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郫都区城乡结合部,有一栋四层楼的自建房,与农转非安置房连为一体。不时有位长相憨实、浑身油彩的平头大哥,从楼房里钻出来,径直向包子铺、小面馆走去。大快朵颐后,他又微腆着肚疾步回屋。间或有两三人造访,也是行色匆匆,似乎要去楼里秘密接头。
在成都郫都区城乡结合部,有一栋四层楼的自建房,与农转非安置房连为一体。不时有位长相憨实、浑身油彩的平头大哥,从楼房里钻出来,径直向包子铺、小面馆走去。大快朵颐后,他又微腆着肚疾步回屋。间或有两三人造访,也是行色匆匆,似乎要去楼里秘密接头。
偶尔,在闲散四邻好奇的目光中,平头哥会带着宠物狗出来溜达一圈。他少与人寒暄,见谁都报以微笑,然后又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当不时有人从他楼里,将大幅油画搬进搬出,人们才如梦初醒:哦,原来是一个画家。
其实,认识的人都知道,他就是马路对面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的老院长杨建国。多年来,杨建国都猫在这土楼里,“秘密”绘制他的浩瀚之作。从洪荒世界到家族史诗,从超现实到超级现实,从中年到老年,他画尽一个人的想入非非,一个人的梦里梦外、百转千回。
他说,这栋楼,就为宏大叙事而生。自2005年搬进这里,他就没再参加过官方展览,也少去冲击市场,参与社会活动,偶有画商慕名前来,他也只能压缩睡眠时间,力争又快又好交货,然后投入到更大的任务中。他拿他的话说,就是一头埋进土里,全力打好“三大战役”。
截至2021年,堪称家族史的三部现实主义长卷相继完成。休整数年,年逾古稀的杨建国,雄心再发,“一个民族的现代史”催他重新启程。
回首来路,他不再缄默……
其实,杨建国并非油画专业出身。1978年,他从四川犍为的嘉阳煤矿考入川美工艺系陶瓷专业时,对油画班的同学还颇为羡慕。在文化复苏、西风东渐的时刻,西方油画显然更能让艺术青年神往。作为一名矿工,杨建国最大的志向是逃离黑暗、压抑、危险的煤矿,能考入川美,就算是从井底一飞冲天,报考最热门的油画系,他想都不敢想。
天马
一举终结五年的矿工生活,杨建国不再与漆黑的煤炭打交道,转而捏起陶泥,还不时去窑口观摩、等待。对陶艺青年来说,没有什么比一次窑变更神秘莫测的了。无论多么完美的造型,都不能决定一件陶瓷的命运。光泽、肌理、纹路、质地……最后赋予其价值的,是神不知鬼不觉的窑变——再厉害的烧窑师傅,也无从提前知晓。
所谓艺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谁能料到,四年的大学熔炉会淬炼出怎样的材料,自己又会发生怎样的窑变?杨建国知道,工艺美术更为实用,只要对口分配到相关单位,生计断然不愁。但他心里还是恋着纯粹的艺术,像那个年代的爱情,纯粹又天真。于是他一边扎实地学好本专业课程,一边苦练色彩和造型基本功,以确保任何时候提起画笔,都可以迅速上道。
春之唁
1982年,他被分配到乐山清华瓷厂做陶艺设计,当年就拿到四川省工艺美术金奖(旅游产品类)。工作之余,他一心钻进油画领域。有着专业的造型基本功,早年又熟读外国文学,颇有点理想色彩的他,力求出手不凡。他痴迷观念性、形而上的表达,技法不屑于纯写实,主题又要与现实拉开距离。比如,一个优美的裸体怀抱冰块,一只冷峻的马头伸出云端,一脸庄重的女子端着人头,一个女童侧身对着破壳的墙壁……一张张故作深沉、藏满迷思的作品迅速问世。
黄金盘
陶瓷设计,是美学服务于功能的商业艺术,必须迎合市场。而油画,则是纯艺术的自我表达,不必迎合谁,看不懂也许更好。显然,那时杨建国的“小我”沉溺,并非他一人独有。随之而来的“85思潮”,让众多艺术青年更加热衷于潜意识、超现实的表达,描绘梦境、似是而非之境,成为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
