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对中国统一大业的态度大变?台海若开战,俄军会有什么动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4:46 1

摘要:中俄关系因其战略深度而备受关注,尤其在涉及中国统一大业时,俄罗斯的态度往往成为焦点。近年来,俄乌冲突的持续与美俄关系的波动,使得外界对俄罗斯在中国台海问题上的立场产生诸多猜测。特别是2025年3月,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中出现的变化,在坊间引发了

中俄关系因其战略深度而备受关注,尤其在涉及中国统一大业时,俄罗斯的态度往往成为焦点。近年来,俄乌冲突的持续与美俄关系的波动,使得外界对俄罗斯在中国台海问题上的立场产生诸多猜测。特别是2025年3月,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中出现的变化,在坊间引发了关于中俄合作是否稳固的讨论。若台海局势升级至战争,俄罗斯会采取何种动向?

2025年3月,鲁登科对路透社表示:

“克里姆林宫的判断是,在台湾问题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对军事解决方案不感兴趣。目前国际舆论上对台海危机的担忧与猜测,都充斥着人为因素。俄罗斯认为,有人在刻意渲染台湾问题,推高紧张局势,试图在浑水摸鱼,俄罗斯则不愿意掺和这件事,也不想公开指责幕后推手。”

这一表述不仅语气温和,对美国的态度也显著软化,甚至避免直接点名批评。

相比之下,2024年11月23日,鲁登科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曾发表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当时说:

“是美国违反‘一中原则’,打着‘维持现状’的旗号加强美台勾连,目的是挑衅中国,激化亚太安全局势,满足一己私利。”

他的立场明确而强硬,将美国视为台海紧张局势的主要责任方。这种前后反差十分明显,从直指美国挑衅到模糊表态并淡化冲突风险,显示出俄罗斯外交口径的重大调整。

这一变化引发了部分人士的担忧。一些网友质疑,俄罗斯是否在特朗普上台后,因美俄关系缓和而调整对华政策,甚至可能为与美国达成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而在台海问题上“牺牲”中国支持。

有人担心,若台海局势升级,俄罗斯的态度变化可能削弱中俄间的战略默契。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疑虑有些过度解读。俄罗斯的立场调整更多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策略性应对,而非对中国统一大业的根本背离。

事实上,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普京及俄罗斯政府对“中国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就已显现出模糊特征。2021年,普京在接受美国CNBC记者采访时被问及:“如果中国以武力解放台湾,俄罗斯会采取何种行动?”

他的回应是“微微一笑”:“大陆以武力解决台湾,我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常说,政治中没有‘如果’,虚拟语气在政治上并不适用,因此我对大陆统一台湾没有意见,因为此事并未发生。”

这一回答既回避了直接表态,又体现了中俄关系中的微妙平衡。

普京未否认中国统一台湾的合法性,这与俄罗斯长期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相符。例如,2022年2月4日中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俄方重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

但他同时未明确支持武力手段,保留了外交上的灵活空间。这种表述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俄罗斯处理中国核心利益问题时的惯常策略。

鲁登科确实有态度转变,此前俄美关系紧张,俄罗斯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批判美国的机会;如今特朗普上台,美俄寻求媾和,鲁登科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就模糊了很多。

2024年11月,俄美关系剑拔弩张,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受挫,经济因制裁承压,鲁登科的强硬表态符合当时的反美基调。然而,2025年特朗普上台后,美俄通过“穿梭会谈”等途径寻求缓和,俄罗斯为避免刺激美国,在台海问题上降低了批评力度。

事实上,这是俄罗斯国家利益使然。只要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承认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就不用要求太多。中俄关系虽紧密,但并非无条件捆绑,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自身稳定,而非为中国承担额外风险。

这种模糊态度反映了中俄之间的一种默契。中俄保持着深度的战略合作,常被视为“背靠背”的伙伴,但在涉及对方核心地缘利益时,双方均避免深度介入,更不会公开反对。例如,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保持中立,未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也未支持乌克兰及西方的立场,仅维持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对此,俄罗斯就已经很感激了。

同样,俄罗斯在台海问题上也倾向于中立,既不支持“台独”,也不直接参与中国的统一行动。这种相互克制的默契,是中俄关系稳定但有限的重要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若台海战争真正爆发,俄罗斯会采取何种立场和行动?还会采取模糊政策吗?

