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前,我辞掉了月薪9000的工作,揣着“靠写文拍视频实现时间自由”的幻想回了家。那时总觉得,上班是“被老板压榨”,自己做点小生意才是“体面活”。可一年过去,银行卡里只躺着3万块——这已经是平台数据里“超过90%同频创作者”的收入,却连孩子学费、房租、全家医保这
年前,我辞掉了月薪9000的工作,揣着“靠写文拍视频实现时间自由”的幻想回了家。那时总觉得,上班是“被老板压榨”,自己做点小生意才是“体面活”。可一年过去,银行卡里只躺着3万块——这已经是平台数据里“超过90%同频创作者”的收入,却连孩子学费、房租、全家医保这些硬性开支都兜不住。
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刷后台看有没有新收益,稿子改了七八版还被甲方退回,拍的视频播放量总在三位数徘徊。起初还能安慰自己“慢慢来”,后来看着冰箱里越来越空的菜篮,看着老婆偷偷算账单时皱起的眉头,才发现“自由”的背后,是没底的焦虑和失控的生活:作息乱了,凌晨两三点还在改文案,中午才爬起来吃第一口饭;社交断了,以前同事聚餐、周末约饭的热闹,变成了整天对着电脑自言自语;连身体也垮了,久坐让腰间盘突出犯了,情绪低落时连门都不想出。
前几天刷到闺蜜的朋友圈,她去年跟风“辞职躺平”,说要“给自己放个长假”。结果半年就把积蓄花光,还欠了信用卡,如今想找工作却处处碰壁——以前做行政的经验,在家歇了半年就成了“过时技能”,面试时连最新的办公软件都操作不熟练,HR一句“你这一年没工作,能适应快节奏吗”,就让她红了眼。她私信我:“早知道当初不瞎折腾,哪怕工资少点,至少心里踏实。”
我们总把“上班”想成“被迫谋生”,却忘了工作给的,远不止那点工资。它给你规律的作息: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点下班,三餐有了准头,连失眠都少了;它给你“被需要”的价值感:哪怕是帮同事改个PPT,完成领导交代的小任务,那种“我有用”的踏实,是在家啃老本换不来的;它还逼着你进步:被客户骂“方案不行”,你会连夜查资料学新方法;同事用新工具提高效率,你也会偷偷跟着学——这些“被迫成长”,恰恰是对抗岁月最硬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工作是你和世界的“连接点”。在家待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小到只剩下手机屏幕里的点赞和评论;而上班时,和同事的一句闲聊,和客户的一次对接,甚至是开会时的一场争论,都在帮你更新对世界的认知。那些你以为“没用”的社交,说不定哪天就成了你的机会;那些你觉得“麻烦”的难题,解决后都是你的本事。
现在我终于明白,不是工作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工作。它不是枷锁,是给生活兜底的安全感,是让我们保持活力的“充电桩”,是帮我们对抗焦虑的“解药”。与其在家耗着内耗,不如出门找份工作——哪怕工资没以前高,哪怕事情有点杂,至少你在往前走,至少你的日子是踏实的。
别再迷信“不上班也能活很好”的神话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上班才是最稳的“人间清醒”。
来源:涵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