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ESG生态|周国银:ESG生态中割裂的四重世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4:00 1

摘要:中国首份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引出台,企业内外部沟通中ESG声音逐渐增大,ESG咨询认证等服务机构春笋般涌现……中国市场上,ESG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中国首份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引出台,企业内外部沟通中ESG声音逐渐增大,ESG咨询认证等服务机构春笋般涌现……中国市场上,ESG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然而,当我们深入透视这一领域,会发现情况不如表面光鲜。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中国区ESG首席专家、IPC-1401 ESG管理体系标准技术组主席周国银指出,当前中国ESG生态存在相互交叉又割裂的“四个圈”。

中式圈里央国企在政策指挥棒下交出“漂亮答卷”,但公司治理和内部运营变化不多;国际圈中出口企业迫于客户压力改进工作条件,但短期改善难掩长期治理困境;投资圈中上市公司忙于ESG信息披露和评级,但ESG融入运营仍缺动力;双碳圈中新旧能源企业一边宣传减碳贡献,一边掩饰生产环节的环境违规……

面对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打破瓶颈,让ESG真正落地生根?周国银认为,这需要社会的成熟、市场的成熟、消费者的成熟、投资者和监管的成熟,形成全社会的监管体系,一步步去除ESG“虚火”,回到ESG开始的地方——负责任的产品服务与商业行为。

四个割裂的圈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当前中国ESG生态圈的发展现状?

周国银:当前中国ESG圈并非一个圈,而是多个圈交叉构成,大致可分为4个:

一是中式ESG圈,以国企央企为主导,政策倡导与信披标准牵引,强调中式标准和议题,“以报告促进改进”,但公司治理和运营未见明显变化。二是国际ESG圈,以出口出海企业为主,欧美客户ESG审核驱动,主要由企业HR/EHS职能牵头落实,关注工厂工作条件、员工权益及环保等改进,较为低调务实。三是ESG投资圈,由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主导,以交易所ESG信披标准和部分投资机构ESG投资驱动,企业IR/PR职能牵头,侧重于ESG信披与评级,但由于目前披露质量低、评级差异大、投资关联性弱,陷入“务虚”困境。四是ESG双碳圈,由环保和新能源企业主导,以绿色投资和政策奖励为动力,关注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及碳交易,有将ESG简化为“减碳”的倾向。学术研究、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也围绕四个圈开展活动,有不同的侧重。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国际ESG圈”的长期务实和“ESG投资圈”的务虚困境?

周国银:ESG概念2004年由UNGC提出,但其实践远超20年历史。1953年全球CSR之父霍华德·鲍恩便出版了第一部强调企业社会、环境影响的专著《商人的社会责任》。

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媒体对跨国公司在运营成本较低的国家的不良劳动条件及环境污染事件曝光,一些跨国公司陆续在全球工厂进行社会责任审查,将ESG绩效与采购订单绑定。中国企业作为欧美客户供应链的一部分,为通过审查,开始了工厂劳工环境、污染治理等改进行动,相对比较务实。

国内ESG投资圈,“信息披露—评级—投资”之间的闭环尚未有效运行。首先,市场上ESG信息披露质量不高,ESG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ESG绩效,更难以反映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创造的价值和影响;其次,ESG投资尚在起步阶段,多数投资模型中ESG因子的权重非常低,且ESG表现优秀并不意味着短期超额财务回报,ESG违规有时甚至带来短期商业利益,这都使企业和投资机构没有足够动力深化ESG实践。

深入来看,中国投资圈基本逻辑仍过于强调财务逻辑,忽视或容忍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缺乏道德投资考量。例如,一次多人死亡的安全事故可能对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影响甚微,但在社会层面却是重大问题;企业腐败行为可能交换短期的财务利益,却违反法律,扰乱市场。

要增强ESG投资的实质性,不仅需要关注ESG风险对财务的影响,更需融入道德投资理念,即使需支付更高的溢价,也要追求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效益,倒逼企业真正提升ESG表现。而这种良性闭环的形成,需要责任消费的理念在市场和公众间有认同基础,监管制定相应的规则,目前看还有距离。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一些机构、企业对国际ESG标准的争议和本土ESG规范的强调?

