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读《形而上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281)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3:16 1

摘要:人在真正困难之时,是无力吐槽的,还能BB,说明未到绝境。——坤鹏论

人在真正困难之时,是无力吐槽的,还能BB,说明未到绝境。

——坤鹏论

第十二卷第九章(3)

原文:

还剩有另一问题——思想对象是否复合,

如为复合,则思想在经历于彼全体的各个部分时便相应而变改。

解释:

现在还剩下第三个难题——思想对象是组合物吗?

如果是组合物,思想在经历整体的各个部分时,就会相应地变来变去。

原文:

我们这样答复,一切非物质事物皆不可区分,

——如“人心”或竟称之谓复合物体的理性,

其思想对象有时为复合,

人心只是偶一返求诸己而已

(人心之为善既有异乎全善,故不能不有时而致想于不善,惟在全人生中企求其达于至善),

惟全善的神心历万古而常单纯地以大自我为思想。

解释:

我们这样回答,所有非质料的事物都是不可分的,

——比如“人心”,或者是称其为组合物种的理性,

其思想对象一时为组合,

人心只是偶然地反求于己

(人心之为善既是与完善有别,因此不能一时想象于不善,只在整个人生中企求其至于善),

这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一心向善,人的一生中,心都是追求最好的,追求至善的,于是,好了,还要更好,多了,还要更多,从来不会满足。

只有完善的神心经历万古而单纯以自我为思想。

这个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快乐)的定义,

即:人生须竭一生最高的理知活动而后能达到幸福境界,神心恰无时无刻不在幸福境界。

“思想于大自我”或“绝对自想”为神的思想状态,

依此论点,神与人不相认识,亦不相关涉,此与希腊传统思想以人类祸福寄托于神祇者相背。

从这一章的论述总的看来,亚里士多德似乎不是在证明,而是在削足适履,

因为他上来就给最高理性(思想、思维)定了性:最好的、最高贵的、最善的,

拿来与之联系、比较的事物,则采取了合就留,不合就弃,

所以,他最后的结论必然是思想只能思想它自己,

思想与思想的对象是同一的,

因为除了它自身之外,它要思考别的事物都不与其特性相符。

因此,这个没有质料的、不运动变化的、至善的、永恒的第一推动者、理性、思想被他总结为经典的一句话:思想的思想就是思想。

它也就是第七章说过的那句话:

“因为思想的现象就是生命,而神就是那种现实;神的依据自身的现实,就是最好和永久的生命。因此我们说神是一个活着的、永恒的、最好的存在物,以致生命和连续的寿命和永恒都属于神,因为这就是神。”

也正因为亚里士多德在这一章中塑造出了全面、全能、永恒的神性,

而这非常非常符合教会的上帝,

于是,教会来了一个大翻转,从全面禁止到将其设定为一切尘世智慧的、不可逾越的集大成者。

并做出规定,如果有人没阅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不能获得硕士学位。

世俗事务中,他被看作基督的先驱,宗教事务中,他被与基督的先驱施洗者约翰相提并论。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统治地位被奠定了,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

除了他之外,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能够这样完全统治过西方的思想。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来源:坤鹏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