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年之随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5:10 1

摘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由农耕文明孕育而成的中华传统文明,对自然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根据季节的转化所产生的各种物候现象,逐步形成了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年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成了中国人节日文化中所含精神份量最重的一个节日。中国人过两个年,一

文/博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由农耕文明孕育而成的中华传统文明,对自然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根据季节的转化所产生的各种物候现象,逐步形成了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年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成了中国人节日文化中所含精神份量最重的一个节日。中国人过两个年,一个是跟西方一样的公历新年,另一个则是传统的农历年,农历年现在叫“春节”。“春节”这个称呼出现得较晚,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权以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在1912年宣布使用公历后才正式确立。每年公历的1月1日被定为新年(元旦)。与此同时,我们祖祖辈辈一直过的农历年则被改称为“春节”。虽然已经沿袭了一百多年了,但老百姓依然喜欢用“过年”这一说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历史上,年的确切日期有过几次大的变动。夏朝将年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改为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时则改到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制定《太初历》,年才重新被确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从汉代一直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间,年一直固定在正月初一,再没有改变。虽然民国时期把传统的年改称为“春节”,但是年的记忆已经进入老百姓的精神血液之中,因此老百姓仍习惯说“过年”,过年期间走亲串门,仍说“拜年”。在过年那几天,大家一般不提公历日期,仍说农历的初一、初二、初三,直到整个正月结束。为什么呢?这就是民俗的力量和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力量。

中国的节日除去文化的力量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农耕传统。我们的农耕历史有多长呢?根据考古研究得知:北方的陕西半坡遗址有6000年历史,南方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则更是有7000年的历史。农耕文明最重视“年”,因为农耕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一个完整周期正好是一年。一年之中,四季更替,万物生灵一岁一枯荣,这是自然的规律。随着人们对这个规律的逐步认识和熟悉,中国人基本上按照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并完成一年的劳作,有了自己的劳动收获作为生活的保障。

几千年以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与生产规律中生存和延续下来的。农耕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天气的阴晴和冷暖变化对中国人来说格外敏感。传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农事活动中,逐步综合了太阳、太阴的周期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几千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农耕生活就是人与大自然打交道。大自然有时风调雨顺,给人们一个五谷丰登的丰收年;有时也会发点脾气,给人们制造一些天灾。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对大自然也就充满敬畏之心。

每当新年到来,这种敬畏尤为突出,人们祈望新的一年天安地宁,人寿年丰。人们的这些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和呈现出来,比如绘画、歌曲、舞蹈、美食,以及庄严的敬神仪式。凡是被大家认同的并接受的,便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民间流行的年俗。中国地域辽阔,民风差异很大,自然过年的习俗也有地域和习俗差异。尽管如此,各地的民俗不断积累,愈来愈多,愈来愈密集,并且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不同地域的风俗也在相互交流中加以融合。由于年是在农闲时节,人们大都停止了农事劳作,因此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年自然就过得愈来愈长,以至于从头年的腊月到转年的整个正月,人们都陶醉在过年的氛围之中,尤其是在农村,过年的风俗和仪式感格外强烈和鲜明。

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春暖花开的江南,从国内,到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在过年。真可谓是全体华人共同参与的。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开始参与到过年的活动中来。就在今年,伴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节日氛围正在全世界蔓延开来。年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影响力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人过年,绝不是单纯地追求心情快乐,人们更是在这些日子里尽情表达一种生活理想和家国情怀。在艰苦的农耕时代,这种理想的极致就是——金玉满堂和五谷丰登。可以想象,当这种渴望,一年一度地在全民身上爆发出来,会是怎样的分量?它是鼓舞人们克服生活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自古以来,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都在为温饱问题的解决,做着各种各样的奋斗。温饱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前无古人的创新实践和大胆探索,最终得以彻底完成的。

当今中国是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一个伟大时代。人们享受着先辈们无法想象的富足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历经几千年的年文化已经沉淀成人们的“年心理”,这种心理经过文化的洗礼得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于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普遍有一种“年心理”,就是必须把年过好,因为我们把年当作一种美好新生活的展示。通过这种展示,让人们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下,得以充分释放。过年必须在吃好、喝好、穿好的同时,还要保持内心的精神快乐,通过各种仪式感极强的的活动,让自己玩得尽兴。曾经在民间流行的童谣“新年到、新年到,小姑娘戴花,小小子放炮,老头子要戴新毡帽,老婆子捧着大花糕”,曾经是贫瘠岁月里过年时的理想生活。现在早已经不愁吃穿的中国人已经开始从文化层面来打造年文化。

年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文化,本身带有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从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从年的色彩、形象、活动到语言和心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体系。它把人的情感、生活、时间,与天地、大自然,与生命、未来紧密而温暖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年——春节,便有了无可估量的生命力与精神吸引日,成了普天下所有华人最重要的节日。

作者简历:博华系陈士葆之笔名。1964年出生于博兴县,中学高级教师。生性淡泊,雅好读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将自己生活中所感所悟借助灵动的文字写成各种随笔散文,用博华之笔名发表于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来源:奇幻喜鹊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