冰与火
就这样,杨建国画下孤独的马群、怂坐城市上端的裸体、云下的骷髅、激吻的裸身男女,以及裸女手臂后扎进桌子的匕首、大红苹果和砖块厚的书本。若有好事者试图阐释,只会迎来鄙夷的一笑。
然而,这样的作品,也注定命运多舛。在瞬间的念头和冲动消失后,画家对眼前的作品再也提不起兴趣。扔掉它们,寻找下一个主题,成为那个时期的常态。就像一个个长短不一的烟头,扔掉毫不可惜。甚至扔掉和点燃一样,都具有某种情绪价值。
箴言
迷茫随之而来,或者说,一直处于迷茫中。说不清是怎样的指引,杨建国决定到别处去。去寻找真正的深刻。
祈祷
1986年,因某种缘分,杨建国调到当时的四川工业学院(后为西华大学)任教。整个工业设计专业,开始只有他一个教师。同年,他开始只身远足,去往高原、边境。
在鹰的领空、马的疆域,这个敦实的大学教师、前矿工,与藏、彝、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兄弟打成一片。他看到了内地罕见的风景,看到了地球苍老的皱纹和龟裂的身躯。尤其是初见藏地的震撼,多少年后,还在夜阑人静时,电流般通达全身。
扎西的草原
无论雪山、草地、岩石、河流、海子,都有着神性的力量。它们无言,自有风替它们倾诉。早年热爱文学的画家,同时用两种语言来记录和感悟。写生之后,他常常会用文字来描述。在他看来,那巨大而恒久的缄默,像日头、大地和岩壁一样诚实,一样丰广。
童年
自第一批作品带给自己惊喜后,杨建国对高原、边境简直着了魔。他每年都去,朝着不同的向度,发现、记录和创作。他的画笔下,渐渐地,没了空泛的玄思,取而代之的,是具象的旷野、悬崖、深潭和大树。无垠天地间,偶尔有一两个老人、动物,他们是某种隐喻和象征。真正的主角,是震撼人心的大美之境,是那永恒的苍凉和孤寂。
卓玛的老屋
同时,杨建国也画些人文风情,但绝不千篇一律。同样是彝族人物,他画铜雕般的汉子,也画脸庞白皙的少女。同样是高原生态,他画孤独的马群、铜铸的马头和累累马头骨,也画晚归的老人、圣山夕照下的祈祷者、磨坊边的人家、红日下的建房者——如果说前者还带有早期的实验性、观念性,后者则有着明显的抒情特质。
暮声
他的田园抒情,不寄怀于他的故土,而是放任于藏地和边境。质朴的手法,感伤的情调,富有装饰性的构图,无不充盈着他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和神往,对大自然的憧憬和敬畏。
我的小学
某种意义上说,三十多岁的杨建国,在未曾定型的艺术天地里,自我放逐、自我寻找,又自我归来。回头来看,浪漫年代的异域抒情,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佳作,至今仍打动人心。
当时间来到1994年,年届不惑的杨建国似已成熟不少。对藏地、高原,他谙熟于心,闭上眼脑子就会铺开一张西域地貌风情图。此时,一些画家早已凭西藏题材大红大紫,而更多的则放弃了高原纪实——倘若题材和技法都难出新意,不如趁早改弦易张。
老林 193✖135cm 2002年
天精地灵 93✖70cm 1995年
杨建国也偶有杂念,但每每走进画室,一拿起画笔,那种苍茫雄浑之境就无可阻挡地到来。他无数次站在藏地仰望苍穹,守望雄鹰,无论怎样风起云涌,都改变不了那不顾一切的蓝,那不可一世的飞翔。自由与神明,让同样生气勃勃的青年画家才情勃发。一瞬间,他脑子闪过一道意念:让神山圣水回到宇宙洪荒,天地之间,只剩下粗粝的岩石、湛蓝的海子、祥和的流云。没有人,没有鸟兽,没有村庄,甚至连大树也没有,只有片片绿色点缀在岩石之间。那也许就是生之希望,可告知天外来客,这里曾经或必将生生不息。
远地 193✖135cm 1999年
山隅(一) 135✖93cm 1999年
