,又有多少人看好美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7:17 1

摘要:今年4月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引人关注的民调,显示仍有约77%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抱有负面看法,而在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观感也在发生显著转变。那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两国民众的相互看法?

近年来,伴随着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与科技等多领域的摩擦不断,普通民众对彼此的相互认知也持续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今年4月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引人关注的民调,显示仍有约77%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抱有负面看法,而在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观感也在发生显著转变。那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两国民众的相互看法?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于3月底开展的调查,仍有约77%的美国成年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但这已经是相关数据五年以来的首次明显下降。

其中“非常负面”的比例从去年的43%下降至33%,降幅明显,仅有33%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敌人”,远低于去年的42%,而近一半的人认为中国是“竞争者”,还有6%的人视中国为“合作伙伴”,这一变化打破了近五年来负面情绪持续攀升的态势。

近年来,不少美国年轻网民通过社交平台TikTok、小红书等,在这里他们不仅分享生活,也更直接地接触到中国普通人的真实状态,接触到更多来自中国的第一手信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民间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通过非传统渠道了解中国。一些美国内容创作者拍摄的中国城市生活、科技应用和文化场景,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塑造的刻板印象。

许多年轻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并非如某些媒体报道中那样“遥远而充满威胁”,而是一个既有现代活力又保留文化传统的国家。

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政府对华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开始产生质疑。

同一项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认为,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反而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购买力,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支持继续推行强硬贸易措施,尽管额米国民众对华整体负面观感仍占多数,但美国社会内部在对华问题上的看法正逐渐趋于多元和理性。

这种民意上的“微妙转向”,也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埋下了更多可能性。那么中国民众又是如何看待美国的呢?

相比美国,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在近十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较早的数据,2010年时约有58%的中国人对美国抱有好感,而到了2021年,这一比例下降至40%左右,负面观感者则升至53%。

2023年《南华早报》联合多家高校发布的调查进一步显示,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负面情绪远高于欧洲国家,约有43%的中国受访者对美国表示“非常没有好感”,仅有约23%的人持正面态度。

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民众对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好感度明显更高,有近70%的受访者对德国表达了好感。分析指出,这种差异既源于各国在历史上的对华政策不同,也来自于近期真实的社会体验。

欧洲国家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华交流往往更为温和务实,而美国则在贸易、科技、地域政治等方面屡屡采取遏制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

此外,美国国内社会矛盾频发,如种族冲突、医疗体系问题、枪击事件、党派恶斗等,也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至中国,削弱了不少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对美国的传统“滤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国虽为发达国家,但也面临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并非想象中的完美。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中国民众全盘否定美国,虽然对美国整体看法偏负面,但中国民众通常能区分美国政府、美国社会与美国普通人。很多人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但仍认可其在科技、文化、创新等领域的成就,并希望两国能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等议题上开展合作。

那么,为什么两国民众在相互认知上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民意的走向呢?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对方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皮尤数据显示,美国18至29岁的年轻人中,对中国持“非常负面”态度的比例远低于年长者。在中国,90后、00后群体对美国乃至欧洲的整体观感也往往更趋理性与平和。

导致代际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

在过去,民众了解外国主要依靠传统媒体,而媒体的叙事框架往往受到国家政策、意识形态、媒体立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在短视频、社交平台、跨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年轻人更依赖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和跨境文化交流获取信息,而非传统新闻媒体。

很多美国年轻人通过YouTube博主或TikTok用户拍摄的中国日常,直观地了解到中国的现代化面貌,曾经爆火的“甲亢哥”,通过直播中国街头小吃、城市交通、市井生活等内容,无意中就完成了一场“去标签化”的文化传播。

同样,中国年轻人也通过美剧、留学经历、海外博主等渠道,多维度认识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看到了美国社会除了政治宣传以外的另一面,这种信息传播途径,往往比官方话语或媒体议程更具说服力。

另一方面,两国在舆论场上的叙事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以往美国某些政客和媒体热衷于渲染“中国威胁”,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声音开始打破这种对立叙事。

不过这种认知转变并不是对称的,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仍多数停留在浅层的文化符号和生活场景,而中国年轻人因语言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往往能更深入地接触到西方的舆论场和社会讨论。

但无论如何,在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双重推动下,国际社会的信息屏障正在被打破,认知战的话语权也逐渐从精英流向大众。

尽管目前看来,中美两国民众对彼此的看法仍以负面或谨慎为主,但已经有更多人开始愿意超越标签、主动了解对方,年轻一代尤其显示出更加开放和平的心态。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民意起伏也属正常,但两国社会始终存在大量希望和平竞争、共处共赢的普通人群,无论是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依赖,还是中国学生对美国科技与文化的兴趣,都说明民间纽带并未被政治分歧完全切断。

中美之间并不需要完全一致才能共存,差异固然存在,但通过更多元的沟通渠道和更开放的社会对话,两国人民完全可以逐步建立更加客观、全面、理性的相互认知,而这正是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稳定与合作的重要基础。

美民调称“视中国为敌”的美国人在减少,专家解读——环球时报2025-04-19

调查显示:中国人对美好感度直线下降——新华社客户端2022-03-23 17:04

53国民调:美国受欢迎程度下降——环球时报2024-05-09 08:24北京

最新民调:美国人对中国敌意下降了……——新华日报2025年04月21日

港媒:调查发现,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远比对欧洲更负面——环球网2023-01-17

来源:小铭有点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