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邵阳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三区播报》栏目报道了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双清区龙须塘小学师生走进姚喆将军故居,通过献花、宣誓、参观故居等活动缅怀先烈。一所小学的清明祭扫,看似是每年例行的德育活动,为何能吸引市级媒体的镜头?是师生亲手折的纸花
编者按:3月31日,邵阳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三区播报》栏目报道了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双清区龙须塘小学师生走进姚喆将军故居,通过献花、宣誓、参观故居等活动缅怀先烈。一所小学的清明祭扫,看似是每年例行的德育活动,为何能吸引市级媒体的镜头?是师生亲手折的纸花打动了人?是孩子们在将军铜像前的誓言格外响亮?还是这所学校把红色教育“种”进了日常?让我们从这场清明活动出发,探寻背后的育人巧思。
春风拂过姚喆将军铜像,龙须塘小学少先队员的誓言在石板上回响。当孩子们将亲手折叠的小白花敬献在将军像前时,红色血脉的传承已悄然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场看似寻常的清明祭扫活动,恰如“润物细无声”中展现了新时代红色教育的深层价值。红色教育的本质是让革命精神获得当代性表达。这场将仪式教育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思政课堂,构建起了沉浸式的教育场域:国歌奏响时胸腔的共鸣、铜像前默哀时的思绪翻涌、故居里触摸历史温度时的震撼,多重感官体验让红色基因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这种教育的穿透力远胜过单向的知识灌输。
将军故里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姚喆将军故居的斑驳砖墙里封存着湘中儿女的集体记忆,故居内的解说图文构成了鲜活的教育素材库。孩子们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到的不仅是将军的成长轨迹,更是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精神脉络。这种本土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红色传承与乡土情怀产生化学反应,让家国情怀的种子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
思政教育的创新在于构建持续的作用机制。当孩子们将祭扫感悟转化为“红色故事会”的创作素材时,单向的纪念活动已蝶变为持续性的教育生态。这种创造性转化实现了红色精神与现代教育的有机嫁接,使将军故居成为常学常新的精神坐标,让革命传统在解构与重构中获得永恒生命力。
铜像前的白菊终将凋零,但播撒在少年心中的精神火种已然燎原。当新时代少年在将军铜像前庄严宣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更是一个民族精神谱系的生动延续。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刻,而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获得创造性诠释,使将军故里真正成为滋养精神成长的永恒源泉。
监 制:范涛
审 稿:曾国杰
编 辑:廖慧君
来 源:邵阳市双清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天下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