就像岩浆喷薄,杨建国不可遏制地将颜料涂抹在大幅画布上。很快,一个陌生的地球角落顺势降临。对视良久,他恍惚化身雄鹰,盘旋于上。也许这就是感通天地吧!对任何一个风景画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创造出如此梦幻、苍凉、神奇又绝望的风景,更能说明什么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了。激动之下,杨建国猛地灌下大口白酒。曾经90公里的路程,竟坐了五种车,只为一步步逼近那些无人之境。而现在,那些大山大水不请自来,化之为梦境、意念和情绪,这些天赐的画面,就是老天对他最好的回报。
山隅(三) 135✖100cm 2000年
在疯狂画下一批作品后,心绪渐平的杨建国,总觉得画面还少了些什么。对,那种混沌感,那种雄浑美,还不够。为了增加视觉张力,他决定将这些年的技法探索,再向前推进一步。他大胆地在新颜料中,掺入废旧颜料和锯木灰,让画质更具粗粝感和可塑性。很多时候,他先用画刀,再用画笔,赋予山川河流显著的立体感和冲击力。然而,在表现宝石蓝的、沉静的湖面,以及白练依依般的河流时,他又那么克制,笔触细腻、温柔,有如轻吻大地之唇。
天荒 135✖100cm 2002年
很难说这是什么流派,也很难说他画下的是神话还是寓言。杨建国自己清楚,这些画作,没有参照过任何一张照片。如果有什么原型,那就是他反复踏入过的边地险境;如果有什么外力,那就是来自心象、意念和梦境的投射。
天眼(二) 163✖130cm 2003年
确凿无疑,他创造了另一个世界。或者说,他勘破了地球的过去或未来。在亿万年之前或之后,地球就是这个样子。孤独无垠,大美无言。
长庚(五)163✖130cm 2003年
山隅(六)200✖150cm 2004年
就是这样的作品,一举成为市场的宠儿。当其中任何一幅,高悬于别墅、会馆、办公室,那种摄人心魄的美,会让人瞬间破防。
孤独之城 135✖130cm 2005年
出于某种警惕,杨建国再次自我否定、自我消解。他重新玩起了观念——在荒原之上,堆起累累白骨,甚而人兽同体者也手举弯刀,奋力向前——四幅惊世骇俗的组画,他命名为《生命·心灵·自由》。此外,他还画下看似身着树皮、面目模糊的高大身躯,扛着一个婴孩,仿佛化身入凡的上帝在拯救全新的生命。而另一组《山灵》,则是凶猛的鹰隼飞扑天地之间,四幅画面,四种角度,四种姿势,让人观之,目瞪口呆,气不敢出。
山隅(七)163✖130cm 1996年
正是这些另类之作,构成了画家杨建国的第三个时期。2000年元月,他携这些作品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展,引起轰动。不但大小报纸报道,四川电视台专访,连央视也播出五十多分钟。
彼岸 163✖130cm 1998年
林间子曰 193✖135cm 2004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少有的个人油画展,每天两三百人参观。事实上,我96年以前经常参展,但个展还是第一次。96年,我跟一个画廊签约,开始接触市场。某种意义上说,是市场促成了这次个展。”言及此,杨建国多少有些怀念。他说,短短六年,让他成熟了不少。至此,他才在画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追寻之地 163✖130cm 1999年
他终于可以有更大的企图,更大的雄心了。
光明之域 135✖100cm 2005年
进入新世纪,全世界都在庆祝千禧年的到来,好像世界将从此不同。
身为中年画家的杨建国,也隐隐感到有种渴求要喷薄而出。那就是将血液中的记忆,客观真实地书写出来。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何曾经是一名矿工?我为何出生在犍为嘉阳煤矿,而不是其他地方?记忆中与生俱来的黑,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苦痛、辛酸、艰险和磨难?作为一名曾经的矿工和矿工的儿子,我是否有责任还原那个世界,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
