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引进武器装备的一个重要衡量点,就是能不能将其技术消化吸收并实施国产化。这是基于实战考量下的最低标准。如果一款引进武器不能对其技术消化吸收,则意味着战时存在受制于人,战力无法发挥的问题。所以中国几乎所有从国外引进的武器装备,技术,只要不能实现国产化,我们基本
中国引进武器装备的一个重要衡量点,就是能不能将其技术消化吸收并实施国产化。这是基于实战考量下的最低标准。如果一款引进武器不能对其技术消化吸收,则意味着战时存在受制于人,战力无法发挥的问题。所以中国几乎所有从国外引进的武器装备,技术,只要不能实现国产化,我们基本都会拒绝引进。
比如90年代曾计划引进逆火轰炸机,经过我方评估后,认为这款战机的国产化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两方面的难题,所以即便是图22M3轰炸机比轰6更先进,我们依然放弃引进而选择改进轰6战机。此后,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海空装备,国内军工科技大多实现了技术吸收和国产化应用。但是,苏35战机的引进至今依然备受争议,因为大家看来,这款战机的引进并未实现国产化,而且技术上苏35还不如中国国产武器。同时,引进苏35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好像并没有带来什么促进作用。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引进苏35战机是一次失败的军购项目吗?
大家对我国引进苏35之所以不买账,最大的原因是我国2016年接收首批苏35的时候,歼20战机已经试飞五年之久,而接收苏35是在2016年底,我国的歼10C歼16都已经开始交付。这个时候距离歼20交付部队不到一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我国接收苏35的时候,我国航空科技已经实现突破,并且成型装备要么开始装备,要么马上交付。加之2019年在金头盔空战对抗演练中,苏35战机在中距空战中不敌歼10C,进一步让大家对这款战机性能产生了怀疑。因此,大家将引进苏35战机,评价为一次失败的军购。此外,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俄罗斯苏35战机在开战之初就被击落更是让大家对这款战机的风评开始转向负面,又引发了一波中国引进苏35战机是否有用的讨论。随着战场上连续3架苏35战机被击落,这种讨论始终没有平息过。
首先,我们将时间拉回到引进之初,国内对苏35的期待。目前来看一共有以下几条,分别是,弥补国内四代战机产能不足的问题,第二是看看俄罗斯苏27的终级改进型是如何改进侧卫战机软骨病的,第三是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真的吸引了中国空军的注意了吗?第四是我国引进苏35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其配套的117S航空发动机。
先来看看战机产能的问题,时间线上看,我们提出购买苏35战机的时间是2012年,当时我国大规模生产的战机是歼10A,歼11B以及歼15。这些战机的典型特点是标准的四代机,装备的雷达是脉冲多普勒雷达,空空导弹是霹雳12和霹雳8的组合。
而且2012年的时候,我国战机产能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爬坡阶段,所以这个时候说引入苏35是为了弥补国内产能不足的问题,很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况且,我们接收苏35的时间是2016年底,此时中国战机的年产能两百多架,仅仅24架的引进规模用来弥补产能不足很显然说不过去。
至于说俄罗斯苏35战机弥补了苏27的软骨病问题,这个要辩证的看待。所谓苏27的软骨病,指的是这款占装备了一款重达一吨的机载雷达,因为雷达太重,战机不得不在机身后部增加配种来做整体平衡。等于为了平衡雷达太重的问题,就增加了两吨的空重。因此,为了战机的机动性能,不得不对机身进行轻量化处理。
这么一处理不要紧,苏27的结构强度又跟着下来了。于是原本一款设计过载超过8G的战斗机,因为机身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不得不限制机动飞行。早期苏27只能进行6G过载飞行,而且机身寿命只有可怜的2000小时。这不仅是我们拒绝完全接收200架苏27的理由,也是我国早期苏27战机没用多久就提前退役的原因。
我国随后生产的改进型歼11B战机,采用的是国产1493脉冲多普勒雷达,军方对这款雷达带给战机减重的成果用了三个字“成吨级”,什么概念呢?不再用俄罗斯原装战机一吨重的NO.001雷达,自然也不需要增加成吨的配种进行机身平衡。减少的这些重量,就能够用来对机身进行加固,所以,虽然歼11B的16.38吨的空重比苏27的16吨还重了380公斤,但是机体结构加强后,飞机反而能做大机动过载机动动作了,而且机体寿命还得到了显著强化。目前没有公开资料说明歼11B的机身寿命有多长,但是从我国歼20服役后,一对一替换歼11B,但是替换下来的歼11B并未退役,而是进行四代半改装来看,歼11B的机身寿命剩余应该还很多,要不然是没有改进价值的。
后来我国研制的歼16据说机身寿命达到了8000小时,同年生产的歼10C在经过延寿后,机身寿命更是高达上万小时。因此,我国早在2005年左右,就改善了苏27战机的软骨病问题。我们现在生产的战机机身寿命跟美国同列,比俄罗斯战机机身寿命更优秀,所以借鉴苏35改善苏27结构强度不够的问题,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苏35的空重高达19.6吨,比我们的歼16还要重两吨。如果没有性能强大的117S航空发动机的加持,真难想象,苏35是如何将机身寿命给提上来的。从这一点上说,苏35并不是解决了苏27的机身寿命问题,相反,这款战机是在原有问题上出现了过度增重的问题。其解决结构强度不够,用的是简单粗暴的增重方式,这种方式,不值得借鉴。难道升级技术,材料后,多带三两吨油料弹药不香吗?这也是为什么都是终极侧卫改进型,我国歼16最大内油航程可以飞到4300公里,俄罗斯的苏35只能飞到3500公里的原因。综合来看,借鉴苏35解决苏27系列战机结构强度不够的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是被雪豹-E雷达的纸面数据性能忽悠了?这是一款高性能的相控阵雷达吗?在我看来,俄罗斯宣传的400公里探测距离是不会轻易忽悠到中国军工科研单位的。时间线上看,我国2013年生产的歼10B,装备的就是无源相控阵雷达。
而中国跟俄罗斯首次谈判购买苏35的时间是2012年,引进则要在四年以后,如果俄罗斯雷达性能这么优秀,我们的歼10B早就测试出来了。何况,当时我们已经装备了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驱逐舰052C/D,这个时候用所谓雪豹-E这种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说事儿,很显然是不成立的。此外,2012年美国研制的,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E7都在澳大利亚形成战斗力了,官宣的探测距离不过才350公里,难不成俄罗斯的无源相控阵机载雷达,比美国的预警机还厉害?