特朗普上台后,显然希望通过缓和俄乌冲突拉拢俄罗斯,共同遏制中国。为此,美俄乌三方在沙特举行“穿梭会谈”,试图促成停火协议。然而,谈判成果有限,仅就黑海航运安全和30天不攻击能源设施达成共识,未能解决核心问题。

特朗普随后对普京发出通牒,表示对其“非常生气”,并威胁实施“二级关税”,即对继续与俄罗斯进行石油贸易的国家征收额外关税,以迫使普京妥协。

特朗普的意图清晰可见:若普京屈服,美国可通过结束俄乌冲突赢得外交声誉,并控制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如钛、锂;若普京拒绝,美国则通过关税削弱俄罗斯经济,同时牵制中国。

然而,俄罗斯并未屈从这一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外长访问俄罗斯,与俄方高层会晤,表明中俄高度互信。这显示,特朗普试图“联俄制华”的策略难以奏效。

既然俄罗斯不会在台海问题上帮助美国,那么俄罗斯具体会做什么动作呢?

首先,美国无法离间中俄关系,但俄罗斯也不可能直接派兵策应中国。中俄之间的默契决定了其在军事上保持中立,不会参与台海战场。

然而,在其他领域,俄罗斯可能采取以下行动:

首先是外交支持:俄罗斯将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并在联合国安理会为中国发声。若西方推动对中国的制裁提案,俄罗斯可能动用否决权。这不仅是履行中俄联合声明的承诺,也是维护其反霸权立场。

在经济上,俄罗斯可能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合作,确保能源、矿产和粮食通道畅通,以缓解中国因美国封锁或制裁造成的损失。2023年,俄罗斯石油占中国进口的20%,小麦占进口的30%。战争期间,这一比例可能进一步提升,助力中国稳定经济。这与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行动方式一致。

在舆论上,俄罗斯可能避免直接评论中国武力行动的细节,仅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保持尊重中国主权的立场。这与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低调态度一致,避免为冲突增添变数。

俄罗斯若能做到上述三点,已是对中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支持。中俄并非盟友,而是反霸路上的同路人。同时,中国也不需要俄罗斯的军事援助。对付“台独”势力,解放军有足够实力,即使美国介入,也无法改变局势。中俄关系虽有共同利益,但各自的地缘挑战需各自应对。

正如牙齿蛀牙时无需嘴唇帮忙剔除,中国统一大业的关键在于自身,而非外援。

无论俄罗斯态度如何调整,中国统一大业的成败最终取决于自身实力。当前,中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35%,军事实力持续增强。根据西方媒体估计,解放军歼-20战机年产量约100架,海军航母及055型驱逐舰不断服役,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足以威慑美国介入。

相比之下,美国虽在亚太部署第七舰队,拥有50艘战舰、350架飞机,但其工业基础空心化,军舰数量从500艘降至280艘,F-35战机因质量问题被拒收。兰德公司多次推演显示,美军在台海近海作战难以获胜。台湾当局的军力更显薄弱,其F-16机群老旧,士气低落。在这种实力对比下,中国无需依赖俄罗斯的军事支持。

俄罗斯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外交和经济领域,其有限参与已足以体现中俄合作的诚意。中俄关系虽非“唇亡齿寒”,但在反霸权和维护多极化秩序上仍有共同立场。台海战争若爆发,俄罗斯的动向不会改变中国胜利的结局。

俄罗斯对中国统一大业的态度从强硬到模糊,更多是美俄关系缓和下的策略调整,而非背弃中国。普京早在2021年就表明了对台海问题的中立立场,这一默契贯穿中俄关系始终。台海若开战,俄罗斯不会出兵策应,但会在外交、经济上支持中国,同时保持舆论克制。特朗普的“联俄制华”注定落空,而中国的自立自强才是统一大业的关键。俄罗斯的角色有限,却已足够,中俄各自守好自家领域,方是长久之道。

来源:陶陶读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