周国银:目前一些企业对ESG国际标准存在误会,认为国际标准过高或不适用于中国,其实ESG国际标准大多是原则性而非刚性要求,在不同国家使用需要与本国法规、本地传统衔接,企业需主动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过度强调“本土性”,会失去国际对话的基础。

全球贸易背景下,中国企业需遵守海外ESG法规和行业标准,才有“上桌”的资格,这是由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决定的。认为另起炉灶制定中式ESG审核标准,就能扩大国际竞争机遇,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企业、行业走出去一是要对标国际和国内ESG标准,提升内部管理;二是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三是主动参与国际ESG交流合作和互认,而不是仅争夺国际标准制定权。通过自我革新、共同合作提升行业ESG整体水平,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有效对话与竞争,才是赢得尊重、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影响力的务实做法。

监督机制的缺失

南方周末:还可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升中国ESG发展的实质性?

周国银:当前中国ESG生态发展的首要问题不是缺乏ESG标准或指标体系,而是需落地ESG监督力度。一味提高ESG信息披露要求和强制鉴证,而缺乏有效奖惩机制奖励ESG绩效好的企业、惩罚ESG绩效差的企业,难以推动企业深入行动。其次要优化高成本、低效的ESG信息披露模式,可借鉴新加坡建立统一的ESG披露及评级平台,提升ESG信披和评级质量和效率。三是可以利用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的ESG力量,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央国企采购中加大利用ESG绩效对供应商的筛选力度,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而不是指导原则,才能在更大范围影响广泛的市场落地ESG实践。

南方周末:面对纷繁复杂的ESG议题,企业应从何入手建立管理路径?

周国银:首先,回归商业本质,不要被全球趋势或政策等宏大叙事误导,宏观议题可为企业决策参考,但不应直接用作商业决策。企业应从客户、投资者、监管者、竞争对手、社会舆论五个维度过滤ESG杂音,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议,经过SWOT分析制定ESG战略。

其次,回归ESG核心,关注与主营业务相关的ESG影响。一家企业若客户投诉高企、压榨供应链,即使公益捐款额再高、碳排放再低,也不是负责任的企业。需聚焦核心业务,管理运营及供应链上下游的风险和机遇,而不是在业务之外做ESG项目,或被ESG信披标准、评级牵引得“六神无主”。

南方周末:中小企业是否有必要(资源和能力)开展ESG实践?

周国银:欧盟近期的《综合法案》放松了中小企业的ESG合规负担,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公司规模越大,影响越大,“作恶”的伤害越大、范围更广,所以大企业需要更强力的ESG监管;而中小企业大多是大企业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对外影响较小,容易受到政府、社会和市场规则的影响,“作恶”的能力更小,更需要的是ESG指引和扶持。

回归ESG本质

南方周末:未来几年,您认为中国ESG生态圈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

周国银:ESG生态良性发展有赖于消费者觉醒、投资者觉醒、政府采购和投资牵引、政策法规成熟,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国ESG生态圈过去几年发展过快,有些虚火,透支了部分能量,造成重点偏移。

未来几年若无重大改变,中国ESG发展会持续前行,但增速放缓,企业将逐步回归ESG本质,采取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提供负责任的产品和服务,而ESG信披、ESG评级及ESG宣传等热度会有所降温。

南方周末:对于活跃在咨询、传播、研究一线的ESG生态圈的机构和个人,有何建议?

周国银:一是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崇拜权威机构或专家,目前ESG圈中人员非常复杂和多元,存在各种观点和利益分歧,需通过学习、对话、换位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对各种声音有意识地甄别,避免一知半解、以讹传讹。

二是回到企业视角。ESG的主体是企业,要从企业自身产品和经营活动中识别ESG重要性议题,而不是以ESG信披标准或评级标准对企业求全责备,更不要机械地要求企业限期达峰或中和。

南方周末研究员 康华

责编 孙孝文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