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用5美元买下一栋楼?朱德:这是美帝的经济掠夺,退回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3:16 1

摘要:1924年,德国哥廷根城一起奇怪的经济纠纷传遍了全城,一个中国留学生竟然用仅仅五美元就买下了一栋面积不小的楼房,后来房主去法院起诉,要求从留学生手里赎回自己的房子。

1924年,德国哥廷根城一起奇怪的经济纠纷传遍了全城,一个中国留学生竟然用仅仅五美元就买下了一栋面积不小的楼房,后来房主去法院起诉,要求从留学生手里赎回自己的房子。

哥廷根城的中国留学生们听到这件事都非常地气愤,做买卖时一一个愿买一个愿卖,都是合法交易,岂有退楼的说法?

原来,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打败,德国政府在英美帝国主义的巨额勒索下债台高筑,而德国政府将这巨大的经济危机转嫁给德国无辜的广大人民,通货膨胀严重,一美元竟能兑二亿四千万马克,如此的天文数字令马克成为了毫无用处的废纸。

而那位中国留学生就是在此时用5美元,买下了德国的一栋楼。

德国的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痛苦和绝望弥漫全国,而此时美国人所标榜的人权却荡然无存,他们露出了卑鄙的嘴脸,以援助为名推行了“道威斯计划”,开始趁火打劫。

“道威斯计划”表面上停止了马克的贬值,令马克与美元的汇率到达了正常的水平,但是由于马克之前的疯狂贬值,几乎没有人再持有马克,都是持有美元。如今汇率回升,意味着人民手上的美元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购买力,德国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作为哥廷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学生会的领导人,朱德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力排众议主张把楼房无代价退还房主。他说:“帝国主义掠夺德国人民,反动政府搜刮本国人民,所以才造成的通货膨胀。世界上哪有五个美金买一栋楼这么便宜的买卖?德国经济破败到如此地步,遭殃的是老百姓。我们中国留学生要站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德国人民一边,把楼房无代价退还房主!如果学生会不同意,那么就由我出钱赎回这栋楼!”

学生会的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赞同,并且经过开会通过了朱德的决定。

在这个案件开庭的那天,朱德带领着众多中国留学生出庭,他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地演讲,义正言辞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在对德国人民无耻的经济掠夺,揭穿了美国的伪善,抗议美国的“道威斯计划”。然后公开声明:“我们中国留学生反对帝国主义剥削,同情德国人民。我们宣布,一个赎金不要,把这栋楼还给房主。”

房主听到朱德的声明,感动地说不出一句话,只是痛哭流涕着向他们点头致谢。

中国留学生的正义之举瞬间轰动了整个哥廷根城,德国人民纷纷称赞中国留学生是最好的朋友!当朱德走到街上,见到他的德国人民纷纷向他行礼致意,他们都对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敬佩不已!

朱德深邃的思想中充满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饱含着对受压迫、受剥削阶级的怜悯,他远渡重洋来到德国探寻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给全世界的受压迫者谋幸福。

为了实现心中崇高的理想,朱德在哥廷根大学里,以最刻苦的精神学习着,即使他已经38岁,但是他比任何年轻人更有求知欲。他在留德期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几乎每本书上都是他密密麻麻的笔记,就连他德国的同学看到都充满了感动,他们说:“一个中国将军到德国来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么刻苦,我们德国人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除了读书,朱德还积极组织中共旅德支部进行学习讨论,当时他们的思想还比较幼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想法。

当他们讨论到未来的社会主义生活是怎么样的时候,有人说:“到了社会主义,吃饭就不是问题了,到处都安上营养输送管,只要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饱。”;也有人说:“将来,反动派被打倒了,资本家的工厂被没收了,工农差别消灭了,也没有大城市了,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城乡差别也消灭了。”;还有人说:“将来没有买卖婚姻,没有包办婚姻,大家的结婚都是自由的结合。”……

这些讨论在如今看来未免有些幼稚,但是熟不知伟大的创造往往就是诞生于幼稚的想法中。

在当时,他们都是非常严肃且认真地在探讨着、憧憬着、向往着。而朱德作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阅历最丰富的,考虑问题就比年轻人更加透彻、深刻、现实,大家也都很尊重他的意见。

在一次讨论中,许多同学都感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强大,但是朱德却沉重地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成果,但是在资本家手里却变成了压榨工人血汗的桎梏!”

朱德的意见是多么的一针见血,资本主义发展出来了先进的科技,他们造福人类了吗?不,他们给人类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灾难!资本主义国家用他们强大的科技欺凌贫穷落后的国家,令近代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依然任人宰割!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彻底打破原有的社会制度,才能拯救中国!

朱德在留德期间,广泛地接触留学生,经过宣传教育工作,他争取到了非常多的国民党左派、中间派甚至右派的支持,我党在哥廷根大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一支具有强大革命意志和力量的队伍正在形成,他们即将归国,为祖国开创出新的一番天地!

来源:历史博览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