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白露一过,门诊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有人突然咳嗽久治不愈,有人反复腹泻找不到原因,还有人莫名全身乏力、睡不安稳。很多人以为“夏天病没养好”,其实问题出在换季的“隐性伤害”上。
每年白露一过,门诊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有人突然咳嗽久治不愈,有人反复腹泻找不到原因,还有人莫名全身乏力、睡不安稳。很多人以为“夏天病没养好”,其实问题出在换季的“隐性伤害”上。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意味着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湿热渐退,燥气初起。中医有言:“白露身不露。”
可现实中,依然有不少人穿得少、吃得凉、熬得晚、补得猛,结果身体悄悄“中招”。不仅气管、胃肠、皮肤容易出问题,连情绪和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
白露之后,哪些日常行为容易让你生病?又该如何调整?下面这4件事,若不及时刹车,可能会成为你秋季健康的“绊脚石”。
很多人到了秋天仍然习惯光脚踩地板、穿短裤、吃冰品,觉得“天气还没冷透”,其实这是个误区。白露过后,地面湿冷开始上升,尤其清晨和夜晚,气温骤降,寒湿之气最容易从脚部侵入。
我们的双脚分布着许多重要穴位和神经末梢,受寒后不仅可能引发风湿疼痛、腹泻,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和内分泌功能。特别是女性,脚部受凉还可能导致月经不调或宫寒症状加重。
2022年《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白露后一周内,脚部保暖不良者出现胃肠不适的概率比保暖组高出38%。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被忽视的健康风险。
停止“凉养生”,是秋天的第一课。换上袜子、拖鞋,坚持泡脚,尤其是晚上用温水泡脚15分钟,不仅能驱寒,还能改善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
每年一到白露,就有人开始“贴秋膘”:鸡汤、牛肉、羊肉轮番上桌,甚至吃起了人参、黄芪、鹿茸等补品。殊不知,进补并不是越补越好,尤其是体质偏热或湿重的人,盲目进补可能适得其反。
秋季是“燥”气当令,人体容易上火、口干、便秘,过度进补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会增加代谢负担,引发内热、痤疮、消化不良等问题。
2023年《临床营养杂志》一项针对秋季进补人群的追踪研究指出:约有25%的被调查者在进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其中以口腔溃疡、便秘、食欲下降为主。
在秋天,顺应节气才是关键。此时养生应以“养阴润燥、适度温补”为主。建议多吃芝麻、银耳、梨、百合、山药等食物,既能润肺又不过分滋腻。切忌“补得心安理得,身体却受不了”。
“秋乏”不是偷懒的借口,而是真的与生理变化有关。
白露后昼夜温差变大,人体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容易感到疲倦。如果这时候还熬夜追剧、玩手机,打破了身体自我调节的节律,就等于在透支秋日的“免疫储备”。
从医学角度看,秋季是免疫系统开始重新调节和储备能量的关键期。如果此时睡眠不足,大脑和肝脏得不到修复,极容易诱发感冒、咳嗽、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影响长期健康风险。
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大数据研究指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其秋冬季节患上呼吸系统感染的概率比睡足7-8小时者高出41%。
白露之后,别再熬夜了。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白天适当午休20分钟,有助于缓解“秋乏”,让免疫系统有时间“打磨武器”,守护你的健康。
秋天是情绪变化最频繁的季节。很多人到了白露后,会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注意力下降。这不是矫情,而是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一种表现。
秋季日照时间缩短,容易导致血清素水平下降,影响大脑调节情绪的能力。再加上换季带来的身体不适、工作节奏变化,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内耗。
心理问题虽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影响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以及心血管健康。而很多人却总是忽视,直到身体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
情绪养生,应成为秋日健康的隐性主课。每天给自己留出30分钟的“情绪空窗期”:可以是散步、静坐、写日记、练呼吸——让大脑有机会整理、放松、复位。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心情低落、易怒或失眠,别硬撑,适当寻求心理支持,也是一种强者的表现。
说到底,秋天的养生不在于“补多少”,而是看你能否停住那些正在悄悄透支健康的习惯。
不贪凉,是对身体的尊重;不乱补,是对脏腑的体贴;不熬夜,是对免疫的保护;不内耗,是对精神的宽容。
很多时候,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被一次次“没什么大不了”的日常慢慢积累的。秋天是收敛的季节,也该是你收起坏习惯、收拾身体和情绪的开始。
如果你想在这个秋天少生病、少疲惫、少烦恼,不妨从今天开始,把脚暖起来,把夜静下来,把心放松些,把补食放轻点。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做了多少,而是学会在该停的时候,真的停下来。
参考文献:
张丽,李强.白露节气后足部保暖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9):4201-4204.
王晓东,陈敏.睡眠时长与秋冬季呼吸系统感染风险的流行病学关联[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11):1543-1548.
来源:潇潇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