彼时的他,已经是西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的认知和技法的锤炼,都已臻成熟。放下天马行空,回归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用长卷叙事来诠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问。当这个想法越来越坚定时,他脑子里的场景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以他幼时模糊的记忆为蓝底,画出蔚为壮观的乡村出殡图——躺在棺材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外祖祖。
外祖祖姓夏,是四川井研人,年轻时与后来的蜀军北伐总司令熊克武一起闯世界,后来回到家乡,教了一辈子私塾。作为当地有名的乡绅,夏先生备受乡亲四邻信赖和尊敬。1958年,夏先生辞世,出殡时送葬人群起码五百米,村镇干部、教师、工匠、巫师、村民,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幼时的他并不知道,为何一个人逝去,会如此兴师动众,而换着另一个人,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这样的出殡图,如果仅仅表现场景的壮观,就毫无意义。他要画出的,不只是淳朴的乡情和繁复的风俗,还有彼时彼地对乡绅文化的追怀。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他要画出一个人文学者、艺术家对艰难时世下吾土吾民的深切怀念。
兹事体大,他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准备,查阅县志、地方风俗史和陈年报刊,搜集可资参考的中外画作,采访四亲好友、当地遗老,然后才开始动笔画小稿。
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完成这样的磅礴之作,他决定在西华大学对面自建一栋楼做工作室。一是空间足够大,二是非常方便。当2005年,四层楼房与周围安置房融为一体时,他对自己有条件被这样安置,颇为得意。一不做二不休,他干脆辞掉烦心的院长职务,一头扎进工作室,没日没夜地画起来。
一张张绷紧的画布,犹如一面面横过来的墙,他凭着日渐清晰的腹稿和过硬的技艺,将一帧帧场景、一个个人物,无比生动、准确地“安置”上去。此起彼伏的送葬人群,高高举起的经幡,随风飘落的纸钱,无比沉重的棺材,略显程式化的哀伤……一切都似曾相识,又那么遥远。那只辟邪的大红公鸡,高立棺材之上,成为某种图腾,威仪又悲伤。
整整四年,他终于完成了人物众多、场景感人的《夏老先生仙逝出殡图》。与前一阶段描绘天荒地老不同,这一长卷可谓高度写实。画作以一个特定场景,深刻表现了乡土中国历史文化的沉重。画面人物繁多,很好借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让各色人等形成组团式布局,起伏有致,富有节奏,同时以画底肌理形成新奇效果,堪称对油画传统手法的另类表现。
夏先生仙逝出殡图 170✖5100cm 2004-2009年
长达51米的长卷完成,观者无不感叹唏嘘。本以为杨建国会停下画笔,为其吆喝一阵,没料到他从沙发上一爬起来,又开始了新的跋涉。这一次,更加艰难,他要深入暗无天日的矿井!
