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常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信息处理偏差、自我中心偏差、情感与风险偏好偏差、社会与群体偏差和其他常见偏差。这些偏差是大脑简化信息处理时产生的系统性错误。以下是常见的认知偏差及其解释:
影响决策的认知偏差有哪些?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常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信息处理偏差、自我中心偏差、情感与风险偏好偏差、社会与群体偏差和其他常见偏差。这些偏差是大脑简化信息处理时产生的系统性错误。以下是常见的认知偏差及其解释:
一、信息处理偏差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表现:倾向于寻找或重视支持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忽视或贬低相反证据。
例子:投资时只关注利好消息,忽略风险警示。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表现:过度依赖最先接收到的信息(“锚点”)做判断。
例子:商品标价“原价1000元,现价500元”让人误以为划算,即使实际价值更低。
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
表现:依据容易回忆的案例或近期事件做决策,忽略统计概率。
例子:因新闻频繁报道空难而高估飞行风险。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表现: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述方式(如“存活率90%” vs. “死亡率10%”)会改变决策。
例子:医生更可能建议成功率高的治疗方案,而非死亡率高的同一方案。
二、自我中心偏差
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
表现: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预测准确性。
例子:90%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
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
表现:认为过去事件的结果“原本就可预测”,忽视不确定性。
例子:“我早就知道股市会跌”的错觉。
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表现: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例子:考试好是因自己聪明,考差是因题目太难。
三、情感与风险偏好偏差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表现:对损失的恐惧强于对收益的渴望(损失的心理痛感约为收益的2倍)。
例子:宁愿不赚100元,也不愿承担失去50元的风险。
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
表现:倾向于维持现状,即使改变可能带来更大收益。
例子:坚持使用低效的旧系统,不愿尝试新技术。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
表现:因已投入的时间、金钱等而继续坚持失败的选择。
例子:看完无聊电影只因买了票,或继续失败项目因已投入资金。
四、社会与群体偏差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
表现:跟随多数人的选择,认为“大家都选的一定对”。
例子:盲目投资加密货币只因市场火热。
群体思维(Groupthink)
表现:群体为达成共识压制异议,导致非理性决策。
例子:团队忽视潜在风险,只因无人提出反对意见。
光环效应(Halo Effect)
表现:因某方面的优点(如外表、声誉)而整体高估其价值。
例子:认为名校毕业的员工一定能力更强。
五、其他常见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表现:仅关注“幸存”案例,忽略失败数据。
例子:模仿成功企业家却忽视大量破产案例。
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
表现: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或成本。
例子:项目实际耗时总远超预期。
零风险偏好(Zero-Risk Bias)
表现:追求完全消除小风险,却忽视更大风险。
例子:花高价买“100%安全”产品,忽略其他更严重的隐患
对照自己日常行为,看看决策失误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看了上述文章以后,会不会对自己的决策有所改善,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智慧溪水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