很显然,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后来根据网上的说法,雪豹-E雷达所谓400公里的探测距离,是在将所有的T/R组件在非常小的角度上凝视的状态下,对大型飞机如轰炸机,预警机的探测距离。直到今天,中美装备的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也不敢说探测距离超过300公里,俄罗斯15年前就敢吹这种性能,且不说是否能实现,仅仅不能进行远距离全空域搜索这一条,就不能算是战机的性能表现。
所以网上传闻我们的军工科研人员被俄罗斯忽悠这一点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我们早在苏27引进的时候,就已经看不上俄罗斯航空电子技术了。就算是后来买的苏30战机,其机载航电水平跟我们的歼轰7A也是差距巨大。所以我们看上雪豹-E的性能这一点,根本就没有可能性!
接下来,唯一的理由,就只剩下117S矢量发动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看上了117S的大推力技术呢,还是看上了117S的矢量技术呢?
在我看来,矢量技术和发动机技术的借鉴两者都有。
首先,航发矢量技术目前俄罗斯最先进,因为俄罗斯的矢量技术可以实现360度随意方向改变。目前这一点只有俄罗斯实现了,美国目前的矢量发动机技术采用的还是二元矢量技术,只能在上下左右两个方向上改变发动机推力。
很显然,俄罗斯技术技高一筹。我国装备矢量发动机的战机分别是歼10B,歼20B以及歼35。目前来看,2013年研发成功的歼10B是没有装备矢量发动机的,到2018年珠海航展,歼10B做出了无半径转弯这样的飞行动作说明,我国换装了全矢量发动机。但是时间在2018年而不是2016年之前,说明借鉴这款发动机的矢量推进技术是成功的。
后来的歼20B之所以采用了类似F22战机的二元矢量技术,更多原因是为了战机尾喷口隐身需要,如果给歼20装备全向矢量技术,则意味着牺牲歼20的发动机尾喷口隐身性能,从五代机首重隐身来看,这么做是得不偿失的。二元适量技术能够在最大限度实现战机矢量技术的同时,增加战机尾部的隐身性能,是综合性能和隐身之后的最优妥协结果。
其次,我国涡扇10定型时间是2004年,涡扇10B的定型时间是2014年。前者技术成熟度不高,因此涡扇10B之前,我们还需要大规模引进俄罗斯的AL31F航空发动机。而涡扇10B的推力也仅有13吨左右,说明也仅仅达到了达到了AL31F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涡扇10B成功后,我们仅仅解决了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有无问题,并没有做到性能上的改进与提升。
涡扇10C在推力上达到了117S14.5吨的水平,定型时间则到了2017年。也就是我国购进苏35战机之后。
那么涡扇15呢?有没有借鉴俄罗斯117S发动机的技术呢?我的看法是有,但是不多。涡扇15更像是涡扇10C的终级改进型号。涡扇15研发之初,采用的是俄罗斯R79V-300 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机。但是技术性能上难以达到要求,于是在2015年推倒重来,重新采用CFM56核心机,也就是涡扇10使用的核心机进行研制。只不过涡扇15在尺寸上比涡扇10更大,属于是涡扇10的放大版本。
涡扇15是我国目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集大成者,不能简单说只借鉴了那款航发就完成了研制。从我国下马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6,到进口的俄罗斯AL31F,再到俄罗斯117S,再到美国的CFM56核心机,再到涡扇10的研发学习,都是涡扇15成功的因素。现在的涡扇15定型型号最大推力18.5吨,推重比10.5已经让这款发动机跻身世界最前列,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我国完成了涡扇发动机的学习曲线。接下来,无论是大涵道比涡扇20还是研发类似美国XA100那样的变循环发动机,在涡扇15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就会变得很容易,不存在技术障碍。
从我国采购苏35的谈判来看,我们当初提出的采购数量是4架,目的是学习。很显然,俄罗斯也清楚,中国航空工业即将蜕变。这个时候答应中国少量采购的要求,以后中国航空工业完成蜕变,俄罗斯想要赚钱就难如登天了,于是才提出了最少24架的采购要求。不过现在看起来,24架的数量也不算太夸张,因为总价20亿美元的交易对我国的军费开支不会造成压力,而且还可以拿到24架重型战机。总体而言还是划算的。只不过在谈判之初,我们提出购买更多的117S航空发动机的时候,俄罗斯狮子大开口,这桩交易最终没有达成。
如果这么看起来的话,采购苏35战机,对中国的航发技术的促进是有限的,因为我们的航发技术进步是自己一点点积累出来的。2015年的时候,我国各型号航发的技术储备其实已经足以支撑我国航发技术爆发了。是否需要引进117S其实都没有多大的技术障碍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引进苏35战机,是一次失败的军购呢?