回到嘉阳煤矿体验生活,过去的工友大多已退休,最亲密的几个,早就死的死、残的残、疯的疯。采煤技术几经革新,井下作业远没有当年艰险。他努力脑补当年的作业场景,寻找当年压抑、窒息、悲苦、胆战心惊的气氛,只为告诉世人,曾经有这样一群人,在地下如此艰险地工作。为了薄薄的煤层,他们只能躺着或趴着,像战地英雄一样艰难前进;眼看悬空的石头就要崩下来,总有经验丰富的老工友,抱着木料奔过去,瞬间一柱擎天,挽救众生。
然而,井下死人时有发生。就像阎王抓阄,谁家都可能被抓住。整个三万多人的矿区,不时会有哀嚎传来。活着的人,心也悬在了喉咙,说不定自己的爸爸、哥哥什么时候会遭遇劫难,不死即残——顶梁柱瞬间倒塌,整个家庭就陷入无边的黑暗。
杨建国自述,小时候,他就经常见到哭丧的队伍,从他家门口路过。一段悲痛连着另一段悲痛,像一片冰层连着另一片冰层。他从小有且只有一个志向:逃离这里!
井下的人艰险,井上的同样提心吊胆。杨建国当知青,本以为是逃脱,没想到最后的选择还是回到煤矿,子从父业,做一名靠体力生活、凭运气活着的矿工。
四年的矿工生活,杨建国多次死里逃生。恢复高考,他一举考中川美,除了荣耀,更重要的是,此生安全了!
经过长久克制和训练,现在,他终于可以凭一己之力,将那段记忆、那份辛劳、那种精神,像煤一样从地底挖出来,传诸后世。
他要在六十多米的长卷上,完整而精确地再现当年的井下作业面。他能想到的师傅、工友,都一一呈现。匍匐作业、通力合作、英勇抢险……在全凭木柱为主要支撑的漆黑世界里,伴随着微暗的灯火和幽蓝的荧光,那些精壮好汉们,大多头顶藤帽,裸露上身,严阵以待。画面上,间或有赤红的油彩仿佛炭火燃烧,那些铮铮铁骨犹如刚从烈火中煅来。矿工们因身处不同岗位,姿态不一、表情各异,那份专注,却是相同的。正所谓,舍身忘我岂止在战场。
1978·煤矿 210✖6480cm 2009-2014年
杨建国说,这幅长卷,不是为了表达苦难,而是歌颂崇高。为了让作品更具视觉张力和精神性,他特别融入了版画、国画、摄影、装饰、雕塑等技法,让人体与环境、梁柱、岩层、工具等,都显出强烈的质感和力度。
“嘉阳煤矿早在三十年代抗战时期就建成了,那里的煤要运到陪都重庆,首先保障兵工厂的动力供应。嘉阳煤矿,是为抗战立下战功的。”杨建国说,穷数年之功完成的《1978·煤矿》,了了平生一大夙愿。因为相当部分自己不满,毁了重画,如果全部连起来足足八十多米。“事实上,画《夏老先生仙逝出殡图》,某种程度上,也因了早年煤矿丧事的记忆,刻骨铭心,不吐不快。”
画完两幅长卷,杨建国不知不觉沧桑了许多。他感到累极了,仿佛刚从煤井钻出来。这份收获的充实和喜悦,却是两火车煤都不及的。他一边休憩,一边整理以前的作品。他知道,还有一场硬仗要打。那就是萦绕心中很多年的抗战故事——川军出川。
“父亲是国民党抗战老兵,伯父也是。当年,伯父在卢沟桥事变战斗中受伤后回到河南老家,身为农民的父亲,一心想逃脱土地,看哥哥回来了,就可以往外跑了。他在河南夏邑县参军,入了胡宗南部队。很长一段时间,都呆在陕甘宁战区和兰州机场。抗战胜利后,他脱离部队做了两年生意,后重新加入胡宗南部队。该部队后撤到成都,发生内战成都战役,战败后,他脱离部队,想步行回河南老家,看到共军招兵布告,就投奔了共军。1950年,为抗战而开掘的嘉阳煤矿(时为中央煤矿),和平移交给新政府,父亲就地当起了煤矿工人。”在杨建国不紧不慢的讲述中,可以读到更深的因缘:成为矿工之前,父亲是一名军人,而且参加过国共两党的部队。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成立后,身为矿工的父亲多年里都是管制的对象——整个家庭的压抑可想而知。
身为军人和矿工的儿子,他希望在《1978·煤矿》之后,再创作一幅抗战题材的长卷。
