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通出来的,而不是补出来的,老中医教你一招先通后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16:00 1

摘要:饭不香,觉睡不沉,走两步就喘得像只破风箱,一照镜子脸色还跟抹了灰似的——你以为自己“气血虚”?

饭不香,觉睡不沉,走两步就喘得像只破风箱,一照镜子脸色还跟抹了灰似的——你以为自己“气血虚”?

很多人一着急就抱着阿胶、当归、黄芪往嘴里塞,恨不得把药铺搬回家。可是你补了三年,怎么还是跟没电的手机一样?别说满血复活,连开机都费劲。讲真,你这是“补”错了方向。

气血,不是补出来的,是通出来的。

别急着反驳,听完这篇文章再拍桌子也不迟。今天咱们就把这个被误解了上千年的“补气血”话题,翻个底朝天。走,咱们听听老中医怎么说,也瞅瞅现代医学咋解释。别再花冤枉钱,也别再补错了人。

很多人一听“气血不足”,脑子里自动跳出三个字:补!补!补!阿胶、红枣、桂圆、枸杞、黄芪、鹿茸、燕窝……全家上阵,恨不得一餐七八样。但问题在于,你身上这些“补品”像堆小车排队进高速口,一旦“路”不通,堵得死死的,谁也别想进。

你补的是东西,气血是流动的。

气血在中医里,不是个静态概念。气,是推动力;血,是营养供给。这俩哥们儿是搭档,气带血行,血随气至。你只补不通,就像往死水池子里倒牛奶,有啥用?

西医怎么说?血液循环差、微循环障碍、末梢供血不足——这些是不是听着眼熟?气血不通,不就是血管堵、血液黏、代谢慢的翻版吗?你要是肠胃功能差、血液流速慢、代谢废物清不出去,再贵的补品也不过是“喂了肠道菌群”。

再说个扎心的现实:很多人压根就不是“气血虚”,而是“气血瘀”。你信不信?

来讲个真实的故事。上海中医药大学曾有个老专家接诊一个女病人,脸色苍白、不想吃饭、整天犯困,一看就像教科书里的“气血两虚”。她自己也认定了,狂炖补汤三个月,结果不仅脸没红,月经还乱了。

老专家一摸脉,说:不是虚,是“瘀”!气行不畅,血就瘀结成块,营养供应受阻,身体当然疲软。换句话说,你不是油箱空了,是油路堵了。

一通调理,先用行气活血的法子,把“路”打通,人立马精神了。

这在现代医学也不稀奇。慢性炎症、血脂异常、微血管堵塞——不都是“血瘀”的体现?你拼命补,反而让血更稠,堵得更死。

别以为“气血不通”只是中医的玄学名词。它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大堆你熟得不能再熟的表现:

· 手脚冰凉:特别是冬天,穿两双袜子都不管用。气血不达四肢,末梢供血不足。

· 脸色暗沉发黄发青发黑:不是没睡好,是血液循环差。

· 月经不调、痛经、血块多:女性最容易体现出“气滞血瘀”。

· 肩颈僵硬、头痛头晕:脑供血不足,气血上不去。

· 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肝气郁结,气血运行打结。

你看,“不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地影响你从头到脚的每一寸肉。

说“通”,不是让你吃泻药,也不是猛灌红糖水。真正的“通”,是温和地、持久地把身体的路子一点一点打开。

老中医最推崇的一招叫“动则生阳,动则生气”。什么意思?动起来!

你别小看散步、揉腹、拍打经络这一类“看起来不够高级”的方法,真正把气血“通”出来的,不是补药,是动中求通,动中生气

动起来,就通了

· 早晚揉腹:顺时针揉肚子,每次15分钟,通肠气、醒脾胃。

· 跺脚百下:脚是“第二心脏”,刺激足三里、涌泉穴,气血自然上下畅通。

· 拍打内侧经络:从腋下拍到手腕,从大腿根拍到脚踝,打通经络,疏通瘀堵。

· 站桩养气:静中有动,动中生气,练站桩10分钟胜过泡脚半小时。

这些方法操作简单,不花钱、不吃药,但贵在坚持和配合呼吸,你只要肯干,身体一定会给你惊喜。

气血不通,吃补品?打住!你得先吃能“通”的食物。

· 山楂:活血化瘀,尤其适合吃了太多油腻补品之后“清场”。

· 玫瑰花茶:疏肝理气,专治心情堵、气血堵。

· 黑豆红豆煮水:利水消肿,帮助代谢废物。

· 生姜红枣水:健脾温阳,帮助气血流通。

· 藕和银耳:补而不腻,调而不堵,是女性的好朋友。

注意,不是叫你天天吃这些,而是先通后补,先清后养。别一上来就猛吃阿胶,先看看你那条“血路”是不是已经堵成了老干部专线。

别忽略一个现实:气不顺,血就堵;情绪堵,气更堵。

中医讲“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则气沉”,现代心理学也发现:长期焦虑、压抑、愤怒,会直接导致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微循环障碍。

你是不是常常一生气就头痛?一焦虑就没食欲?这不是你“想太多”,是你真“气堵”了。

所以,通气血,不只是动身体,也得疏情绪。写写日记、散步放空、听听音乐、种点花草,都是在“通气血”。

《难经》有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黄帝内经》更是反复强调“行气活血”,不是“猛补猛灌”。

“气血者,人之根本也。气若不行,百药无功;血若不调,五脏失养。”

你再怎么补,气机不顺、经络不通,等于白搭。古人早说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话放到今天照样灵验。

要我说,现在很多人就是被广告洗脑洗傻了,什么“补气血神器”“养生爆款”,不就是让你乖乖掏钱而已?但真正的气血养法,从来不在药瓶里,而在你的呼吸、动作、情绪、饮食、习惯、心态里

你要是不“通”,吃再多补药也白搭;你要是能“通”,哪怕喝白开水都能养人。

“通为补之先,顺为养之本。”

气血不是靠拼命补来的,是靠你把身体的路子捋顺了,自己生出来的。别再盲目补,先通了再说。

如果你读完这篇文章还有点“通透”的感觉,别光自己懂了,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你身边天天嚷着补气血的朋友吧

健康这事,不靠玄学,也不靠补药,靠你自己——动了,懂了,就通了。

参考文献

[1]王永炎, 李今庸.《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24, 41(03): 15-20.

[2]刘传来, 张凤. 气滞血瘀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10): 1302-1306.

[3]王雪梅, 李晓红. 情绪与气血运行关系探析[J]. 中医心理学杂志, 2024, 12(02): 89-92.

来源:王主任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