在我看来,并不全是,苏35还有个巨大的作用,是被大家所忽略的。如果大家留意我国与国外海空冲突的新闻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海空冲突的最前沿,总会有苏35战机的影子。几乎每次挂载实弹驱离外国战机,巡逻机,都有苏35的参与。从苏35的部署地点看,苏35主要部署在广东湛江机场。
广东湛江机场距离东海和南海都比较近,战备巡逻和紧急升空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东海和南海方向上形成空中存在。过去,黄海海域也有针对外国战机巡逻飞行的驱离,但是使用的是歼8Ⅱ战机。北部战区经常出动歼8Ⅱ,在苏35之前,南海的战备巡逻用的也是歼8Ⅱ。去年歼8战机退役之后,我想北部战区的空中巡逻和处理空中争端,大概率会出动飞豹或者苏30战机。
这里面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海上冲突的时候,要么出动俄罗斯战机,要么出动老式战机,要么出动轰6系列轰炸机。我们明明有更先进的战机,为什么在和平时期的海空冲突中不拿出来呢?
其实这牵扯到一个战时使用的问题。在中日美三国的海空博弈中,双方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极少暴露自己武器装备的核心频谱信号。而进行电磁压制,电磁干扰可以,因为电磁压制大多数时候采取的是广域频谱电磁压制,不用担心作战频谱被地方截获。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战机,电子侦察船,甚至055单挑美国航母战斗群,电子战,电子干扰进行的很频繁,但是战机机载雷达却从未开机。甚至最先进的战机都不出去,就算歼20出去,也是打开龙波透镜,让对手在老远的距离上就看得明明白白。
说白了,武器装备的核心频谱电磁信号是一国武器装备保密级别最高的。一旦和平时期频繁使用,信号特征被对手侦测到,那么战时,这些对手就可以针对我们的作战频谱进行有准备的干扰。因此,不管是美国,中国,还是日本。在空中对抗的时候,很少使用作战频谱进行雷达扫描。在美国看来,F35的雷达信号只要被解放军截获一次,那么战时这款战机的雷达就会失去作用。同样的道理,我们又何尝不明白这些道理呢?
因此,我们装备24架苏35战机,可以在东海和南海两个方向上执行战备巡逻。所展示的,都是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就算是其雷达信号特征,外形隐身特征被对手侦测到,这些武器装备也不是什么核心装备。战时能不能用都不影响我们的空中战力生成。
还有就是,无论是飞豹还是苏30或者歼11系列战机,他们都是三代战机,这些战机在我国装备序列中的比重正在快速下降。我国空中力量的真正战力,是四代半和五代机构成的先进装备。理论上,这些战机的作战频谱只要不被侦测到,那么战时就可以发挥出突然打击的效果。如果从这方面看,大家就能明白我们性能落后的战机和平时期为什么奋斗在第一线的原因了吧?说白了,这些玩意儿就不是为打仗准备的,更多就是用来隐藏自己更强大武器装备使用的。如果是这种需求一直存在的话,我认为未来我们还可以继续引进几十架苏57,只要俄罗斯愿意卖,我们就没有不买的理由!
小结:苏35战机已经在中国服役8年的时间了,这八年,也是我国航空工业突飞猛进,从三流水准直接过渡到了世界一流。六代机上天意味着我们进入了自主设计的自由王国。中国航空人筚路蓝缕,多年的打磨最终让中国航空工业一飞冲天。
不管过去苏35的引进对我们航空工业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只要发挥出了那么一点点的作用。我们都不能贬低其对航空工业的崛起是有意义的。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想要去罗马也不是想想就能完成的。在前进的路上就算是走了弯路,也未必就是错误的。所以大家现在可以放下执念,对苏35的引进报以宽容的态度。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错了,24架苏35战机不一样战斗在中国空军第一线吗?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就算是将美国军工科技都搬过来,能借鉴的又有多少呢?随着科技进步的持续,自主研发才是王道,国外技术现在已经不怎么领先了,期望通过引进完成我们自己的突破已经不现实了!
来源:军武杂货铺