熟读抗战史的杨建国知道,在全面抗战的紧要关头,川军出川有着足够的英勇和悲壮。所谓“无川不成军”,川军以巨大的牺牲赢得尊重。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每5名壮丁中就有1人上前线,平均每10名士兵中即有1名四川人。川军出川时,四川百姓夹道送行,高呼“抗战到底,还我河山”。
关于抗战的宏大叙事,很多艺术家都表现过,杨建国希望不落窠臼,与别人拉开距离。为此,他大量搜集资料,不厌其烦记笔记。最后,他决定以30余米长卷,表现川军慷慨赴难的壮丽场景。主画10米,着重表现川军出川,百姓夹道送行。副画分置两端,左右各10米,各8个大头像,左边全是后方人士,如省主席刘湘、航运大亨卢作孚、李庄乡绅罗南垓等,右边则是抗战牺牲将士李家钰、饶国华、解固基、张棕芬等。人像从大到小,从清晰到模糊,最终隐入尘烟。主副呼应,浑然一体,场景宏大,寓意深刻。
在工作室现场,杨建国挪动画作,郑重展示。瞬间,万千将士浩浩荡荡,官员、教师、记者、商人、农民、学生、土匪、“烂杆”、妓女等倾巢而出,山河浩荡。尤其是老武师为弟子摆酒壮行,刚演完《杨家将》的川剧演员粉墨助威等场景,让人动容。更绝的是,上千个人物,除了远处的士兵以意象化表达,绝大部分都有清晰的脸庞和丰富的表情,犹如大片浮雕。他们喊着口号,簇拥向前。仅仅一个局部,就有着山呼海啸的气势。
“乱世之下,各个阶层融为一体,各大军阀化敌为友,以前所未有的团结,与侵略者以死相拼,争取胜利,这在全世界都很罕见。这是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决定的,我要表现的是这种可贵的国民性。”杨建国有些激动地说,“这幅长卷,我在画法上又自我革新,不依靠画底肌理做效果,而是用传统技法来‘硬画’。因为人物众多,场景复杂,整整五年,才大功告成。”
川军出川(主画)250✖1000cm 2016-2021年
“三幅长卷,都与我的家族记忆有关,都分别展出过,不少媒体报道,反响强烈。中国博物馆曾拟收藏《夏老先生出殡图》,我放弃了。目前,我正筹备三幅长卷集中展览,给自己和社会一个交代。”杨建国一边讲述,一边搬动那些齐整整垒在墙边的画板。
他说,有了这三幅史诗长卷,作为画家,这辈子够本了。但他还不想就此收手。他还有更大的计划。
在本人多次追问下,他才浅浅地剧透了一下:还准备画点历史题材,说大点,算是中国的百年现代史吧。“因为难度太大,尽量争取成功,说不定会失败。失败了也没啥,至少说明我没有浪费生命。”杨建国说完,哈哈大笑。
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杨建国搬着画板,将川军们排列整齐,显得举重若轻。仿佛再大的工程,回头来看,都不过是搬搬画框而已。
作为来访者,我忍不住再次环视那满目狼藉的画室,那些横七竖八的颜料管,那被茶渍浸泡发黑的大铁盅,还有那只温顺的绒毛小狗“昆仑山”,那些陪伴他的朋友们,似乎都没什么意见。
才71岁,矿工出身的画家,还有的是力气。
——艺术家档案——
杨建国简介:1954年生,祖籍河南夏邑,生于四川犍为。1972年当知青,后当矿工;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陶瓷美术设计,兼修造型艺术各门类;八二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漂泊社会数载,后入成都西华大学任教,创艺术学院,任院长、教授。曾广泛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
来源:渝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